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头版刊发:《乡村振兴:青岛打造齐鲁样板先行区》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1-06-15
字体大小: 打印

2021年6月12日青岛日报头版刊发: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起攻势推动资源要素等加速向农业农村流动

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青岛打造齐鲁样板先行区

网址链接:

http://www.dailyqd.com/epaper/html/2021-06/12/content_314344.htm

 正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提出明确要求。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青岛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三年来,青岛深入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坚定不移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到实处。

承载着殷切期望,青岛锚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起攻势推动资源要素等加速向农业农村流动,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开放促进创新、倒逼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如今,一幅多姿多彩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夯实基础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

近年来,青岛坚决扛起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坚定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尽锐出战,合力攻坚,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形成了脱贫攻坚的青岛模式,交出了脱贫攻坚的优异答卷。

脱贫攻坚,离不开制度保障。青岛先后出台《关于扎实开展农村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关于率先完成农村精准脱贫任务的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夯实了脱贫攻坚的制度基础。此外,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退出、动态调整、资金管理、产业项目、教育培训等方面,制定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持续深入推进。

脱贫攻坚,关键在产业。扶贫农创体,是青岛探索出的产业扶贫路径之一。2016年,平度市崔家集镇集中6个经济薄弱村的54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创设扶贫农创体,建起了占地260余亩的36个樱桃西红柿大棚,短短3年时间大棚扩大到800个,带动全镇发展近万亩西红柿特色产业,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的典范。

“崔家集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崔家集镇前洼村党支部书记鞠炳锦说,前洼村前些年村民普遍种小麦、玉米,人均年收入只有八九千元,现在前洼村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比以前翻了两番多。据悉,青岛把扶贫资金注入带动作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共建立扶贫农创体160余个,通过土地流转、入园打工、收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近年来,青岛强化产业带动,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推进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起,青岛开始以镇街为单位统筹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整合资金6.06亿元,与当地特色产业嫁接实施项目181个。与实施村项目相比,镇街项目平均投资额由83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平均收益由5万元增加到20万元,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乡村产业振兴探索了新路径。

2016年底贫困户全部脱贫,2017年底贫困村全部摘帽,2018年底经济薄弱镇全部出列。脱贫攻坚进入巩固提升阶段以来,青岛继续精准施策,脱贫成效更加稳固,全市脱贫享受政策的13408户、2508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901元提高到2020年的11386元,年均增长19.5%。

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方面,青岛对因病因灾出现的临时性、突发性、支出型贫困人口,即时统筹各方救助政策帮扶。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对所有享受政策贫困户逐一查访,送上急需物资和关爱服务,确保生活有保障,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增设1835个公益岗位或扶贫专岗,确保不返贫。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青岛正统筹兼顾、补齐短板、一体推进,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我们将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奋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就。”青岛市扶贫协作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窦宗君说。

攻势正酣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青岛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为青岛指明了主攻方向和实践路径。

在原有的推进基础上,2019年青岛发起“15个攻势”,其中乡村振兴攻势和突破平度莱西攻势均指向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城市资金、资源、人才等加速向农业农村流动,最大限度凝聚乡村振兴合力。根据实际情况,青岛的乡村振兴攻势作战方案也在不断调整更新,目前已经到了3.0版。方案明确以“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乡村振兴攻势,确定了8个方面的85项重点任务,条理清晰,目标明确。

灵山街道位于即墨区北部,几年前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薄弱镇,没有主导产业,没有投资过亿元项目,是即墨最贫困的乡镇之一。近年来,灵山以中医药产业为突破口,建设了以“花乡药谷”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闯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为驱动,以产居融合为导向,推动土地规模化、产业园区化、人口社区化的乡村振兴之路。2020年,全街道42个村村集体平均年收入15万元,其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庄26个。

目前,灵山街道已构建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先后招引了以青岛蓝谷药业、瑞利生物医药、科伦药业等为龙头的10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以中药、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为主的产业集群。2020年,全街道农民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长8%,乡村产业吸引力显著提升。

位于莱西市的马连庄镇,则展示着一幅智慧农业的图景。打开视频,农业专家就能为庄稼“诊病开药”;无人机在麦田上空盘旋,农药便被均匀、高效地喷洒在麦苗上;“马连庄甜瓜”“莱西秋月梨”等农产品远销国内外……莱西坚持创新驱动、示范推动,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也昭示着青岛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效。

目前,青岛已经搭建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全面建立了“1+5+N”(1个农业农村委员会+5个专班+N个攻坚小分队)的乡村振兴组织领导体系,配套完善了协同推进机制、督导考核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

要打好乡村振兴攻势,必须打破条块分割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提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城市资金、资源、人才等加速向农业农村流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最大限度凝聚乡村振兴合力。去年10月,《青岛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突破、十大行动”方案(2020-2022年)》出台,为实施乡村振兴攻势理清了工作思路、优化了战役路径。

以镇为单位整建制打造10个乡村振兴示范区,探索不同类型乡村振兴模式,构建土地规模经营、村庄布局调整、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与乡村“五个振兴”统筹推进机制;建设30个田园综合体,引进签约过10亿元乡村振兴大项目20个,年内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每年在全市培育5个产业强镇,建设100个产业精品园区……为保证这些目标顺利实现,该方案还部署了机关党组织帮带行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攻坚行动等 “十大行动”,统筹推动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

打造样板

“五个振兴”协同共进

形成农副食品加工和畜牧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油料、饲料等8条百亿级产业链,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七位;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6个、市级示范村40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28个,村庄平均绿化覆盖率达到30.4%;西海岸新区、莱西市入选省部共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即墨、平度、莱西入选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五个振兴”协同共进,青岛乡村振兴扎实实施。

在平度市蓼兰镇,3月下旬开工的智慧化工厂暨香菇菌棒生产基地项目迅速推进,将建设智能化制棒车间、净化接种及预培养室、连栋智能环控培养棚、冷链仓储物流平台等,建成后将成为拥有500个出菇大棚、年产5000万棒香菇菌棒的智慧化工厂生产基地。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青岛围绕重点项目抓落实,以项目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落地开花,仅今年前两个月,新开工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就达到70个,计划总投资249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市在建乡村振兴项目535个,计划总投资2701亿元,其中生物育种类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61亿元;产业融合发展类项目400个,计划总投资2259.7亿元;美丽宜居乡村类项目105个,计划总投资331亿元。

这些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构建了青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农村部门将为项目推进提供坚强保障,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打好产业基础。”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处处长赵瑞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青岛先后制定“乡村人才振兴20条政策措施”、出台《青岛市乡村人才振兴十项行动计划》,搭建起乡村人才振兴制度的“四梁八柱”。探索建立实行基层职称、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直评直聘制度,459人获得基层高级职称,319名“田秀才”“土专家”获得专业技术职称。今年5月,《2021年乡村人才振兴攻坚目标任务》发布,提出今年全市开展2万名农民技能培训、培养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2.49万人,试行涉农职称“民企直评”,加快集聚现代农业高端人才。一系列措施,正在持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生态。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西海岸新区宝山镇大陡崖村开设“德育银行”,效仿银行以积分形式建立积分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了村规民约从“上墙”到“落地”,提升了村风、家风、民风,村子也越来越漂亮。为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青岛正完善乡村信用体系,推广“道德银行”、信用积分等做法,持续推进文明村镇创建,让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跟上经济发展步伐。

乡村振兴需要生态振兴作支撑。青岛坚持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洁乡村覆盖率达到40%,61%的村庄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农业绿色发展步入“快车道”。今年开始,青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农村改厕、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规范升级,将再创建1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让农村更加宜居宜业。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作为“莱西经验”的诞生地,以组织振兴为统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青岛实践出来的真知。近年来,莱西不断深化拓展“莱西经验”,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水集街道产芝村虽靠近城区,但几年前村集体年收入还不足3万元,经济相对薄弱。在街道党工委指导下,该村党支部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资金、资产等入股,村民以劳动力、土地等入股。每逢周末、节假日,产芝村的“开心农场”、露天烧烤、采摘园、农家乐餐馆几乎家家爆满,村里110套闲置房屋、500多亩耕地一下子成了能分红的“宝贝疙瘩”,村集体年收入增长到80多万元。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充分发挥后,为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使得农民组织了起来、资源整合了起来、产业发展了起来。

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描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蓝图。

真抓实干,锐意进取,青岛正疾行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