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4030616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4-06-03
字体大小: 打印

**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青岛市土壤碳汇潜力评价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建议办理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积极探索开展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工作。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青岛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制定全市碳达峰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年度工作要点,提出43项重点任务、细化90条重点工作,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纳入碳达峰工作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将定期开展森林、湿地、土壤等自然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计量检测体系、价值评价体系和经营开发体系,完善森林碳库现状及动态数据库,开展林业碳汇评估;2023年11月,我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市发展改革委正在组织编制《青岛市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将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能力建设纳入试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由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园林和林业局牵头推进土壤等自然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工作、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等工作。

(一)全面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结合试点经验,采用我市特有的实景三维成果,创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完成7100个校核任务,得到国务院普查办高度肯定;创设“专科大学+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模式,高质高效超前完成7111个外业采样、8479个样品制备和9000余项测试化验任务,多次获得国务院普查办通报表扬。

(二)完善监测网络体系。根据我市土壤分布状况、生产条件等因素,设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84个,累计建设国家级监测点9个,实现五个主要涉农区(市)国家级监测点全覆盖。定期开展并完成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评价,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数据库。

(三)提高土壤碳汇量。一是在全省率先出台《青岛市农业废弃物管理暂行办法》,推进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纳入法治保障,有效提升土壤碳汇潜力;发布《青岛市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规程》和《青岛市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规程》,规范我市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秸秆每年科学还田80%以上、302多万吨。二是印发《青岛市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015-2020年)》,在全市共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20个、13.4万亩,减施化肥790余吨;印发《青岛市耕地地力保护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统筹资金5139.2万元,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堆肥还田7万余方,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提高土壤碳汇量。三是支持即墨区、胶州市、莱西市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完成秸秆+添加腐熟剂+尿素深翻还田8.9万余亩,利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堆肥还田11.2万余方。四是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我市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加快发展;共计培训粪肥还田服务组织7家,粪肥还田20余万亩、9万余方。五是引进先进膜覆盖堆肥技术装备,成功探索出“规模化养牛场农牧结合堆肥”“规模化养鸡场堆肥”等6种膜覆盖堆肥技术模式;总结推广秸秆生物热气肥技术、滚筒式高效快速腐熟技术和田间地头秸秆尾菜堆肥箱技术等10余项堆肥关键技术,为堆肥还田,增加土壤碳汇潜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技术支撑。一是加强对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工作的指导服务,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各区(市)分区域、分土壤类型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二是进一步优化耕地质量监测布局,逐步构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三是建立种植业与畜牧养殖业结合互补产业结构,加强与生产企业、科研单位的技术协作,加大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处置利用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生态清洁产业,实现全市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二)落实保障政策。一是依据国家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碳达峰试点方案,扎实推进土壤生态系统碳汇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任务,助力我市碳达峰目标实现。二是统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全程机械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1个涉农项目资金,促进工程建设与土壤管理、化肥减量增效、农机具应用等农艺措施相协同,形成政策合力,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三是充分发挥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等示范项目引领作用,以绿色增粮示范片区为重点区域,积极培训粪肥还田服务组织,推进粪肥和秸秆堆肥就地就近还田,促进我市农业绿色生态和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