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全力打造都市现代农业样板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2-01-07 来源 :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
字体大小: 打印

近年来,青岛市主攻农产品“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走出了一条“自给高、品质优、外向型”的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用774万亩全省排名第7(占全省6.7%)的耕地面积,养育了1010.57万全省第2的常住人口(占全省9.9%),今年生产粮食、蔬菜和肉蛋奶等1100万多吨,率先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实现农产品自给有余。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出口272.82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43元,列全省第1。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优秀,都市现代农业考核列全国第7,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实现了对内保供应、对外畅循环。今年8月份,青岛市政府有关领导在全国都市现代农业视频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一、主攻都市农业产业化,率先实现“自给有余”

(一)巩固提升农业综合产能。一是优化功能布局。划定305万亩粮食、100万亩高效蔬菜、100万亩果茶等生产功能区和高端畜牧业集聚区,推动农产品供给由保障“户籍人口”到保障“常住人口”的重大转变。二是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建成“旱能浇、涝能排、林成行、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367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90万亩,提高耕地质量,粮食亩均增产100公斤。强化病虫害防治,坚持“早监测、早发现、早防治”,组织开展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监测调查300多万亩次,病虫害防治面积2878.6万亩次,助力粮食生产“有病无灾、有虫无害”。三是推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万多家,推动土地流转、入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74%。规模化种植大田蔬菜、设施蔬菜、速生菜等160万亩,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2534家,建设国家级规模化“海洋牧场”15个,全年粮食、蔬菜、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05万吨、650万吨、100万吨和100万吨,稳住农业基本盘,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二)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一是项目拉动。出台过亿元的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给予1%的奖励政策,设立太证等总额63亿元的3只乡村产业基金,通过专业招商、委托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方式,引进益海嘉里等过亿元农业项目26个,投资额达到162.4亿元。二是厚植产业。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生猪养殖、设施蔬菜等支柱产业,打造了畜牧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打造了粮油、禽肉等8条百亿级产业链;打造了茶叶、蓝莓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其中,饲料和禽肉生产量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8%和32%。三是培育新业态。通过开展“乡约青岛”休闲路线推介、美丽村庄评选、建设田园综合体等方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和精品线路15条,今年休闲农业经营收入133亿元。

(三)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一是补数字农业短板。争取财政资金2000万元,拉动社会投资9亿元,支持建设2个数字农业示范园和78个智慧农业基地,实现了“3秒钟识别农作物病虫害”“1人养殖15万只鸡”。二是补仓储保鲜短板。财政投资4400万元、按投资额的30%进行补贴,建成25个中央厨房、144个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增加库容量8万吨,实现错峰上市、优质优价。三是补产销对接短板。赴澳门、上海等地举办农产品推介会,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6个,实施“青岛农品”直通社区、企业、学校、部队工程,减少流通环节,成本降低30%,前三季度农产品市场交易额390亿元。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方式开展农产品网络销售,营销农产品62.2亿元。

二、主攻都市农业品牌化,合力打造“顶级农品”

(一)优化提升品质。一是聚集资源强品质。把崂山奶山羊、里岔黑猪、马家沟芹菜、少山红杏等地方优良品种纳入品牌保护范围,通过加大资金扶持、与科研院所合作、发挥乡土人才作用等方式,建立繁育推广基地160个,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口感酥嫩、低胆固醇的里岔黑猪每公斤最低120元,胶州大白菜种子与黄金价格比肩。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品质。支持市场主体制定企业标准、联合科研院所制定行业标准、委托专业机构制定区域标准,共制定农业地方标准234项,建立绿色园艺标准园202个、市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86家,菜果茶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率达到73%。三是实施绿色生产保品质。全面创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农业投入品减控提升行动,节水灌溉达到40%,测土配方施肥90%,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5年保持负增长,保障农业绿色生态生产。

(二)创建知名品牌。青岛市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农产品品牌“十强”,品牌价值达613.68亿元。一是培育特色产品。借助北纬36度农作物黄金带优势,高标准打造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等4个特色省级农产品优势区,带动发展特色农业300多万亩,名特优新农产品登记数量居全省首位。二是打造过硬品牌。以产业育品牌、以质量树品牌、以开放塑品牌、以文化润品牌,培育出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16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中国驰名商标20个,国家名牌7个。三是扩大品牌影响。安排财政资金7200万元,举办市民最喜爱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利用媒体、展会、节庆等平台和动漫、H5和短视频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介品牌农产品,“青岛农品”宣传推介累计触达近10亿人次,

(三)守牢安全底线。一是健全监管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设立市、区市、镇街、村农产品和畜产品四级监管网格7910个,完善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二是强化质量追溯。将5745家生产企业、855家生产基地(园区)纳入“智慧农安”监管追溯系统;建立严格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风险评估等监管制度,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实现来源来查、去向可追,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三是强化常态化监测。坚持全程、全面、全领域、常态化监测。今年完成农产品定量检测1万多批次、快速检测45万批次,地产农产品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四是实施“检打联动”。对不合格产品24小时内启动执法调查程序,一经确认立即取消农产品品牌标志使用权,用“零容忍”的态度确保农业品牌的质量信誉。

三、主攻都市农业国际化,实现青岛农品“世界共享”

(一)加快培育外向型市场主体。一是实施“一业一策”。形成了粮油、畜产品、食品、海产品等6大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示范区),引领农业国际化发展。引进正大、雀巢等国际农业集团,借力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培育出六和、九联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企业集团,全市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出口的1700余家,占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54%。二是打造加工出口基地。坚持以区、市为单元建设加工基地,以镇、街道为单元建设原料基地,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土地租赁、流转等形式,建设出口基地380多万亩。三是加大对外投资。支持20多家农业企业“走出去”,在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赞比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农业对外投资累计达14.8亿美元,位列全省前列。

(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一是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在全国率先建设农业“国际客厅”,引进6家协会、联盟团体和313家企业入住,推介产品8万多个。成功举办全球最大的中国国际农机展览会等国际化展会15个,参会人员43万人次,意向订单超40亿元。二是推行质量标准国际化。500多家企业获得国际出口食品检疫卫生注册、600多家企业建有农产品质检机构、1000余家企业通过BRC等出口质量体系认证,在国外注册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达484个,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合格率在99.9%以上。三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开展“专精特新”的技术攻关,建立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开放试验室,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三)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一是巩固传统市场。采取特色定制、集采集供、适当让利、快速通关等方式,巩固欧盟、东盟、韩国、日本、美国五大主要出口市场,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市的80.7%。二是开拓新兴市场。通过自营、代理、委托等出口方式,拓展俄罗斯、马来西亚、拉丁美洲等新兴国际市场,农产品出口扩大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持续创新产品。出口品由原生态农产品向加工品、衍生品方向发展,由大包装、粗加工向小包装、时尚化方向发展,如,花生就有生食花生、奶香花生、咸香花生、蒜香花生、黑花生和花生酱等系列产品50多个,年出口量约20万吨,居全国首位。四是培育冠军团体。鼓励行业协会、头部企业团队做战,实行订单、生产、供货、监管“一条龙”服务,增创出口优势。青岛市辣椒出口占全国总量的70%,肉兔出口占全国的60%,肉鸡出口占欧洲市场总额的70%,万福集团冷冻蔬菜产品对日本出口3.58亿元,均居全国第1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