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97号提案的协办意见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2-05-25
字体大小: 打印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隋俊昌委员提出的“关于发展海洋智能装备产业”的提案收悉,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提出协办意见如下:

一、出台精准支持海洋装备产业政策

为进一步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促进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助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2022年1月24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牵头制定的《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青政办字 〔2022〕5号)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出台,这是青岛市出台的第一部精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政策。政策对青岛市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提出了一系列扶持举措。其中,海洋智能装备等高端海洋装备产业是扶持的重中之重。

为提升高端海工装备产品的设计能力,该政策提出鼓励引进高端船舶海工设计机构,根据地方贡献情况分档给予奖励扶持。为支持高端船舶海工装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出对获得船级社认证产品给予补助的奖励。为支持船舶海工企业提升高端产品的建造能力,对在我市新建造的深海油气开发装备及其核心工艺装置、高技术船舶(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舶、大型豪华邮轮),单个项目最高奖励1000万元。对我市船舶海工装备和海洋探测、观测、监测装备的关键核心配套设备新建项目,最高可补助1000万元。

二、全面梳理船舶海工产业链条

(一)开展发展壮大青岛市海洋产业链联合调研活动。2020年,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要求,联合中国船舶集团、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委军民融合办组成联合调研组,开展发展壮大青岛市海洋产业链联合调研活动。调研单位集中涵盖了北船重工、海西重机、中国船柴、中海油、中石油(青岛)等主要船舶海工企业,青岛双瑞、海德威科技、阿法拉伐工业等青岛市船舶海工配套企业,以及山东海运集团、青岛海检集团、山东海洋仪器仪表所、海洋化工研究院等海洋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同时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船舶海工装备国产化企业。围绕企业基本情况、产业链情况、“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诉求和建议等内容与企业开展深入交流,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总部领导及其下属研究院专家,也就与青岛本土企业的合作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梳理青岛市船舶海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两张清单。系统梳理30余家青岛市重点船舶海工企业和18个在建重点船舶海工项目,形成“两张清单”报市领导呈阅。对重点企业与重点项目建立服务联络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项目需求,服务重点企业发展,推动船舶海工重大项目建设。

三、支持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建设

为破解海洋智能装备等海工装备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促进青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市海洋发展局积极推动青岛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共同支持建设的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以下简称海工院)于2021年落户青岛。2022年3月,由我局牵头起草的《关于支持建设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已由市政府印发实施。

海工院成立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民院长带领团队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融合共进、高端研发与项目落地同步并行,先后建设青岛总部和青岛、北京两地研发基地,启动组建18个技术研究中心。2021年以来,海工院全力推动超长持时水下能源动力系统、超大型海上风电一体化施工平台、海岛多能互补制氢三个重大项目入列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全速推进海洋生物与疾病检测微流控芯片及装备、海洋遥感大数据与多用途服务平台及产品等重点项目研发、产业化进程;已有顾国彪、高德利、何友、朱日祥等多位院士加盟海工院平台,建立的各个研发中心团队聚集了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科院、中工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50余名顶级专家,青年人才中博士5人、硕士和本科生100余人,形成海工院核心研发力量;聘请六位优秀企业家专门负责按照市场规则加快部分项目的产业化进度,着力打通知识产权确认、价值评估等产业化链条,先后成立蓝海(青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作为科研项目产业化的实施单位,孵化成立蓝海易氢动力(青岛)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后续,海工院将继续聚焦产业创新,在条件成熟时谋划建设占地约500亩的中国蓝海产业园,打造高端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区。

四、多层面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一)在《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中,围绕海洋人才集聚、鼓励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发挥海洋投资基金作用、强化海洋重点项目用海用地保障等领域提出了精准扶持政策,为推进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构建全要素支撑保障体系,全方位打造海洋经济良好发展生态,尤其是针对高端海工装备企业发展的投融资需求,在用足用好已设立的现代海洋投资基金群基础上,根据项目储备情况探索设立新的海洋投资基金,助推海洋产业发展。

(二)充分发挥好青岛市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联盟平台作用。联盟现有成员单位65家,基本涵盖了船舶海工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重点配套企业等,同时,积极引入创业孵化器、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单位,中船重工海工装备研究院、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哈工程船舶科技园等重大平台均是联盟成员单位。目前,联盟已成为精准服务涉海市场主体、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搭建合作桥梁、推进资源共享,有效助推海洋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2021年,以联盟为载体组织召开胶东经济圈海工装备行业研讨会等活动,邀请胶东五市海工装备企业齐聚青岛探讨合作,打造胶东经济圈海工装备产业的新高地。

五、强化与央企沟通合作积极对上争取支持

(一)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2021年7月,青岛市政府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签署为我市进一步争取央企支持和战略布局,加强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积极支持。

(二)积极对接海工装备产业领域国家队,密切交流合作。积极邀请央企选派干部来青开展挂职实践锻炼。2022年3月海洋石油工程选派特种设备公司副总经理到市海洋发展局挂职交流。5月,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于毅带队来青岛调研,围绕深远海风电开发、海西湾船舶海工建造基地发展等事宜进行务实沟通,为下一步强化协同合作,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共同推动海洋工程关键核心装备国产化奠定坚实基础。

下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将积极推进《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落地实施,精准支持高端海洋装备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海工院“大平台”在科技人才、科研成果、海工项目等方面的集聚效应,支持海工院打造海洋高端人才高地、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基地,强化同央企沟通对接,积极争取央企布局支持,搭建完善市级海洋产业发展平台,支持青岛市海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

                            2022年5月25日

 

(联系人:陈祥   联系电话:8588663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