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5年工作要点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5-03-13
字体大小: 打印

2025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目标,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主攻方向,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争创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主要预期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8%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

一、着力稳产扩需,推动工业稳健向好

1.加强运行监测分析。建立规上35个大类行业增长服务台账,动态完善存量、增量、减量“三张清单”。密切跟踪工业用电、税务开票等指标走势,研判解决方向性、前瞻性、趋势性问题。强化家电、石化、铁路、船舶、汽车等重点行业监测分析,密切与52家工业大户联系沟通,及时掌握重点企业运行态势。

2.筑牢工业增长支撑。落实国家新一轮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32家驻青央企扩大产能、优化产品结构,59个增量项目和扩产企业加快释放增长动能,127家倍增企业实现较快增长,500家以上企业升规纳统。

3.扩大优质消费供给。出台工业稳生产优供给促消费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下乡等活动。组织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新增省级以上质量标杆9项左右。创新开展“青岛品牌日”等系列活动,培育“山东制造·齐鲁精品”10项左右。

4.强化项目推进落实。清单化、机制化推进83个“10+1”产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全年推进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240个以上。加快推进国橡中心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园、青啤高端特色啤酒生产基地、瑞幸咖啡创新生产中心、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华芢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项目,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突出创新引领,增强产业内生动力

5.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落实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00个以上。鼓励企业承担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建设项目,力争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认定实现突破。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争取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列入国家推广应用目录。

6.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完成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验收,争取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在青设立分中心。指导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认定和复核一批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争取轮云工业设计研究院列入第二批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7.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出台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争创国家级、省级中试平台。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新培育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首件套80项以上。发布青岛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组织3次以上供需对接活动。

8.壮大产业创新人才队伍。实施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行动。加强专业技能人才供给,开展卓越工程师试点培育,新增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2个左右。提升经营管理人才能力素养,完成企业家培训500人次。新增市级以上培育企业10家。

三、坚持固本兴新,优化产业结构体系

9.突破新领域新赛道。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培育30家行业级、场景级大模型企业。推动奇瑞扩大智能网联车型生产,支持北汽制造加大优质车型生产,推动一汽解放新能源微型商用车产品下线,力争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到25万辆,争创国家“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10.巩固提升产业优势。出台传统优势制造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加力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推进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滚动推进5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100个以上。开展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竞争力评价,争创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11.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出台绿色制造名单梯度培育及管理细则,培育绿色制造名单企业50家、能效水效“领跑者”5家左右。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争取10项技术装备入选国家推广目录,培育废电池、废轮胎等领域规范条件企业。

12.优化空间载体支撑。落实入园项目评估和退出机制,形成错位协同和集聚发展效应。因地制宜支持县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工业园区。

四、深化实数融合,培育做大数字经济

13.加快软件产业发展和数据要素赋能。加快提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研发能力,遴选推广100个特色软件产品,选树10个开源示范项目和典型应用案例,实现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0%以上。实施“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新模式,力争新认定省级“产业大脑”2个,新增省级数字先锋企业5家。

14.拓展数智技术融合应用。支持国家级双跨平台、特色专业型平台错位发展,新上线特定行业平台10家以上。实施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争创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左右。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新培育一批5G工厂、“数字领航”企业,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实现全覆盖。

15.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编制实施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目录,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中国联通智算中心二期、中国移动智算中心等项目,算力规模突破10EFLOPS。新开通5G基站3000个。

五、抓好助企帮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6.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工业经济稳进提质若干措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细则。开展“政策宣贯+上门服务”100次以上。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国家政策性资金,力争更多项目纳入“两重”支持范围。放大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效应,持续加强金企对接。

17.培育优质企业群体。构建“金字塔”型企业矩阵,分产业建立并动态更新龙头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培育库,支持链主企业在产业链招商、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新培育单项冠军25家以上,举办2025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现场会。

18.促进企业合作交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举办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中国国际美妆睫毛产业博览会、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用好工业电商、展会平台,推动产业合作交流。聚焦“10+1”重点产业,开展“链万企”供需对接活动不少于20场次。优化“工赋青岛”等融媒体宣传栏目,弘扬企业家精神。

19.提升行业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行业监管和指导,严查重大风险事故隐患。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统筹协调履行禁化武履约工作,做好无线电管理监督检查、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备案管理、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生产企业规范管理。

六、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模范机关创建

20.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党组会“第一议题”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服务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牵头双向投资中心推进专班,提升济青都市圈、黄河流域产业协作水平。

21.深化改革创新。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完成9400家以上工业企业年度评价,差别化配置ABCD类项目要素资源,提升亩均税收等质量效益。做好“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总结评估,启动编制“十五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22.持续正风肃纪。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深化整治工信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用足用好“第一种形态”,发挥“四种形态”层层设防作用。

23.锻造过硬队伍。以“四强”党支部为抓手,建设狠抓落实、锐意改革的坚强战斗堡垒。更大力度对上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深化“工赋青岛·惠企先锋”党建品牌、“清廉为企”廉政品牌及“做基层、企业贴心人”服务品牌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