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用水保障的提案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注重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手段。受我市水资源自然条件、建设年限、投入水平、因灾损毁等因素影响,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质量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随着我市人口增长和城镇化不断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一、基本情况
青岛市为我国北方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全市多年平均降水687.5毫米,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分别为17.69亿立方米和11.1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86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极度缺水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承载能力整体偏低是青岛市的基本水情,特别是遇到连续枯水年,应急、储备水源不足,供水安全受到严重挑战,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当前制约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掣肘。
近年来,我市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努力在“建、管、用”上下功夫,在“高产、高质、高效”上做文章,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建设等项目,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方面重点建设内容,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青岛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生活、工业生产用水增长需求压力使得原有的农业灌溉水源逐步转向城市供水,灌溉可用水源不断减少。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用水被挤占。因贫乏的水资源禀赋引发的城镇与农业、生态争水问题,在青岛诸多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尤为突出,农业及生态用水被城镇用水严重挤占。
(二)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由于很多水库灌区名存实亡,我市农田灌溉大多依靠抽取地下水,而地下水回补不力,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三)农田灌溉用水存在较大缺口。依据全市主要灌区内历年逐月降水量和农业种植结构,参考邻近地区灌溉试验成果资料,经综合分析计算历年逐月需水定额,结合农田灌溉面积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多年平均农田灌溉需水量为58230万立方米左右,缺口约3亿立方米。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水资源配置,夯实农业用水保障。《青岛市“十四五”水资源配置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青岛市将借力山东省水网建设,通过骨干水源、输配水工程建设,形成双渠输送、双库调蓄、多路辐射的外调水主干供水水网,与区、市当地水网并网,打造青岛市南北贯通、东西互配、主客联调、海淡互补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城市供水能力将进一步提高。目前青岛市正加快推动官路水库建设,并以官路水库及其输配水管网建设为依托,加强全市水源的互联互通。下一步还需通过合理的优化配置,将经济社会挤占的农业水源进行逐步退还,逐步缓解全市农业及生态用水被严重挤占局面。
(二)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保障灌溉与排水。按照旱、涝、渍和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市有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努力构建从水源到田间完整的灌排体系。进一步推进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工程建设,打通粮食生产基地的“毛细血管”,改善水源保证条件。按照灌溉与排水并重、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并进的要求,开展灌溉排水设施建设,配套改造和建设输配水渠(管)道和排水沟(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
(三)加强农业节水,用好有限水资源。大规模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破解农业用水短缺与食物安全和其他农产品持续稳产、高产矛盾的关键。按照“节水优先”的要求,因地制宜选择农田节水灌溉模式,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和喷微灌等节水措施,发展喷灌、微灌和水肥一体化等成熟实用技术,建设必要的灌溉计量设施,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率,构建灌排并举的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体系。逐步完善田间灌排系统,保障井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其它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
在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中,要结合项目区现状工程的灌溉效果,耕地经营模式及作物种植习惯等选择农田灌溉模式,开展水资源评价,确定项目区灌溉工程建设内容,提出合理的、符合供水能力的灌溉水源选择和布局方案。
(四)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化农业用水管理,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提供有力保障。积极指导探索“网格化”“田保姆”等高标准农田管护模式,充分发挥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的作用,增强农田水利等设施管理使用合力。依据管护责任、规模和标准,明确工程管护投入标准,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由水费收入、经营收入、财政补贴等组成的合理负担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