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文字解读】《青岛市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2025-2027年)》政策解读
字体大小: 打印
  • 索引号 2566924787747180469
  • 主题分类 教育
  • 发布日期 2025-10-24
  • 问题1:众所周知,青岛成功举办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这里的数字化与信息化有什么区别?青岛的教育数字化工作当面发展状况如何?

    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经历了从教育信息化1.0(2012年起),到2.0(2018年起)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全国教育系统逐步完成了从教育网络、教学终端、教育平台、应用软件、教学资源等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积累,提升了全体师生的数字素养,从硬件到软件,从建设到应用,逐步实现了数字校园、管理应用、教学应用的广泛普及。2015年-2018年在青岛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就是在这这个阶段召开。

    随着信息化基础的逐步夯实,自2022年起,教育部提出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核心思想包含“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发展理念,以及“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发展路径。

    青岛数字教育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走在前列。教育城域网万兆入校,覆盖全市教育系统;教育数字基座——青岛教育e平台整合各类应用,75条业务线是通过线上办理,教育数据交换量每年几千万条;500多所学校应用智能终端,人工智能课程和实验室实现全覆盖;数字化赋能“教学管评”和人工智能课程整体推进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

    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提出,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影响,《青岛市教育数字化三年行动计划》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和基础,应运而生。


    问题2:数字化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行动计划》或当前教育数字化的核心内容和鲜明特色?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在国家层面,教育数字化的核心内容可高度概括为“3C”发展理念,即“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以及“3I”发展路径,即“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其中的核心支撑和关键成果。

    在地方层面,对于国家、省教育数字化工作既要继承和发扬,又要细化和发展,要贴合当地实际,符合基层一线需求。具体到青岛市,要对教育数字化工作进行顶层规划、体系化设计,其中内容涵盖从硬件、到软件,从数据到资源,从技术到应用方方面面,每一个都很重要,缺少任何一环,都将制约数字化体系的生成。

    但结合教育数字化阶段特点和技术应用状况,“人工智能”“集成”和“数据”是出现频率最高,而且贯穿整个体系的关键词,最能代表该阶段鲜明特征和工作方向。人工智能是当前最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集成是消除信息孤岛,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实现服务减负增效的关键手段;而数据则是当前教育数字化应用的关键要素和成果,这三者完整贯穿了数字教育的方方面面。

     

    问题3: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日益成熟,并逐步融入千行百业。《行动计划》对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有哪些应用?当前做了哪些工作?

    近年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研究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并涌现出无数的赋能场景。在教育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同样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青岛市是全国最早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城市,率先实现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和实验室双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校园安全、智慧教学等领域得到了全面的探索应用。2025年初,市教育局率先组织团队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教育教学研究,并对全市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

    在《行动计划》中,单独规划一项“教育智能升级工程”,包含三个方面:

    1.加强人工智能前瞻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本地化应用,开展大模型预训练和微调,构建“市-区(市)-校”三级协同应用机制,推出“智能问数”“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一批智能应用。布局一批前瞻性研究课题,支持学校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在安全区域开展语料训练,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稳妥有序发展和规范应用。

    2.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体系。推出一批人工智能赋能“五育”融合发展的应用范式和示范场景,加速构建“师-生-机”协同的教育生态。研制《青岛市人工智能创新课堂标准》,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推出跨学科、项目式、探究式学习智能教育案例300个。鼓励学校用好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工具,推动实现智能备课、智能辅导、智能教研,遴选50个“人工智能+教育”的典型案例与创新品牌。

    3.实施人工智能课程升级。落实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版)》,优化“一纲多本”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联合人工智能企业、研究机构等研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支持。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基地和泛在学习空间,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全市中小学高质量开齐开足人工智能课程。

    此外,在具体的赋能场景中,人工智能也进一步得到体现,如智慧同步课堂、虚拟教研平台、智慧监控、智慧消防、招生考试智慧客服、智慧考点和无纸化考试等,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数字化整个体系当中,并未每一个场景赋能。


    问题4:教育数字化需要高投入,在《行动计划》落实过程中,我们如何保障农村学校获得同等优质的服务?将采取哪些措施?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是教育数字化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针对教育数字化的特点,我们将发挥既有优势,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农村薄弱地区(学校)的扶持,保障城乡同享优质数字资源。

    一是加强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教育城域网高标准安全覆盖,加强各类教学终端的延伸覆盖,建构城乡共享的数字高速公路,奠定均衡的数字教育基础环境。

    二是加强教育数字基座的建设应用,基于全市统一的教育数字基座,加强数字资源、数据服务、智能工具等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面向城乡免费开放,并实现上手即用,避免各自为战带来的重复建设和不均衡问题。

    三是加强以“青快学”虚拟教研平台为代表的优质资源(服务)建设,建立覆盖各学科、章节、知识点和各类教学场景的数字资源体系,为城乡提供均衡服务。

    四是加强未来课堂和未来学校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集团校内部和跨区域常态化课堂连线,探索建立云端课堂、云端学校,让优质师资资源和课堂教学穿越时空限制,实现云端的教学共同体。

    五是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围绕基础设施更新升级、智能教学设施配备等方面,对农村薄弱学校给予资金扶持。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校长、首席信息官和教师的数字化培训,全面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数字化发展水平,实现城乡数字教育优质均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