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一以贯之落实“三三六三”工作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事争一流,突出稳产保供、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富民增收四条重要战线,抓牢项目推进落实,以干稳、干准、干实、干好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一、持续增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综合能力
实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基本建成10个绿色增粮先行区。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打造粮食单产提升“五良融合”示范基地5个以上。建立粮食生产“十、百、千”联系帮包机制。全年粮食面积达到720万亩以上、产量310万吨以上。
高标准打造“新质牧场”。实施“新质牧场”建设行动。建设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0家以上,开展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专项整治,全年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统筹推进兔、黑猪、蜜蜂、奶山羊等特色畜牧业发展。
推动特色农业提档升级。制定蔬菜和现代果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建设现代园艺作物重点镇10个、重点园10个,推进5个工厂化食用菌基地和5个集约化设施育苗中心升级提质。全年蔬菜产量稳定在600万吨以上、水果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提升高标准农田全过程管理水平。分类实施高标准农田沟渠修复整治,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探索开展高标准农田损毁工程保险。建立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审核机制,制定验收审核规范和工作细则。开展耕地质量年度变更调查评价,推进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抓好小麦条锈病、茎基腐病、玉米南方锈病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推动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巩固动物防疫基层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成果。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兽共患病防控。强化动物卫生执法。
加快农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继续实施豆粕减量替代和饲料节粮行动。完成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五年行动。抓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打造“牧光互补”“无废牧场”等绿色低碳生产应用场景。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治理专项执法行动。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风险监测、检打联动等制度。实施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专项整治。制修订青岛市农业地方标准,开展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全面实施生猪屠宰质量管理规范,推进牛羊禽集中屠宰。抓好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私屠滥宰、贩运病死动物等违法行为。
二、全链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项目推进落实年”行动。加快重点农业大项目建设,储备一批高质量项目。建立青岛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监测制度。开展“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编制研究。
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宣传落实《青岛市种业促进条例》。组织编制青岛市“十五五”种业发展规划和青岛国际种都建设方案。放大拨改投“种子金”使用效能,探索成立青岛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落实青岛市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扎实开展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试点,打造市级现代设施农业引领镇10个、引领主体10个。制定青岛市智慧农业行动计划,深化青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新认证10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
集群化发展加工农业。开展省级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实施龙头企业提振行动,扩大“龙头金”支持政策规模和范围,修订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管理办法。
做精做强“青岛农品”。开展“717”青岛品牌日、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建立《兴农记》微纪录片传播平台。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品等50个。新认定青岛知名农产品品牌10个。促进农业农村消费。
推动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组织企业参与国际行业大会、境内外贸易促进和展览活动,推动与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合作。创建省级农产品出口标杆县,促进全市农产品出口结构和质量优化提升。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市畜禽种质资源评价鉴定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农业新技术集成示范展示基地10个以上,引进展示示范评价农作物新品种300个以上,推介发布粮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30项。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农技推广人才、科技特派员协作互补的多元化推广体系。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全面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政策,开展农机创新产品补贴试点。加快高端智能大型复式农机装备应用。持续推进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设。
三、扎实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片区。进一步完善建设标准、工作导引和验收细则。谋划开展第二批市级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全面完成第二批、第三批省级齐鲁样板片区建设任务。新创建2个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新建100个市级和美乡村,培育一批省级和美乡村。优化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监管流程,强化管护清单、管护标准、管护队伍、管护责任、管护经费等措施。培育精品村庄典型。
坚持不懈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任务,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攻坚100个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整改“回头看”。
统筹协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成全市乡村记忆工程摸底调研,年内培育乡村文化体验区5个、农耕主题精品馆10个。评选十大乡村文化传承人、十大乡村手工巧匠。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开展农村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好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试点项目,探索集成改革路径。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整镇试点。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合同信息备案制,探索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社会投资主体流转土地经营权全程监管。扎实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扩大试点。
实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攻坚提质行动。推进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全面推进集体资产精准清查,实现全市集体资产资源全部上图入库。搭建清廉乡村数字监管平台。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双十双百”提质强能行动。发展多环节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3000人。
深化金融支农改革。加快“琴岛·兴牧贷”“智慧畜牧贷”产品应用,扩大“碳惠保”产品应用范围。稳步扩大“齐鲁富民贷”规模。探索实施肉牛、蜜蜂气象指数保险等特色险种试点,加快推出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政策。
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落实防止返贫机制。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开展数字化监测预警,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协同落实“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等帮扶政策。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
健全衔接推进机制。加强衔接资金绩效评价。加强原有扶贫项目、衔接资金项目资产监管,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路径模式。
深化支援协作工作。深化产业合作,拓展“以业立园、以园引企、以企兴园”园区建设新路子。深化劳务协作,打造鲁甘“工匠联盟”“青定人力”等劳务品牌。深化消费帮扶,支持协作帮扶地区打造“直采直供”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