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捧回”全省科技最高奖!青岛“军团”实力出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3-06-21
字体大小: 打印

对待科技创新的态度,就是对待未来的态度。

6月20日,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召开。全省共213个项目(人选)获得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在这场全省最高规格的科技实力“同台赛”中,青岛再一次闪耀出科技名城的光辉。

数量上看,青岛共80个项目(人选)获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37.6%,较上年度提升4个百分点,稳稳地站在全省科技创新“第一梯队”;质量上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包振民“捧回”最高奖,更使青岛的获奖“方阵”增添了“分量”。翻开“成绩单”可以看到,青岛获奖的项目体现了探索前沿创新的策源能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产学研转化能力,凸显了科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也闪耀着科技服务民生领域的光芒。

这不仅是青岛“过去”在科技创新领域成绩的体现,更是未来青岛挖掘科技创新潜力的希望,是新发展阶段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01亮眼的“成绩单”

作为全省科技发展的“排头兵”,青岛在此次颁奖上的表现依旧可圈可点。

最亮眼的要数刚刚斩获最高奖的包振民,让青岛的获奖名单显得格外有“分量”。30多年来,以“让扇贝产业旺起来、养殖户的腰包鼓起来、老百姓的餐桌靓起来”为己任,包振民先后育成以“蓬莱红”为代表的8个扇贝新品种,推动我国扇贝年产量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20多吨上升为现在的近200万吨,引领水产种业科技发展。他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获得过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而从获奖数量上看,青岛则延续了近几年在全省科学技术奖中的表现——

2017年度,青岛获奖52项,含省科技最高奖,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其中牵头完成项目39项,在获奖项目中占比76%。

2018年度,青岛获奖66项,含省科技最高奖,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其中牵头完成项目52项,在获奖项目中占比80%。

2019年度,青岛获奖跃升至100项,占比超四成;其中牵头完成项目85项,在获奖项目中占比85%。

2020年度,青岛获奖92项,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其中牵头完成项目74项,在获奖项目中占比81%。虽获奖数量较2019年度有所减少,但重新斩获了省科技最高奖。

2021年度,青岛获奖102项,含省科技最高奖,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其中牵头完成项目89项,在获奖项目中占比88%。

2022年度,青岛获奖项目80项。似乎数量上不如上年度“辉煌”,但含金量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2019年度山东省开始深化科技奖励改革工作,省科技奖受理的提名数持续上升,从2019年度的694项提高到2022年度的1098项。但相较提名数量不断攀升,授奖数量呈现明显下降,2022年度全省授奖数量为197项,较2019年度的241项减少了19%,总体获奖率由35%减少至18%,奖励质量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青岛80个获奖项目中,66项为牵头完成,占比达82.5%。进一步分析发现,青岛获奖项目有17项为一等奖,一等奖项目中,青岛单位牵头完成的有13项。透过获奖的“足迹”,我们可以说,青岛的科技创新成果不但在数量上长期保持优势,在质量上也实现了较为稳步的提升。

科技成果“量质齐升”的背后,是青岛围绕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聚焦“四个面向”,不断推动源头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动能的持续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有力突破、科技惠民作用的充分发挥。

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积累”,铺就了青岛科技创新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长远的道路。

02城市烙印

根植于青岛这片创新沃土萌芽、生长、壮大,获奖项目身上都带着青岛“烙印”,与青岛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辅相成。

海洋依旧是青岛科技创新的“高产田”。海洋领域高质量成果也不断涌现,涉海获奖项目共13项,较2021年增长18%。更值得骄傲的是,全省涉海项目中,青岛牵头完成项目占比达90%以上。

最高奖也是海洋领域科技工作者的“主阵地”。自2014年以来,青岛已先后有7名科技工作者斩获省科技最高奖——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王军成(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2016年度)、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史伟云(2017年度)、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吴立新(2018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2020年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笪良龙(2021年度),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2022年度),7名获奖者中有6人来自海洋领域。

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养健康等产业领域是青岛的产业高地和发展未来。在这些领域,青岛获奖项目占比超过了70%。企业本身就是市场和产业需求的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最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获奖项目与产业结合紧密,一定意味着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出。

根植于基础研究领域的自然科学奖,固然是高校院所的“主场”;但是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绝大部分都是由高校院所携手企业共同完成,其中更有不少“重量级”项目由“硬实力”企业牵头攻关完成。例如,怡维怡橡胶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合成橡胶连续液相混炼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是时隔5年之后青岛企业再获此奖项。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橡胶和填料连续液相混炼技术工业化生产,实现了关键橡胶材料的国产化替代,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轮胎及多种橡胶制品,累计实现营收50余亿元。再如,由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山东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完成的“新型节能冰箱自适应精准调控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让冰箱实现了分区精准制冷,将食物的保鲜时长延长了8倍。搭载该项目成果的冰箱,上市后三年累计销售收入就突破了110亿元。

科技从来不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创新诞生于实际需求中,又“反哺”于产业发展。青岛的科技创新成果,根植于青岛的产业沃土并不断生长、壮大,正成为城市产业升级、跃迁最有力的支撑。

03孕育未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前途命运。

在奖励前瞻性重大原创成果、奖励引领原创性科学研究的战略科学家、奖励扎根高精尖产业取得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同时,大会也明确释放着科技创新的前沿信号,为城市指引着发展方向。

作为“风向标”“指挥棒”,科技奖励的改革正在不断突出重点领域、培育前沿领域,以便更好地面向未来、服务未来。

2021年,山东被确立为全国唯一省份开展科技奖励改革试点,今后的省科技奖将突出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技术、现代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培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与生物技术、脑科学、空天技术、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2022年度,山东省科技奖还首次设立青年奖,青岛大学教授谭业强斩获该奖项。而青岛作为全省科技奖励改革唯一地市,也在立足本土实际,锚定七大优势产业、十大新兴产业、七大未来产业,对科技奖的设置优化布局。

当前,青岛正锚定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增添科技力量,书写创新注脚,比以往更需要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

从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的“沃土计划”,到大力培育涉海科企的“海创计划”,再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硕果计划”,青岛正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更多企业借助科研力量“升级”,为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更加肥沃的“试验田”和更加适配的“好去处”。

在海洋科研领域,青岛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科研人才队伍庞大,有责任、也有底气争创更多突破性科研成果,推动海洋领域科技自立自强,勇当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先锋,抢占海洋发展制高点。以科技创新为“发动机”,青岛正从制造强市迈向“智造”强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对科技人才等新型生产要素提出了更高需求。

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培育企业成长沃土、鼓励科技创新发展、广纳各路英才圆梦,有了这样的良好生态,我们有理由期待,青岛城市创新的源泉将不断涌流,城市的未来将更加活力充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