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专家在《光明网》发表《以“两业”融合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文,指出通过“两业”融合,使制造业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两端延伸,融入更多的科技创新要素,把制造业打造为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提高制造业整体的生产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一是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政府架桥,引导科技人员与企业进行创新合作,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以及企业对市场敏感的优势,建设官产学的创新联盟,一是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是加强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结合。高等学校要增加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要增加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校的数量,培育大批的能工巧匠,为制造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加强资金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可以创办一些专门为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或者金融中介机构,或者在金融机构中设立专柜、专项,为制造业提供融资贷款服务,帮助制造业开拓市场,提高经营水平,规避市场风险等等。
四是加强供应链、商品流通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供应链要为制造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零配件,保证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商品流通链要减少商品的流通成本,降低流通费用,打通商品流通的各个节点,加速商品流通速度。
五是加强信息链与产业链的融合。采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对制造业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当前,我国的制造业还比较落后,许多还处于机械化、电气化制造的阶段,进入自动化生产的比较少,采用智能化生产的则更少。应当加紧对制造业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目前,我国数字产业化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数字信息的标准化、采集、储存、处理、应用还不完善,数字信息垄断和条块分割严重,数据要素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心,制定数字信息管理规则,打破数据垄断,促进数据的共享,还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充分应用大数据,实现智能制造,智能配送,智能服务,打造工业4.0的制造业,把中国建设成为制造业的强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