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规格表彰科技创新!156个项目(人选)获青岛市科学技术奖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1-12-16
字体大小: 打印

  只有科技才能引领未来。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需要创新引领,需要科技支撑。

  12月16日,青岛科技界翘首以盼的年度盛会——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礼堂召开。青岛再次用高规格盛会,向为城市科技创新领域作出贡献的项目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这是城市对待科创的重视和姿态,也寄托着城市的一份信任与期待——

  2020年度,全市共有156个项目(人选)获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其中,海军潜艇学院教授笪良龙、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荣获科学技术最高奖;另外,10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9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131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4人获国际合作奖。

  这是青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强力引擎,也蕴含着城市未来发展行稳致远的坚实能量。

  今年的获奖项目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与青岛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更加明显: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交通、现代海洋等重点产业项目共110项,占全部产业化项目的73%。例如在集成电路领域,海信视像成功研制了超高清显示驱动系列化芯片,打破了国外、境外技术、产品垄断,实现了显示驱动控制芯片的完全自主可控,目前TV显示驱动TCON芯片已居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65项,占比达46%,获奖企业中78%为高新技术企业。海尔生物医疗首创了智能生物安全柜以及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安全防控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创新。

  三是社会民生效益更加显著。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积极助力青岛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民健康等与民生息息相关领域发展。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青岛市企业牵头完成的科学技术发明奖和进步奖的数量,首次超过高校院所。

  会上,还发布了《青岛市实施“沃土计划” 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根据《行动方案》,青岛将实施“高企育苗工程”等8项扶持政策,到2024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翻一番,超过10000家;高企数量翻一番,超过8000家;上市高企数量翻一番,超过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

  时光不负奋进者。回望青岛科创领域的成绩单,无数个“高光时刻”的背后,是对青岛孜孜不倦、求新求变的一次成果验收。

  科创正在成为带动青岛经济转型升级、持续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1

  连续两年成为全国进步最快城市

  无论一个区域,还是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唯有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青岛也早已意识到,如果在科技创新上不能有大的突破、不能发挥引领的话,就很难跨入一流城市的门槛。

  因此,去年以来,青岛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提升科技策源能力,加快培育创新产业集群,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科技创新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脱颖而出。2020年,青岛市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12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92项,总数均超过全省1/3。

  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无水染色技术、高性能橡胶材料等多项创新成果参展,展现了青岛的创新实力。

  一批引领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获批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加快入列步伐,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成运营。

  显然,青岛注重在这一领域持续发力,发挥平台的引领和聚集作用,在平台上集纳创新资源和人才,激活城市创新活力。

  一批科技型企业快速壮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30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400家,科技型企业数量在全省遥遥领先。13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位居全国第5位。

  一流创新生态正在形成。加快建设创投风投中心,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举办了“2021青岛创新节”等活动,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突破1500亿元,人才总量达到240万人。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1》榜单中,青岛前进16位,升至全球第53、全国第10,连续两年成为全国进步最快城市。

  2

  科研人才

  青岛发展的底气与动力

  跑出“青岛速度”的背后,是岛城的科研人不断进取,埋头苦干的拼搏奉献。

  在话筒前,海军潜艇学院教授笪良龙用“感恩、超越、实干”三个关键词为自己的工作和未来的方向写下注脚。

  有感于政府帮助他走上这一条科研之路,笪良龙一直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工作,长期在海洋环境效应和水下无人探测等领域进行研究。

  “科研,就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多年前,笪良龙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就意识到一个奖项并不是终点,不断突破前行才是归宿。从海洋动力学本身如何应用于作战的研究,为我国潜艇海底作战提供技术支持;到我国首个水下战场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使潜艇的战斗和生存能力大幅度提高;再到推动我国水下无人平台跨域发展,实现了我国水下无人预警平台从零到一的突破,笪良龙和他的团队不断超越自我,向全国甚至世界传达出岛城科研人的行动力。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笪良龙和他的团队点燃把1天过成365天的热情,扑下身子,随着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不断更新而前进。

  “作为一名医学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会不断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的话语中蕴含着他的坚毅和关切。

  从临床需求出发,董蒨带领的研发团队携手海信,联合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和外科智能显示系统达成国际首创,并于去年被引进美国芝加哥的机器人外科创新与培训中心。该系统能帮助医生在术前对患者的内脏情况进行全景观察,精准医疗,帮助判断手术路径。

  从百姓的需要出发,针对猪肝这一解毒器官可能残存毒性的问题,董蒨和他的团队研发了生鲜猪肝祛毒等系列技术,让健康的猪肝制品走上百姓餐桌。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需求在哪里,科研人就在哪里。二位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获得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科研人不断超越,拼搏进取的热情。

  这种精神就像火种,燃在岛城所有科研人的心中;这种精神,就是城市发展的底气。

  3

  紧抓主体

  扶持培育企业创新

  人才以企业为依托攻坚克难,企业是他们的落脚点和他们寻求自我突破的必要载体。

  对一座城市而言,企业创新活跃,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

  因此,只有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汇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才能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今年,青岛市由企业牵头完成的科学技术发明奖和进步奖的数量,首次超过高校院所。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创新点。

  2021年前三季度,青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同比增加29.5%,增速远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更是实现了同比增加53.4%。

  数字见证着企业主体创新意识的不断觉醒,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青岛正在以“创新”为抓手,逐渐培育起以大企业为引领、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创新梯队。

  在“基石”层面,青岛科技型中小企业预计全年备案数超过5500家;

  在“腰部雁阵”上,2021年征和工业、达能环保等7家高企于今年实现上市,全市上市高企总数达33家,上市高企占全部上市企业的62.3%;

  而就在不久前,青岛市科技局刚刚公示了拟入库的2021年首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企业名单,按照“储备一批、股改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总体思路,极引导企业从经营资产向经营资本转变,通过“雁阵培育体系”深度挖掘上市后备资源。

  接下来,青岛还将持续壮大创新型企业队伍——

  在科技型企业领域,加快实施“沃土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倍增;在制造业领域,加快打造“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成长赛道;在新经济领域,加快打造“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中小企业成长赛道,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同时,推进上中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科技创新必将是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也会为青岛高质量发展带来澎湃新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