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市信访工作要点
字体大小: 打印
  • 索引号 66787191200020020190002
  • 主题分类 其他
  • 成文日期 2019-01-07
  • 发布日期 2019-07-15
  • 发文单位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2019年全市信访工作要点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全市信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推动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为核心,深入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继续打好信访矛盾化解攻坚战,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加强源头预防,夯实基层基层,为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

      (一)抓好学习培训。全市信访系统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重要学习内容,通过集中学习、主题宣讲、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引导广大信访干部在学做结合、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在强化使命担当、履职尽责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人民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开展理论研讨。围绕机构改革后信访部门如何适应群众新需求、体现时代新特征,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信访征文比赛活动;围绕解决影响全市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一批务实管用、有份量的调研成果,不断提升全市信访工作水平;围绕落实“一次办好”改革精神、提升服务群众质量,挖掘推广部分区市或部门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信访工作均衡发展。

      (三)强化宣传引导。组织开展信访宣传月活动,宣传《信访条例》、依法逐级走访以及与民生有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积极打造网上宣传阵地,充分利用“一网两微一端”等载体,着力打造“指尖上”的微服务、“掌心上”的普法宣传平台;开展“最美信访干部”评选活动,全方位展示新时代信访干部的新形象新作为;总结推广信访工作创新举措和好做法,不断扩大我市信访工作影响面。

      二、坚持底线思维,抓源头治根本,着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

      (四)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问题的发生。加大对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的排查化解,发挥网格信息员的作用,做到定期排查和动态排查相结合,将排查出的矛盾和隐患纳入台账,动态管理,及时调处。深入开展信访“三无”镇(街)创建活动,有效遏制越级访高发多发态势。充分发挥信访联席会议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增强部门、行业联动排查调处力度。健全完善信访矛盾多元化解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五)加强信息预警和分析研判。健全完善重要敏感信访信息汇集分析和通报制度,各级信访部门要加强与公安、应急等部门的衔接配合,获知不稳定信息后第一时间靠上做工作,将隐患化解在萌芽。加强信访形势分析研判,围绕农业农村、城乡建设、劳动社保、非法集资等问题领域不定期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提出改进工作、完善政策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六)抓好初信初访办理。认真落实首接首办责任制,以“一次办结、群众满意”为目标,将市本级初次署名求决申诉类有效来信和网上投诉全部纳入满意度评价范围,督促责任单位一次办好,提高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加强重复信治理,对2018年重复5件以上的来信事项进行排查交办,推进攻坚化解,切实减少重复信投诉。实行“逐级调度推进”工作法,对来市到省进京上访定期通报、交办、调度,切实减少重复访、越级访和集体访。

      三、坚持问题导向,减存量控增量,着力加大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力度

      (七)全面推进信访矛盾化解攻坚。2019年是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全面推进年”,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省开展信访矛盾攻坚化解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制定实施方案,大力开展信访矛盾集中攻坚和有效化解活动。各级各部门年初要集中摸排存量信访事项,对上级交办和自排的重点信访事项,一律落实党政领导包案,重大疑难案件由党政主要领导包案,青岛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带头包案接访,确保全年核定重点信访事项存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由各级政法机关牵头协调处理。

      (八)抓好重点领域信访矛盾攻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主动服务好“三大攻坚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市职能部门单位牵头,全面排查集资融资、精准扶贫、污染防治、城乡建设、劳动社保、农村农业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突出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完善政策,集中攻坚,妥善化解。各区(市)对重点领域的信访突出问题,要由区(市)级分工领导主抓,责任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成立专项工作组,合力攻坚,确保不发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信访突出问题。制定出台我市《关于充分发挥信访职能作用坚决打好打贏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青岛战区“攻坚战”实施方案》,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信访系统向纵深发展。

      (九)妥善化解重点群体和上访老户。对涉军、涉师、90年代末未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出租车司机、三峡移民和涉众型经济利益受损人员等重点群体,认真研究问题成因,分析群体诉求,加大各级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带案下访、主动约访工作力度,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信访接待、诉求解决、矛盾化解等工作,确保各类重点群体整体稳定。综合施策攻坚化解上访老户,一季度各级信访部门要对上访老户进行集中清查,列出具体名单,逐级上报备案,实行动态管理,按照“三到位一处理”的要求,全力做好老户化解稳定工作,年底实现老户上访频次明显减少的目标。

      四、坚持高质量发展,建机制重规范,深入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

      (十)深入推进信访专业化建设。制定“信、访、网、复查复核”一体化工作规程,确保信访事项登记、录入、受理、告知、转交、答复、复查复核等各环节有章可循、严谨规范。加强信访基础业务规范化建设,落实国家信访局《信访事项网上办理规程(试行)》,通过常态抽查、定期通报,进一步提升我市信访基础业务规范化建设水平。健全拓宽第三方参与信访工作的制度化渠道,用好公开听证、会审评议、媒体栏目等平台,以第三方客观中立优势推动信访问题化解。

      (十一)深入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的意见》,坚持用法治思维明晰信访工作职责,用法治方式解决信访问题,用法治意识引导群众表达诉求。严格落实诉访分离制度,深入推进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充分发挥律师、法律工作者的作用,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共识。正确处理维权与维稳、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与维护正常信访秩序的关系,持续抓好到北京非接待场所上访依法治理工作,依法打击信访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

      (十二)深入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研究论证我市信访大数据开发应用工作方案,对标走在前列,到先进地区学习“信访大数据”模块设计开发经验,为深度挖掘和有针对性的统计分析提供技术支撑。狠抓“互联网+信访”深度融合,不断推动网上信访理念、平台、模式、机制优化升级,在信访信息系统中增加网上信访简易办理模块,完善网上流转、部门办理、群众评价、全程监督工作机制,让矛盾化解更高效,实现网上信访提速40%、同级占比超过50%的目标,把网上信访打造成有温度的“群众之家”。

      五、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保障大局,进一步提升全市信访工作水平

      (十三)全力做好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期间信访工作。坚持和完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固化形成的经验模式,围绕做好三级“两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的信访稳定工作,提前制定工作预案,加强信访隐患排查,组建值班应急队伍,配合做好对重点群体和重点人员的稳控,做好进京上访人员劝返,努力实现既定工作目标,最大限度地避免极端行为和大规模聚集上访事件的发生。

      (十四)强化督查压实工作责任。围绕重点时期信访稳定工作、“三大攻坚战”、扫黑除恶、信访矛盾化解攻坚、上级交办重点案件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事项,开展信访部门专项督查和与党委、政府督查工作机构联合督查,压实属地和部门的责任,推动问题依法及时就地解决到位,确保重点时期信访安全。以领导干部接访、包案为突破口,加大对区(市)、镇(街)党政领导干部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推动落实“一岗双责”。加强信访工作考核,合理设计考核指标,确保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

      (十五)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信访工作的系列部署要求,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加强思想政治、业务能力和作风纪律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信访干部队伍。以市委第一巡察组对市信访局进行政治巡察为契机,认真抓好问题整改和巡察成果运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信访系统落地生根,见到实效。加大对各级信访干部的教育、培训、交流和使用力度,关心爱护信访干部的政治成长、身体健康,充分激发广大信访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全市信访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