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大众日报》聚焦青岛高新区: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路径新模式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5-04-22
字体大小: 打印

春日的青岛高新区水清岸绿,九条水系贯穿而过,水系两岸繁花似锦,绿意盎然。这些美景的背后,是青岛高新区一以贯之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路径和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碧波荡漾的河水既是生态美景,也是园区供热的重要来源。”青岛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四级调研员陈占昌介绍。自2023年起,青岛高新区全面系统地推广可再生能源供热和回收余热,以水系河水、污水处理厂尾水为基础热源,空气源热泵为辅助热源,建立起可再生能源系统并联运行模式。水系内河水和污水处理厂尾水在供给水源热泵供热/冷能源中心进行集中供热/供冷后,会回收至补水管道,再次流入祥茂河及中心湖,为园区水系补水。目前,青岛高新区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高达426.24万平方米,占辖区总供热面积的44%,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8万吨。

可再生能源供热是青岛高新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产业园区创建的一个缩影。自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创建以来,青岛高新区积极探索典型模式和关键路径,形成了优化源头减污降碳、能源结构变革、数字化赋能等工业“碳中和”路径模式。

4月10日,记者在青岛海湾索尔维化工有限公司看到,技术工人正在进行工业炉窑尾气治理设备技术升级改造,将脱硫工艺改造为钙法脱硫,脱硫后产生的硫酸钙、碳酸钙和氢氧化钙混合物作为产品由原料厂家回收利用。据悉,该改造项目完成后,每年将减排氮氧化物17.52吨、二氧化硫1.18吨、烟尘0.305吨。

从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的索尔维精细化工添加剂(青岛)有限公司,则是通过增加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系统,将高盐废液回收后用于中间产物的预清洗工序、最终产品生产的反应过滤工序,以高盐水替代新鲜水资源,实现每年减少水资源消耗和废水排放量8万吨。

源头减污有利于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头,降低生产消耗,减少污染排放。青岛高新区聚焦污染源头发力,建立了产业结构“由重到轻”转变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模式。将建立之初的电子信息、现代加工、新材料、海洋生物技术“四大主导产业”,升级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2+1”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由重到轻”的转变,高效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为推动企业绿色发展,青岛高新区积极探索“光伏+”模式,加速推进“绿电倍增”工程。园区当前已建、在建光伏总装机容量达70兆瓦,年发电量达6063万千瓦时,总体解决了关键性骨干企业的绿电使用需求。间接减少辖区化石能源消费量9800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13万吨/年,并实现电力生产过程不再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煤灰、炉渣等污染物。

紧抓青岛市数字化转型建设机遇,青岛高新区持续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减污降碳深度融合,推动园区6家企业成功认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位于青岛高新区的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建立高精度检测装备智能工厂,仅配置5名一线维护人员即可确保200亩园区、5000多套设备高效运转,整个智能工厂工作效率提升超过22%,综合能源消耗下降40%。公司在2022年成功获取全国仪器仪表行业第一张国际碳中和认证证书。

青岛高新区还打造了高新区智慧能源中心,通过“GIS+CIM”(地理城市系统+城市信息模型)方式对区域内的各公共机构、企业、园区进行碳迹追踪,实时统计分析碳排放数据,通过碳排放计算模型算法,精准找出重点节能降碳机构,对重点耗能单位和企业内部耗能单元进行能耗数据采集、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挖掘节能降碳潜力,为区域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