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5-07-24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工业运行稳中提质。出台加力助企帮扶推动工业经济稳进提质的若干措施、工业稳生产优供给促消费行动计划,发挥工业运行专班作用,健全运行监测服务机制、政企沟通交流机制,紧盯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市,建立落实规上35个大类行业增长台账,包联服务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76.8%,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优化“链万企”平台对接匹配功能,持续拓展平台资源,目前平台已累计注册企业7.6万家,企业发布需求11万余项,发布产品7.3万余款。开展“青岛品牌日”系列活动,助力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

(二)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滚动推进重点招商引资项目85个,推动中国(青岛)进出口食品产业基地、阜丰集团总部基地及研发中心等项目签约,蘑菇车联完成公司注册,国橡中心新材料、青啤高端特色啤酒生产基地等项目开工,瑞幸咖啡创新生产中心、中船发动机氨燃料发动机产能提升等项目加快建设,上汽通用五菱平台、海湾化学等项目建成投产。上半年,20个国家试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3.05亿元、占总进度的63.4%,带动415个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开工率达88.9%;51个设备更新项目获得5.3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67个项目入选国家第四批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支持清单,70个技改项目入选全省技改项目导向目录、开工率达95.7%。

(三)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入选工信部首批先进适用技术4项、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典型案例5个以及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66个。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印发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新认定、复核市级工业设计中心75家、36家,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通过国家验收,斯坦德集团入选工信部第六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单,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产学研合作联合实验室落地,高端智能家电、高性能橡胶轮胎2个中试平台获批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6个制造业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四)实数融合走深走实。印发实施软件业“四链”融合方案,发布软件行业“三张清单”400余项。建立企业首席数据官制度,DCMM贯标认证二级及以上企业突破300家。实施“模力青岛”行动,加快构建“1+8+N”大模型发展体系,发布全国首个城轨交通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上线全球首个港口服务类大模型—方舟TaaS,国实瀚海星云大模型率先突破国产智能算力瓶颈,推出问海、海星等海洋系列大模型,23个项目入选省级工业领域行业大模型“揭榜挂帅”攻关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家电行业场景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发布“家电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1.0”“工赋青岛”智能体,14个项目入选省级工赋百景“揭榜挂帅”项目。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和5G工厂培育工作方案,实现5G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规模化应用,编制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目录,落实“算力券”奖补政策,整合算力资源,优化算力调度服务平台,算力总规模突破5000P。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8个,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五)重点产业加快推进。聚焦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出台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及具身智能机器人等细分赛道行动方案,制定实施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优化升级方案,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举办首届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竞赛、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发展大会等活动,组建100亿元产业基金,发布“青岛市人工智能十大典型示范应用场景”,人工智能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公示名单。召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及产值分别达到18.83万辆和132.69亿元,同比增长490%和162.8%。青啤集团完成与饮料集团战略整合、并购即墨黄酒,2个企业品牌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

二、存在问题

对照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在推动以“用”带“研”、以“需”拉“供”,以市场牵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突出稳产扩需,提升增长支撑力。加力助企帮扶提升行业增长面,巩固汽车、家电、铁路船舶、化工、电子等行业向好态势。用好“两重”“两新”政策,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加强利润率、产销率、产能利用率跟踪监测,推动央企驻青规上企业扩大产能、工业大户稳产增产、增量项目爬坡上量、技改项目加快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发展质效。

(二)突出需求牵引,提升创新驱动力。实施“3+2”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深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瞄准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等重点方向,支持龙头链主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专项、中试平台建设。整合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资源,攻克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补齐产业创新短板弱项。

(三)突出固本兴新,提升产业竞争力。聚焦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强产业谋划,细化“5个1”“三张清单”工作机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布局垂直领域大模型等新赛道。支持企业扩大智能网联车型生产,提升新能源汽车产量。常态化开展“链万企”供需对接活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组织开展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构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梯次发展的产业集群体系。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园区,打造高质量发展产业载体。

(四)突出融合赋能,提升数字牵引力。实施“工赋青岛”2.0行动,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巩固提升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先优势。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培育一批国家智能制造工厂、5G工厂。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集聚辐射效应,加快建设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形成产业带动力。

(五)突出流程再造,提升生态聚合力。开展“十五五”新型工业化规划编制。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强化产融合作,更大力度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设备更新再贷款等政策支持。深化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行动,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和“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更好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产业、优质区域和优质企业集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