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工业下行压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立足“发展产业、服务企业”,聚焦“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启动实施“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产业发展,获评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全国共9个),跻身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第7位,较上年提升4个位次。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6.8%,高于全国(6.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近年来首次实现提升。
一、聚焦项目落地,拓展增量求突破
制定实施全市工信领域“双招双引”指导意见和“项目落地年”工作方案,发挥重大战略产业专班牵头作用,落实市属企业匹配城市发展战略,加快集聚项目资源。
(一)精准双招双引。编制重点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建立重大战略产业三年攻坚项目库,对接走访企业230家次,参与推进计划投资1150亿元的56个项目,超额完成合同内外资100亿元的年度招商目标任务。其中,投资120亿元的奇瑞汽车、投资81.7亿元的京东方等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
(二)加快项目建设。滚动推进重点项目835个、竣工199个。其中,歌尔微电子、美锦氢能、益海嘉里食品产业园、威高国际医疗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芯恩8英寸、12英寸芯片制造线,惠科6英寸线顺利投产;富士康半导体高端封测项目正式投产。建立重点跟踪服务工业项目库,滚动推进计划总投资758.2亿元的662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07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全年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2.4%,位列全省第2位。2个案例入选“山东十大智能化绿色化技改优秀案例”。
(三)创新服务机制。实施增量项目三级联动摸排和全周期监测服务,将“制造业增量项目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纳入全市综合绩效考核,滚动推进投资过千亿元的177个项目加快建设,42个增量项目纳统,上拉规上工业增速近1个百分点,纳统项目数量和产出创近年来新高。
二、聚焦企业培育,深挖存量上规模
实施“倍增”“育苗”工程,梯次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青岛新花”新簇群和“小升规”企业。
(一)围绕做强重点企业。成立工作专班,建立需求导向扶持机制,市区两级协同联动,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倍增计划。协调解决海尔“四年5000亿”政策需求66项,海信“头雁工程”如期推进,助力青啤投资100亿元的11个项目加快落地建设,海尔、海信、青啤产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95家培育企业全年营业收入预计增长13%以上,净增200亿元左右。
(二)围绕壮大新锐企业。深化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遴选31家制造业“新金花”企业重点培育,实现营业收入平均增长23.7%,高于全市平均增速7个百分点。实施单项冠军培育提升行动,9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单项冠军,12家企业入选省级单项冠军。
(三)围绕培育小微企业。建立准规上企业培育库,全面落实“小升规”激励政策,为新增规上企业兑现奖励超过1亿元,推动405户工业企业升规纳统,夯实未来发展后劲支撑。
三、聚焦产业集群,优化结构提能级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集群生态化攻坚战。
(一)实施“强基”工程。立项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3016项,全国家电行业唯一一家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获批组建,超高清视频制造业创新中心获省级认定,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6家(居全省首位)。认定4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居全省首位)、8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增45个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居全省首位)、12个省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1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公示名单,6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居全省首位),1家工业园区、6家工厂、9款产品分别入选国家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和绿色设计产品公示名单。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惠科项目填补省内芯片制造空白。
(二)实施“聚合”工程。深化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行动,创新评估激励机制,2021年,10个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度为84.66%,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9%,其中,董家口化工、新河生态化工、智能制造应用示范等5个集聚区同比增长均超过30%。获评“中国啤酒之都·青岛”“中国美妆用品(睫毛)产业之都·平度”。家电及电子信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2个产业基地入选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家电及电子信息连续三年获评五星级。深入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关闭退出省第二批化工生产企业110家。
(三)实施“锻链”工程。编制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及传统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和发展图谱,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15.2万辆(同比增长71%),家用电力器具制造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8%(高于全市10.9个百分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7.1%。在省内创新实施支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政策,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共25个,全省2个均在我市)。
四、聚焦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创标杆
实施“赋能”工程,深化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行动,创新开展“工赋青岛”专项行动,协同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建设。
(一)抢抓“新风口”。组建国内同类城市首个新经济社会组织——青岛市新经济联合会,推动极视角、以萨数据、创新奇智等“独角兽”企业总部落户。成立青岛市服务型制造联盟,新增国家级示范6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10家,入选国家综合类“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先行示范区总体方案,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启动全市首条氢能公交示范运行线,首批50台氢燃料城市公交车投入运营,山东(青岛-临沂)城际氢干线在国际院士港首发成功。
(二)抢占“新赛道”。上线运行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和26个垂直行业平台,认定市级示范园区4个,中德生态园获批省级示范园区。自主开发全国首个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发布1550个“工赋青岛”“未来城市”场景,481个达成合作意向。推动1300余家企业实施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认定工业赋能项目(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103个、“机器换人”项目13个,入选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3个、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3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试点示范项目7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5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案例4个,新增省级数字经济园区3家、工业大数据平台8个,海尔、海信入选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海尔、青啤入选全球“灯塔工厂”,卡奥斯“工赋青岛”模式推向全国,获评“工赋强国奖”。
(三)抢滩“新基建”。出台《争创千兆城市实施方案》《关于5G基站奖补政策实施细则》,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获批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启动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山东分中心,启用Handle全球根节点(青岛),上线家电、机械等5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年内新建开通5G基站10018个,总数达20207个,居全省第一,网络质量全国领先。
五、聚焦改革攻坚,贴心服务建生态
坚持以流程再造推动制度创新,着力营造系统化、立体化的产业生态,当好企业“贴心人”,跑出服务“加速度”。
(一)深化“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完成8505户工业企业评价,其中近4000户规上企业以占全省9.9%的用地、贡献了15.3%的税收,亩均税收效益居全省首位。
(二)创新品牌推广模式。成立“青岛品牌联盟”,发布《中国品牌青岛宣言》。将每年7月17日确定为“青岛品牌日”,建立“工赋青岛”城市级传播平台IP,联合媒体推出“工赋青岛”系列融媒体栏目,在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
(三)加大创新产品首购首用支持力度。编制发布《青岛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遴选发布创新产品235个,支持入驻政府采购网上商城,推动32款产品入选山东创新工业产品目录。
(四)助力产融合作对接。会同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遴选制造业产融合作“白名单”企业80家,首批60家企业中38家获得8.19亿元贷款支持。为6家银行办理制造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3874万元。推动8家制造业企业成功上市。
(五)实施“千员万企”行动。选聘281名数字专员深入1700多家企业,解决数字化转型问题250余项。
(六)搭建产业促进平台。创新举办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青岛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青岛时装周等高端展会,广搭朋友圈,聚合新资源。
(七)扎实推进企业培训。开展“企业管理企业行”系列活动,完善市企业家学院运营机制,培训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3500多人次。入选“山东省优秀企业家”10人。
此外,民爆、无线电、监控化学品、食盐专营等各项工作均扎实稳妥有序推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