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目标定位,全面发起乡村振兴攻势,坚持用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提升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走土地规模化、村级组织结构优化、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乡村“五个振兴”统筹推进的实施路径,着力探索一条“四化”同步中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子。西海岸新区、莱西市入选省部共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即墨、平度、莱西入选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莱西市“一统领三融合”乡村治理经验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一、用好“顶格战法”,实施大兵团协同作战
实施顶格战法,即在谋划协调方面上提一格,在推动落实方面下沉一级,改变过去按照传统行政层级“由下而上”逐级协调向上推进的工作流程,探索实行“由上而下”的顶格协调推进机制。一是坚持“五级书记”顶格推进。仅202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主持召开市委农委全体会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议等28次会议,研究制定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实施意见、乡村振兴攻势作战方案2.0版等政策文件13个,市人大对相关事项跟进督导、列入督查、狠抓落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坚持专班协同推进。成立乡村振兴攻势指挥部牵头抓总,建立攻势推进例会制度和综合信息调度平台,畅通攻势各专班联通网络。同时,各部门成立若干攻坚小分队,条块结合、一抓到底,打破条块分割,整合为统一的“作战兵团”,形成了“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工作格局。三是坚持重大行动协同实施。实施机关党组织帮带行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攻坚行动、工会助农行动、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美丽庭院“巾帼引领”行动、“百企帮百村”行动、乡村教育支持行动、人才返乡入乡促进行动、规模经营行动和文明乡风培育行动等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动员市、区(市)两级机关党组织、团委、工会、妇联、学校、企业等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二、搭建资源集聚平台,制造由点及面裂变效应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规律,通过搭平台扩开放、改机制营环境等,引导更多更好资源投向乡村。一是打造农业对外开放高地。着眼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用全球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改造提升乡村发展面貌。建成农业国际客厅核心区,已有55家企业入驻,今年实施项目35个、完成投资12亿元。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亚洲农业与食品博览会等知名展会,益海嘉里、雀巢、瑞克斯旺、住友等农业领军企业纷纷来青投资,累计引进外资50多亿美元,为乡村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二是打造乡村资本洼地。打造“三化三型”营商环境,推行 “一次办好”最优服务窗口,农业领域21项行政审批事项中20项实现同类城市办理时限最短,在全省率先发布了《青岛市农业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农业主体经营活动的影响,为项目引入提供了极大便利。2020年签约鲁商、正邦等亿元以上农业大项目30个、计划总投资614亿元,在建乡村振兴项目772个、完成投资589.5亿元,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5%。三是打造城乡融合政策高地。坚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政策实现一体化。率先在全国设立乡村振兴英才奖,最高给予30万元奖励;出台乡镇农业技术人才激励办法,对40名优秀基层农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最高奖励4.8万元,激励人才下乡、返乡创新创业。
三、坚持精准施策,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
坚持以组织振兴统领乡村振兴,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大发展、大提升。一是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村级组织结构优化稳步推进,全市村级党组织由6009个优化为1308个,行政村由5444个优化为3796个,全市集体经济收入10万以上的村庄达到80%,有力推动了村庄规模由小变大、治理网格由粗到细、区域资源由分到统、党组织的组织力由弱到强。我市《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构建“一统领三融合”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体系》案例,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中30个最佳案例的第一名。二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全面完成三年攻坚任务,农村公厕基本实现300户以上村庄全覆盖、基本实现智能管护系统,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基本实现通户道路硬化,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61%。跟进实施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畜禽散放养、村庄黑臭水体等八大清零专项行动,规模化养殖场污水设施配建率达到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4%。坚持片区化、景区化思路,累计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00个,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21个,直接惠及农民群众39万。三是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适应市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和田园生活的期盼,大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围绕补链、延链、强链,着力推进正大食品、宝山高铁配餐、利群农业物流、益海嘉里食品工业园等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培育新一代“青岛金花”农业企业12家,壮大奶业、禽肉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打造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两条千亿级产业链。全市规上农业企业达到925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营收达到716亿元、增长20%。开展乡村旅游打卡地活动,推进乡村旅游路线12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50亿元。开展青岛农品“三上三进”活动,上信息平台、上直播平台、上电商平台,进社区、进学校、进超市,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70亿元。
四、打好组合拳,联动式深化农村改革
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实现人、地、钱等要素耦合,为乡村振兴增添发展活力。一是基本完成农村产权确权工作。全市4785个村庄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495万亩承包土地建立了“数字”身份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采取“确份额不确金额”的办法,全市99.2%的村庄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483.4万农民成为集体经济的股东、取得分红14.4亿元,集体产权交易额达到47.7亿元,有力推动了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二是稳步试点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平度市率先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工作,城阳区在全省首个完成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项目规划。市级统筹590亩建设用地指标,专项保障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三是深化金融支农机制改革。探索多种形式乡村振兴资金来源,设立太证、新希望、鲁商等3只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总额达63亿元。扩大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市级财政补贴9642万元,风险保障赔付金额1.7亿元。新增支农项目政府债券20.9亿元、同比增长143%,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062亿、增长18.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