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彤代表:
感谢您对数字化人才培育有关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提出“关于加强‘四位一体’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助力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收悉。经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建立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育体系。一是突出顶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自主培养的“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级水平科学家等顶尖人才,三年内发放500万元人才补助。近日,我市下发了《关于明确在青院士等高层次人才聚青创新创业有关待遇问题的通知》,按政策规定妥善解决在青院士住房问题,对院士按工作实际发放每人每月1万元市政府津贴,并做好院士医疗保健、走访慰问、安排家政服务、组织健康休养等工作。二是加强数字技术领域专技人才继续教育。出台我市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方案,推进数字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在今年我市公布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项目中,已有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开展数字技术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为我市数字化人才培养做出努力。三是加大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技工院校开展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育,指导青岛市技师学院等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密切对接华为、微软、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商汤科技、科大讯飞、虚拟现实研究院等头部企业,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安全、物联网技术应用、人工智能、通信网络应用等专业课程,布局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方向,与海尔共同打造海尔学院,建设智能家居物联网实训基地,2020年举办了青岛市首次国家一类赛事——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学院选手获一等奖。
(二)建立多层次人才顾问制度。聘任中国工程院高文院士在内的20余位业界专家,成立青岛市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依托市大数据发展促进会成立了330余人的专家委员会,为智慧城市发展汇聚智慧力量。同时,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积极面向有关专家代表征求数字青岛、智慧城市等政策规划的意见建议,为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建立高层次人才平台。目前,我市设立博士后站(基地)203家,包括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2家、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1家、青岛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4家。其中,涉及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站(基地)约20家。为支持博士后平台建设,改善博士后科研环境,保障博士后生活水平,支持博士后创新创业,我市近日下发促进博士后聚青创新创业新政。在支持博士后平台建设上,对新设立博士后站(基地)的单位给予20万元至50万元设站资助,招收1名以上博士后进站(基地)的单位当年给予2万元至5万元科研资助,考核前10%的站(基地)给予30万元资助。在加强博士后青年人才培养上,对进站(基地)博士后连续两年给予每月7000元生活资助,承担科研项目的每人给予5万元至10万元项目资助,出站(基地)后在青落户就业的按贡献情况给予25万元至40万元资助,在青创业的连续三年每年按照其创办企业上年度地方综合贡献与本人在企业占股比例乘积的30%给予创业资助。
二、下步计划
一是探索依托高校各类信息化学院(专业)建立数字化人才联盟,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与行业产业领域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推动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激励体制,强化人才政策补贴,引导企业采取股权激励等方式加大人才引进。
二是密切联系服务好院士等高层次领军人才,落实相关支持政策;深入实施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大规模组织包括数字技术工程师在内的继续教育培训;丰富完善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制度,支持技工院校与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等开展合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培养所需人才。
三是协助支持我市科研院所、先进制造企业申报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省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协调帮助其与驻青高校等流动站合作,加强数字化方向博士后人才的招收,同时,积极落实博士后相关资助政策,促进博士后人才在青集聚培养。
青岛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2022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