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开展青岛市土壤碳汇潜力评价的提案
一、基本情况
增加土壤碳汇能力,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是支撑我市实施“双碳”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市碳排放强度总体较低。根据“2022中国新兴城市”白皮书,我市碳排放强度全国排名第15位,这主要得益于大力发展绿色城市、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淘汰过剩产能的各项举措。随着我市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加大,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耕地利用面积不断增加、草地和水域用地面积相应减少。此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带来了碳排放的增加,也增大了我市减排降碳的压力。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土地的碳汇功能、提高土地特别是土壤的碳汇能力、寻找一条有效的土壤固碳途径,我市仍需持续加强研究和实践力度。
自2022年以来,为查清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我市开展了第三次土壤普查(简称“三普”),完成了8000多个表层样、500多个剖面样和1100多个大团聚体的分析测试,获得了大量真实详实的基础数据,系统掌握了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为开展土壤碳汇调查与潜力评价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应抓住这次重要契机,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系统开展土壤碳汇潜力评价,形成土壤固碳增汇的技术体系,释放土壤碳汇的生产力,继而建立我市在土壤减排固碳领域的全国领先优势。
二、意见建议
一是挖掘“三普”数据潜力,分析我市土壤碳汇分布时空规律。加强“三普”实验测试数据分析,利用Meta分析、土壤调查数据差减和土壤有机碳模型等方法,开展青岛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表层有机碳密度的现有空间分布规律、既往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研究,预测未来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系统掌握青岛地区不同地质背景及不同自然资源要素的土壤碳汇时空分异规律、动态过程和演化趋势。
二是开展土壤碳汇机制研究和监测评估,摸清我市土壤碳汇影响因素和固碳潜力。在农业耕种模式、开发利用、施肥、灌溉等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选取典型区域开展农业土壤有机碳固碳容量和效率的长期监测,开发基于大数据的甲烷、氧化亚氮、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智能分析技术,并结合室内实验测试,分析青岛地区土壤有机碳累积、物理性状变化、含碳气体排放、土壤微生物对农业管理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识别土壤碳汇转换过程及其受控因素,评价土壤潜在固碳能力和固碳效率。
三是寻找适合我市农业发展特色的土壤固碳增汇途径,促进土壤增汇减排。探讨耕作管理措施、秸秆还田、肥料施用、生物炭利用等技术应用对青岛市农业土壤性质和固碳减排等生态功能的影响作用及程度,构建因地制宜的人工固碳增汇模式,增强土壤固碳容量和效率,协助青岛市有关部门提出青岛市实现降碳低碳转型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进一步培育土壤碳汇评估、碳汇核算、认证及监测体系,为构建土壤碳汇市场交易、生态补偿机制等提供重要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