
关于创新入侵生物协同防控综合机制的提案
近年来,我市外来物种入侵形势严峻,给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产品贸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新发和突发的入侵生物不断涌现,如2019年在山东发现国内首例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ToBRFV)、“2023年番茄潜叶蛾事件”给蔬菜安全生产敲起警钟;二是潜在入侵生物频频犯关,如苹果蠹蛾、马铃薯甲虫等已兵临城下,同时国外贸易增加给外来物种入侵带来更多风险;三是松材线虫等已入侵外来物种仍然不断扩散蔓延,给我市生态环境、粮食生产等造成严重损失。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该法实施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是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8月《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也相继实施。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具有很强的复杂性,涉及农、林、牧、渔、生态环境等各领域。我市政府高度关注生物入侵问题,但当前在入侵物种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存在信息衔接不畅、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施行后,在针对入侵生物的管控方面仍然缺乏协调机制。负责管控的各部门有时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难以及时有效全领域进行管控。例如,外来有害生物含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和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由海关管控,但农技推广中心植保植检站并不了解相关情况;再如农技推广中心、检疫检验等部门与科研院所之间也存在共享不足。由于信息衔接不畅问题,部门职责不清、管理权限不明,导致重事后管理而忽视事前预防,管理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
(二)对入侵生物缺乏前瞻性研究,科技防控力度不够
在早期风险预判、早期监测预警等外来物种入侵和检疫性有害生物“防火墙”基础研究缺乏技术储备。对新发与潜发入侵生物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防控技术不够先进。防控技术目前多是被动、应急的单项技术和传统技术,不能及时满足和应对外来入侵物种和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突发和频发的新形势。
建议:
(一)以机制创新推动我市入侵生物协同防控,筑牢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屏障
建议成立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园林和林业局、海关等部门组成的入侵生物管控联席协同防控机制,负责协调部门间沟通、政策解读与宣传,组织人员开展生物安全应急研究并制定相关信息管理办法,对新发与潜发入侵生物制定统一管理措施,形成以省-市-地区各级部门多层面协作的管理机制,对新发与潜发入侵生物进行有效统一管控,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二)以科技创新筑牢我市入侵生物及检疫性有害生物“防火墙”
针对新发与潜发入侵生物前瞻性技术储备开展防控基础研发。建议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开展新发与潜在农业入侵生物前瞻性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研发隐蔽性及微小型农业入侵生物检测、监测与溯源技术,开展重大农业入侵生物灾变机制、发生规律与防控研究,解决新发与潜在入侵生物前瞻性技术匮乏的难题,夯实我国生物入侵及检疫性有害生物“防火墙”基础。
(三)以资金保障助力提升生物入侵管理水平
建议我市成立应急储备资金或专项资金项目。财政与农业部门负责划定专门入侵生物应急性储备资金,设立市长专项资金,持续细化资金使用范围及规范。针对当前新发与潜发入侵生物,如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番茄潜蛾、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等外来有害生物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构建阻止传入、遏制蔓延的有效屏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