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财政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0-08-20 来源 : 青岛市财政局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市财政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突出观大势、勇担当、转作风、促发展,以党建为统领、“三述”为引领,以超常规手段谋划推进工作,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33.9亿元,同比下降5.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735.2亿元,下降25.5%。

  (一)果断出台硬核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促发展,主动出击、精准施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硬核措施,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和脱贫攻坚。一是全面保障疫情防控需要。统筹9亿元,专项用于患者救治、防疫设备物资购置及疫情防控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等;安排5.6亿元,对市属17家公立医院医护人员“五险”缴费给予补助,缓解了医疗机构的资金压力;投资16亿元新建包括负压病房在内的1000张床位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提高我市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二是综合施策保市场主体。累计出台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复工复产、稳外贸保主体等措施94条,为企业纾困解难。全面顶格落实国家、省税费优惠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分类普惠困难减免税政策,上半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9.07亿元。积极争取市人大、市政协支持,在“两会”预算批复前提前拨付支持经济发展类专项资金20多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支持打好脱贫攻坚战。统筹整合14个市直部门34亿元涉农资金,提前下达18亿元,支持春耕备耕。为全市2.5万贫困人口购买商业医疗补充保险,将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由10%降至5%。将粮食生产补贴标准由126元/亩提高到138元/亩,居全省最高。财政出资购买防贫保险,对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的低收入户给予保障,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二)强化资金资产资源统筹配置,大力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整合、引导、撬动作用,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服务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一是重构式整合财政资金支持打好15个攻势。坚持“钱随事走”目标导向和市场化、专业化政策取向,破除以往预算安排“基数+增长”的固定模式,创新采取“零基预算”,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和政策重点向15个攻势集中整合的机制,投向15个攻势的专项资金比重达到70%以上。二是打造创投风投中心汇聚全球资源。创造性举办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用市场手段吸附全球创投风投资本加速聚集。已汇聚私募基金637只,管理规模近千亿元,将大量创投风投资本导入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三是全力支持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在发起设立面向5G的中电信基金、面向智能制造的中航朴素基金与海创千峰母基金、面向新一代高铁的动能基金等(认缴总规模345亿元)基础上,探索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工业互联网基金,重点投向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平台建设、解决方案服务商等。四是完善政府引导基金管理体系提升吸引力。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政策性导向相结合,取消政府审批环节,加大让利奖励幅度,优化参股基金产业布局。市引导基金认缴98.2亿元,参股设立76支基金,总规模902亿元,撬动资本近10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三)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撬动社会资本,拉动有效投资持续增长。一是强化地方政府债券对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上半年积极争取财政部下达我市新增政府债券限额288亿元(在计划单列市中列第二位),其中专项债券232亿元发行进度100%、支出进度100%。二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针对重大项目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做专项债+社会化融资、土地资源+社会化融资、特许经营+社会资本等7种差异化投融资模式,制定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康复大学、齐鲁医院二期、第二海底隧道等重大建设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三是深化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PPP)模式。吸引和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PPP项目建设,截至6月底,全市入库项目75个,总投资额2299.8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1800亿元。

  (四)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紧要处,兜牢“六保”“三保”底线。一是切实管好用好中央直达资金。全力以赴做好中央直达资金分配、下达、使用、监控等工作,确保资金用在最急需人群和市场主体。截至6月30日,将中央直达资金67.14亿元100%下达基层,在全国36个省(区、市)中位居第一。二是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在保障必要经费支出前提下,对市直单位一般性支出先后按照10%和5%进行两轮压减,对市级非急需非刚性专项资金在年初大幅压减的基础上再按照25%比例进行压减,共腾出26亿元用于疫情防控等新增重点支出。三是加大资金清理盘活力度。集中盘活市区两级财政存量资金18.5亿元,收回财政暂付款25亿元,盘活处置政府资产82亿元,有效缓解了各级财政库款支付压力。四是加大资金向基层倾斜力度。上半年中央提前下达的专项债232亿元,转贷区市217亿元,占93.5%,优先保障区市项目建设需求。对库款保障水平偏低的区市及时监测预警,累计调度资金84亿元,有力保障了区市财政正常运转。

  (五)实施财税改革攻坚行动,以改革创新释放制度红利。一是推进功能区财政体制改革。出台功能区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细则,明确功能区税收增量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返还办法、功能区人员和机构经费保障原则及债务剥离意见,以最优惠的财税政策激发功能区发展活力。二是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对61项市级专项资金三个层级共1733个项目全面编制绩效目标,实现市级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全覆盖。首次将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报告随预算报告提报市人代会,首次对15个攻势中的338个项目开展全周期绩效跟踪,首次实现单位自评、部门评价和财政评价三级联动。三是稳步推进土地储备项目预算管理试点。规范土地储备项目预算管理,对项目筛选、计划制定、债权申报与管理、项目实施、土地供应与清算五个环节实行全过程闭环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财政收入进入罕见的负增长时期,财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财政收入降幅逐月收窄的趋势明显,彰显了我市经济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但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打赢“三大攻坚战”、保障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作支撑,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仍然比较突出。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步,市财政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顺应更高水平开放发展要求,加快财政从需求保障型向绩效引领型转变、从收支管理向全要素统筹转变、从本级财政向全域财政转变、从业务部门向招商部门转变,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牢牢把握“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导向,让发展动能更加充沛。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根据企业类型分类实施产业政策,确保政策精准滴灌。加快推动设立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胶东经济圈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做大资金池,全力支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二)放大平台效应,让聚财资源充分涌流。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科创母基金吸附全球创投风投资本,重点引进一批管理基金规模超过50亿元的创投风投机构,整合全球战略资源。发挥新型财政金融平台作用,整合政府各类资金、资产、资源,放大创投功能,打造产业金融平台。发挥财政配置资源的杠杆作用和税源政策的激励作用,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区域结算功能的税源经济总部。

  (三)强力推进财税改革攻坚行动,让财政活力竞相迸发。有序推进医疗、教育、科技等领域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统筹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在全国率先设立国有资本股权制投资基金。加快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构建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产业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