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青岛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青岛市养老服务消费的行动计划》,进一步挖掘养老服务消费潜力,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
一、《关于促进青岛市养老服务消费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起草背景是什么?
青岛市是人口老龄化较高的城市,全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253万,老龄化率24.3%,催生多层次、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养老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初步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也应清醒看到,体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供需结构不协调、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依然突出。在此背景下,本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性改革打通“需求激发-供给升级-产业壮大”的全链条,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民生工程,也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战略举措。
二、《计划》都有哪些重点任务?
(一)织密居家社区服务网络,夯实就近就便基础。 计划着力解决老年人在“家门口”的养老难题。一方面,深化居家服务,重点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2025年2000张),支持专业机构提供助浴、助医、助洁等“六助”服务;持续扩大老年助餐覆盖(新增签约2万人),落实税费优惠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另一方面,优化社区服务网络,建设10处区级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强化镇街中心专业照护与资源链接能力,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站,推动与教育、卫生设施共建“一老一小”综合体,并专项建设30个嵌入式失智照护中心、20个康复辅具租购站点,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优化机构与农村服务供给,补齐短板促进均衡。 针对不同场景精准提升服务能力。机构养老聚焦提质与普惠:持续优化床位结构,确保护理型床位占比75%以上;支持建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要求每区市至少1家机构设置;开展普惠机构认定,引导服务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农村养老重在创新与激活资源: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组建养老服务联合体;鼓励盘活闲置农房提供普惠服务;推广“积分超市”、“银龄饭桌”等互助模式,并探索将村集体经营收益按规定用于养老服务,激发内生动力。
(三)深化医养康养融合,构建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计划核心突破在于打通医疗与养老资源壁垒。建立“五床联动”机制(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家庭病床有序衔接),实现医养服务无缝流转。同时,支持百张床位以上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按医务室标准),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养老机构设家庭医生点,促进医疗资源下沉。目标到2025年,建成1所市级公立老年病医院,50%以上区市拥有康复医院或护理院,形成覆盖治疗、康复、长期照护的完整链条。
(四)拓展智慧与消费新业态,激发市场活力。计划大力培育养老服务新增长点。智慧化方面,建设2家标准智慧养老院(配置远程监护、健康管理等设备),发展社区“虚拟养老院”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消费场景创新上,将居家适老化改造(2025年1万户以上)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范围,提供补贴;鼓励商场超市设老年专区,举办“孝老爱老”购物节等主题促消费活动提升便利度。同时,支持物业、家政企业拓展养老服务,探索“物业+养老”、“家政+照护”等新模式,丰富市场供给主体。
(五)打造特色品牌与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能级。 计划依托青岛优势,推动养老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旅居康养方面,整合滨海生态资源,打造特色康养旅居基地,推出四季产品,构建“山海疗愈+智慧康旅”体系,建设国际旅居目的地。产业集聚方面,高起点规划建设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培育细分领域特色集群(如辅具、智能穿戴);举办“2025青岛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技术研发上,支持老年功能性产品、智能辅具、适老食品发展及生命体征监测、脑机融合康复等关键技术突破,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