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市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2-03-31 来源 : 青岛市财政局
字体大小: 打印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提交青岛市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预算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第十四届政府财政工作回顾
  各位代表!四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不断深化财政改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全市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
  四年来,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跃上三个百亿级台阶,从2007年292.6亿元增加到2011年566亿元,四年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739亿元,年均增长17.9%,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7.7%提高到2011年的8.6%;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从2007年的315.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14.64亿元,四年累计完成1890亿元,年均增长18.1%。财政综合实力的增强,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财力保障。
  (二)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年来,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更多的百姓。市本级财政用于社会民生的投入401.5亿元,占同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4%,年均增长26.4%,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幅8.5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生均公用经费、县域教师工资实现 “三统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位居全省首位,保障性住房建设从城市向农村辐射,大型医疗机构建设从老城区向市区北部和东部延伸,医疗机构补助从大医院向基层卫生机构拓展,就业帮扶对象从下岗职工扩大到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企业职工,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养老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大幅提高。
  (三)财政服务发展措施进一步完善
  在应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准确把握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导向和实施重点,努力拓展政策执行空间、增强政策实施力度,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累计安排财政补贴资金15亿元,直接带动消费280亿元,实现了群众得实惠、企业得盈利、经济得发展的多方共赢。将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与优化投资结构相结合,保障了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地铁、快速路、滨海大道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大城市发展框架加快形成。取消、停征或减收12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累计为企业减负19亿元。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先后出台23项政策,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运用财政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四)县域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市财政充分发挥财政体制的激励功能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力分配向基层转移,不断加大对区市的帮扶力度。四年来,区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7%,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从2007年的58.2%提高到2011年的61.8%。市对区市的一般预算专项补助累计达到212.4亿元,年均增长49%。区市一般预算财力年均递增18.9%,按财政供养人口计算的人均一般预算财力四年翻了一番多,从2007年的9.6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9.8万元,城乡差距、南北差距和东西差距逐步缩小,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和全市转型发展。
  (五)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
  涵盖一般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内的政府预算体系日趋健全,预算管理的完整性进一步提高,政府统筹资金促进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规范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建立财政专项资金预算评审、绩效评价机制,大力推进预算信息公开,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开支,健全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升。出台了加强非税收入、政府债务、财政投资项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办法,财政监管领域不断拓宽,依法理财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执行市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算及审议意见,坚持用支持发展的方式培植壮大财源,用民生为本的理念优化支出结构,以绩效优先为原则用好财政资金,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预算任务,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6亿元,增长25.1%,完成预算的108.9%。当年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等各项体制结算收入54.68亿元,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力为620.68亿元,当年一般预算支出为614.64亿元,增长22.6%,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94亿元。收支相抵,结余990万元。其中,区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9.63亿元,增长30%。
  2011年,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6.37亿元,增长17.8%,完成预算的105.2%,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8.2%。当年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等各项体制结算收入36.65亿元,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力为253.02亿元,一般预算支出为247.02亿元,增长16.9%;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94亿元,其中预留应急价格调控资金1亿元。收支相抵,结余667万元。
  1.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具体执行情况
  (1)税收收入182.43亿元,增长21.7%。其中,增值税21.3亿元,增长4.3%;营业税76.81亿元,增长23.8%;企业所得税33.43亿元,增长33.1%;个人所得税9.04亿元,增长15.5%;城市维护建设税4.55亿元,增长28.5%;房产税5.64亿元,增长19.4%;印花税2.61亿元,增长19.6%;城镇土地使用税5.74亿元,增长11.9%;土地增值税9.63亿元,增长110.6%;车船税0.88亿元,增长20.3%;契税12.82亿元,下降5.8%。
  (2)非税收入33.95亿元,增长0.5%。其中:专项收入4.25亿元,增长19.7%;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3.76亿元,增长2.3%;罚没收入2.5亿元,增长73.8%;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11.73亿元,增长62.5%;其他收入1.7亿元,下降51.8%。
  2.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具体执行情况
  农林水事务支出12.68亿元,增长23.2%;医疗卫生支出14.56亿元,增长6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6.9亿元,下降2.8%;教育支出25.62亿元,增长4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68亿元,增长20.7%;科技支出3.35亿元,增长40.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3亿元,增长18.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73亿元,增长0.4%;公共安全支出25.04亿元,增长14.9%;节能环保支出2.23亿元,增长40.2%;交通运输支出20.98亿元,增长3.2%;住房保障支出8.17亿元,下降3.2%;债务还本付息支出17.86亿元,下降2.2%;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2.76亿元,增长51%。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626.51亿元,增长8.5%。其中,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287.28亿元,下降5.5%。市本级当年收入加上各项体制结算收入5.68亿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为292.96亿元,收支平衡。
  1.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具体情况
  地方教育附加收入2.42亿元,增长155.5%;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0.66亿元,增长46.8%;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0.97亿元,增长32.5%;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6.25亿元,增长35.3%;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227.71亿元,下降6.3%;政府住房基金收入3.27亿元,下降16.5%;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10.47亿元,下降6.9%;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0.49亿元,下降36.5%;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5.87亿元,下降18.7%;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0.19亿元,下降2.4%;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入0.1亿元,下降50.2%;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0.58亿元,下降37.3%;车辆通行费收入11.33亿元,下降21%;福利彩票公益金收入2.35亿元,增长10.8%;体育彩票公益金收入0.94亿元,下降3.5%;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3.16亿元(从2011年起征收);港口建设费收入0.49亿元(从2011年10月1日起地方按20%分成)。
  2.市本级政府基金预算支出具体执行情况
  (1)地方教育附加支出2.45亿元,增长124.1%,主要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设备购置等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支出;
  (2)文化事业建设费支出0.66亿元,增长46.8%,主要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和重大文化活动等支出;
  (3)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1.02亿元,增长32%,主要用于补助区市残疾人保障金支出、促进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职业培训等支出;
  (4)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支出6.29亿元,增长35.1%,主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支出;
  (5)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228.31亿元,下降6.1%,主要用于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
  (6)政府住房基金支出3.27亿元,下降16.5%,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维护和管理等支出;
  (7)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10.47亿元,下降6.9%,主要用于土地储备支出;
  (8)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支出8.12亿元,主要用于大沽河综合治理等水利建设项目;
  (9)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0.49亿元,下降36.5%,主要用于农业土地开发;
  (10)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15.87亿元,下降18.7%,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补助;
  (11)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支出0.19亿元,下降2.4%,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维护;
  (12)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支出0.1亿元,下降50.2%,主要用于发展散装水泥事业;
  (13)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出0.58亿元,下降37.3%,主要用于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等支出;
  (14)车辆通行费支出11.33亿元,下降21%,主要用于公路养护维护及偿还公路建设贷款本息等支出;
  (15)福利彩票公益金支出2.35亿元,增长10.8%,主要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城乡困难群体救助、社会公益等福利项目支出;
  (16)体育彩票公益金支出0.94亿元,下降3.5%,主要用于资助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后备人才基地建设、重大体育赛事经费等支出;
  (17)港口建设费支出0.49亿元,按规定用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三)保税港区和高新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保税港区一般预算收入2.89亿元,增长28.5%,加上各项体制结算收入0.45亿元,当年财力3.34亿元,一般预算支出3.34亿元,收支平衡。
  2011年,保税港区政府性基金收入0.17亿元,扣除结算上解支出0.1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0.07亿元,收支平衡。
  2011年,高新区一般预算收入3.45亿元,增长123.7%,加上各项体制结算收入1.35亿元,当年财力4.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4.8亿元,收支平衡。
  2011年,高新区政府性基金收入17.63亿元,扣除结算上解支出0.06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17.57亿元,收支平衡。
  目前,我市与中央体制结算尚未进行,决算情况待财政部正式批复后,将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汇报。
  (四)预算执行特点及财政工作情况
  围绕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将支持经济发展与加强财源建设相结合,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将优化支出结构与加大民生投入相结合,把财力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相结合,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用活政策促发展,财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
  积极帮扶企业渡难关。一方面,引导金融资源为企业“输血”。出台5项财政扶持政策,筹集2.5亿元,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健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搭建政府增信优惠贷款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全市中小企业贷款新增余额占全部新增贷款余额的比例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优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奖补政策,全市中小企业担保额同比增长90%。另一方面,优化环境为企业减负。全年出口退税222亿元,增强外向型企业竞争力,全市出口额突破4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5%。落实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政策,取消12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为企业减轻负担1.4亿元。积极争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为我市化工企业减免税18亿元。
  全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安排科技资金3亿元,用于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攻关和大院大所建设。安排3亿元,用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等,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聚集发展。投入1.5亿元,扩大市级创业引导基金规模,带动社会投资14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安排1.8亿元,支持信息产业、会展业、旅游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安排1.4亿元,支持服务外包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壮大。
  大力支持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将高新区实现的财政收入市本级分成部分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全部用于高新区建设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市财政补助资金2.3亿元,继续支持高新区饱和性投资计划实施。将董家口港区内实现财政收入的地方留成部分和港区内实现的非税收入,作为国家资本金,注入港投集团,市财政还筹措资金6696万元,用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1924万元,落实县域内25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贷款贴息政策。新设2.5亿元专项资金,推进国家深海基地等蓝色经济区重大项目建设。争取中央代理我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亿元,推进海湾大桥接线工程、重庆路和金水路改造项目等顺利实施。
  2.优化投入惠民生,财政保障领域不断扩大
  2011年,市本级财政用于社会民生投入134亿元,同比增长22%,比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4.2个百分点。提高城乡低保、基本公共卫生补助、新农合等8项财政补助标准,扩大低保与物价联动、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性农业保险等5项财政保障覆盖面,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财政预算,财政惠民政策体系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市财政安排“三农”支出34.9亿元,增长26.9%。安排8.45亿元,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筹措资金1.1亿元,支持抗旱保苗和保障人畜饮水,有效缓解了特大旱情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发放农业四项补贴5.9亿元,为85万户种粮农民直接增加了收入。投入1.06亿元,用于农村“一事一议”奖补,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发展。安排4.16亿元,用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安排资金5927万元,用于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岗位待遇,保证基层组织有序运转。
  大幅增加医疗卫生投入,不断优化群众看病就医环境。市财政投入医疗卫生支出14.56亿元,增长65%。投入2.5亿元,搭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框架体系,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市520万人受益。安排基本公共卫生经费8500万元,将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5元提高到25元,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对城乡居民健康指导和疾病预防能力。安排7900万元,支持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促进药品平均价格下降35%。安排资金8400万元,支持三医迁建和妇儿医院二期工程建设。
  提高政府救助水平,为低收入群体织密“社会保障网”。市财政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6.68亿元,增长20.7%。投入5.83亿元,支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在省内率先实现全覆盖,参保人数达到277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1561元提高到1767元,全市49.2万人受益。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350元提高到42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1800元提高到2604元,补助标准居全省首位。发放物价联动补助2156万元,减轻物价上涨对12.5万困难群众的影响。将机构供养孤儿和城乡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400元和1100元,养育标准居全国首位。投入就业补助资金4.56亿元,新增城乡就业43.8万人。另外,全面落实保障性住房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10亿元,支持2.4万套保障性住房顺利开工建设。
  3.统筹资金保重点,社会民生事业扎实推进
  教育投入力度空前,推动优先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市财政投入教育事业发展经费25.62亿元,增长41%。安排5000万元,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增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安排4.95亿元,用于全市100万平方米校舍抗震加固和重修改造。投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3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安排1.2亿元,将中职学校城市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确保各类学生公平享受教育权利。安排9700万元,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投入1亿元,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信息化建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公共文化投入倍增,支持城市文明建设大步推进。市财政统筹安排文化建设和发展资金9.41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安排1.15亿元,用于推动五大国有文化集团改制和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安排4400万元,加大对外宣传及宣传文化发展扶持力度。安排1307万元,确保县级以上44个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安排4075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建设、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村文化以奖代补等,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投入9575万元,保障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转。投入4500万元,用于娄山剧院和四方剧院改造,提升老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安排7500万元,用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设施维修改造等。
  加大公用事业投入,城市运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市财政筹措16.7亿元,用于“创建文明城、迎办世园会、大干200天市容环境十大整治行动”,全力支持市容环境整治。投入4.6亿元,新增供热面积680万平方米,进一步满足群众用热需求,供热普及率比上年增加9个百分点。投入7000万元,用于市区供水管网改造,方便市民用水。安排3800万元,用于更新400辆垃圾收集车,改造、建设40座垃圾转运站,减少垃圾二次污染。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筹集6.22亿元,更新公交车1200辆,促进七区公交线网一体化。
  4.推进改革上水平,财政管理绩效稳步提高
  用预算评审的方式促使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前,引入专家、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专业评定,合理确认绩效目标和预算额度。2011年,将评审范围由专项资金、基本建设资金拓展到专项支出和上级专款,评审项目由上年的37项增加到47项,资金规模由43.4亿元增加到58亿元,全年共审减资金10亿元,审减率17.2%,有效促进专项资金科学配置。项目完成后,对照设定的绩效目标,对31亿元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有效促进财政管理由投入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预算单位资产的统筹统管。开发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将预算单位基础信息纳入数据库管理,准确掌握单位资产的总量、构成、分布、增减等基础信息,有效解决资产管理“前清后乱”、“家底不清”问题,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由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实现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
  创建政府债务监管新机制严控债务风险。对融资平台进行清理分类,核实融资平台名录及债务余额。建立政府投资公司举借债务审批、核准和登记制度,及时掌握政府投资公司运营情况和债务风险状况。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加大预算对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偿还的控制。对政府债务状况实施逐月统计,逐季监测,定期分析,及时对政府债务进行风险预警。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财政拨付环节的管控。全面推开公务卡改革,市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公务卡改革范围,全面掌握公务卡支付的明细信息,将公务消费置于阳光之下,扫除行政事业单位现金管理的“盲区”。对超过5万元的支出全面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有效防止财政资金的截留、挤占、挪用。全年市本级直接支付59.7亿元,占集中支付支出的57.6%,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打造大监督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将专项资金、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和政府投资项目的业务工作流程纳入立体化信息监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违规问题实时预警、及时纠错,从源头上严防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的风险。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从业资格和财会负责人任用审核机制,对重点建设项目派驻财务监督员,将监管链条向预算单位和重点项目延伸。组织对抗旱救灾、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12项民生资金的集中检查,进一步构筑财政监控的“防火墙”。
  通过预算公开推进财政资金规范透明。向社会公开市级财政收支预决算和70家市直部门的预算。在全国率先实行专项资金全过程预算公开,将新农合等37项,资金规模达44亿元的重点民生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全部在青岛政务网上公开,将资金安排使用管理的全过程置于社会各界监督之下,让财政资金阳光运行。
  5.认真落实决议议案,服务型财政建设成效显著
  认真落实市人大关于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安排的审查报告。对审查报告提出的审议意见逐一落实到具体政策措施上。如:按照“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和项目资金评估工作”的要求,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财政资金预算评审工作管理的意见》;落实“加快制定完善支持民营经济、总部经济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等决议,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财政支持“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明显增强。
  扎实办理人大建议意见。推广“建议办理月”、“双互动工作法”、“处长负责制”等制度,全年主办的18件建议提案的办结率、面复率、满意率继续保持了三个100%。通过召开座谈会、发送电子邮件等形式及时向人大代表报告财政工作及政策动态、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人代会期间,及时印发财政服务手册,组织工作人员介绍财政政策,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监督。
  构建服务型财政工作机制。根据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创新服务企业方式,积极争取中央、省对我市政策支持,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先后争取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和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青岛智慧生态城被批准为示范区、胶州为示范县。争取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政策支持,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的财税政策环境。
  各位代表!2011年,财政收入总体保持较好增长态势;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事项、重点区域得到有力保障;财政改革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财政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需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收入可持续和高质量增长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二是财政投入模式比较单一,统筹、拓展和集约使用财政资金的能力有待提高,财政政策资金撬动社会资源的杠杆效应需进一步增强;三是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尚需完善,推进区域、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仍很艰巨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将通过推动改革、创新措施和强化管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三、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
  按照中央、省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综合考虑今年的经济形势和影响财政收支增减的各项因素,现提出2012年财政预算安排建议。
  (一)当前财政面临的形势
  2012年的财政工作既有很多有利条件,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体现在财政收支上矛盾非常突出。
  从财政收入看,我市环湾型城市框架基本确立,蓝色经济发展核心区和西海岸经济新区等重点区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近年来引进的一大批重大项目陆续进入收获期,预计2012年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将进一步巩固,从而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经济发展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外贸出口加速回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房地产业及传统产业等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预计将会减退,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支撑力。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家电消费刺激政策退出等因素,将加大财政增收难度。从支出需求看,财政支出保障的领域将更广、重点更多,特别是涉及民生支出的规模大、刚性强,平衡财政收支的压力较大。
  面对日益尖锐的收支矛盾,主要依靠财政收入增量提供保障已经难以满足需要,必须从调整财政支出存量结构、统筹各种资源、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挖掘潜力和提升效益。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2012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速、提升、创新、增效”的总体要求和对财政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资源,加大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入;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2012年财政预算安排的主要原则是:
  1.明确责任、分级保障。按照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市与区市财政支出责任,建立两级财政“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市级财政重点保障中央、省市出台的普惠性民生政策补助支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战略项目支出;区市级财政要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和推进本区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2.集约使用、突出重点。调整优化资金投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规模效应。集中财力整合资金,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支持蓝色硅谷、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积极开展城乡绿化和河道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3.转变方式、放大功能。转变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对支持农业、工业、文化等产业发展的资金,通过组建投融资公司设立基金等形式,由直接补助给项目转为投资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源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拓宽渠道、整合资源。创新基本建设投融资方式,推进建设资金由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投入向充分运用各种政府资源转变,探索建立“运营资源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多渠道融资为保障”的政府投资项目投融资模式;加强政府资源统筹管理,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建设资金自求平衡。
  (三)一般预算收支安排草案
  2012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651亿元,增长15%。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42亿元,增长12%。市本级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等各项体制结算收入33亿元,市本级一般预算财力为27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275亿元(详见2012年预算草案表四)。
  (四)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草案
  2012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207.91亿元,下降27.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143.58亿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5.71亿元,政府住房基金收入2.29亿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7.12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9.89亿元,地方教育附加收入2.4亿元,港口建设费收入2.54亿元。以上收入加上体制结算收入2.27亿元,2012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210.18亿元(详见2012年预算草案表七)。
  (五)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草案
  按照财政部的要求,从2012年起市本级将单独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根据市政府《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规定及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情况,2012年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3.12亿元,其中:国有资本经营收益2.43亿元,国有产(股)权转让收入0.69亿元。按照规定用途和市政府确定的项目,2012年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相应安排3.12亿元(详见2012年预算草案表九)。
  (六)地方政府债券预算安排草案
  2012年,中央代理我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安排15亿元,主要用于海湾大桥市区段接线、铁路沿线环境整治、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建设、市区河道整治、环湾大道、长沙路跨铁路高架桥、金水路改造、福州路打通和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等项目支出。
  (七)保税港区和高新区预算安排草案
  2012年,保税港区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32亿元,增长15%,加上税收返还等各项结算收入0.44亿元,当年财力3.76亿元,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3.76亿元(详见2012年预算草案表十三)。
  2012年,保税港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0.15亿元,下降10%,扣除结算上解支出0.1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相应安排0.05亿元(详见2012年预算草案表十七)。
  2012年,高新区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97亿元,增长15%,加上税收返还等各项结算收入1.74亿元,当年财力5.71亿元,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5.71亿元(详见2012年预算草案表二十一)。
  2012年,高新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14.17亿元,下降19.7%,扣除结算上解支出0.07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相应安排14.1亿元(详见2012年预算草案表二十五)。
  (八)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的具体情况
  按照财政部关于将上级财政专款补助和上年结转资金一并编入收支预算的要求,2012年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安排90亿元;专项资金安排184.35亿元;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安排27.4亿元;偿债准备金安排4.75亿元;预备费安排3亿元,符合《预算法》的规定。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安排情况是:
  1.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14.26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安排1.2亿元,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机购置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惠农补贴政策;安排0.66亿元,健全动物疫病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森林防火等农业灾害防御体系;安排2.8亿元,用于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及支持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安排8.28亿元,用于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大沽河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其中,安排0.67亿元,增长42.5%,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另外,从政府性基金中安排22.69亿元,用于大沽河综合治理和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汇总以上一般预算和基金安排的支出,2012年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共计36.95亿元,比上年增加10.3亿元。
  2.大力支持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23.7亿元,同比增长67.1%。其中:安排科技专项资金4.26亿元,增长43.6%,用于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大院大所引进和市政府确定的其他科技项目。安排7.74亿元,用于蓝色硅谷建设和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外贸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安排8.41亿元,为农村商业银行和海协信托注资及落实兑现支持金融业发展政策,推动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安排0.92亿元,用于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安排1亿元,用于落实去年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增支;安排0.98亿元,用于“菜篮子”建设、粮食发展、食品安全监管等;安排0.29亿元,用于国有(集体)企业经营业绩考核。
  3.大力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宜居城市建设。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14.12亿元,增长6.7倍。其中:安排市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5亿元,用于视觉污染、环境卫生、铁路沿线、市政道路、停车秩序、建筑立面、居民楼院、建筑工地等市容环境整治;安排5亿元(含从政府性基金中安排的1亿元),用于城区绿化,美化绿化城市面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安排4亿元,用于海泊河等城区河道治理;安排0.39亿元,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和建筑节能改造;安排0.74亿元,用于重点污染源治理和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
  4.大力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69.78亿元,同比增长38.6%。
  ——教育事业专项资金安排17.6亿元,同比增长31.8%。其中:安排6.33亿元,用于免除教育收费、免除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教科书和作业本费用、农村中小学工资和公用经费补助、教育救助等;安排3.8亿元,用于高校共建和化债;安排0.6亿元,用于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安排6.86亿元,用于实施校舍维修改造、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等。另外,安排10.1亿元,用于教育系统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业务费,并从政府性基金中安排8.58亿元,用于基础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等。汇总以上一般预算和基金安排的支出,2012年用于教育的资金共计36.28亿元,比上年增加8.53亿元。
  ——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安排3.35亿元,同比增长51.8%。其中:安排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资金1.5亿元,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转变投入方式,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安排0.99亿元,用于优秀剧目创作及演出、免费开放博物馆经费补助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等;安排0.17亿元,用于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服务水平;安排0.6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另外,从政府性基金中安排0.32亿元,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和重大文化活动支出等。
  ——体育专项资金安排1.16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安排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0.78亿元,主要用于扶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高水平后备基地和户外健身园建设等;安排帆船运动专项资金0.38亿元,用于举办帆船节庆活动和“帆船之都”城市推介以及申办承办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极限帆船系列赛等。
  ――医疗卫生专项资金安排9.33亿元,同比增长53.7%。其中:安排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资金5亿元,进一步提高筹资和财政补助标准;安排基本和重大公共服务卫生经费1.25亿元,向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安排0.11亿元,开展儿童口腔疾病预防;安排医疗卫生机构补助1.41亿元、村卫生室改造及医疗科研补助0.54亿元、传染病防控经费0.16亿元,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社会保障专项资金安排32.1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安排10.75亿元,用于企事业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补助;安排8.8亿元,落实优抚对象补助政策,提高优抚对象生活待遇;安排1.73亿元,用于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和为低保家庭发放生活必需品;安排3.48亿元,对困难群体和特殊人员实施救助和补贴;安排1.14亿元,大力扶持我市养老服务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福利服务水平;安排0.75亿元,在全国率先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安排民政事务专项资金0.59亿元,用于开展双拥和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等;安排4.86亿元,主要用于促进城乡就业等。
  ——其他社会事业安排6.24亿元。其中:安排计划生育专项资金0.81亿元,用于计划生育奖扶和特扶、孕前优生检查及对计划生育妇女实施分娩补助等;安排2.64亿元,用于公检法司等政法保障经费支出;安排0.21亿元,用于安全隐患整改和安全生产监管;安排引进人才专项资金0.86亿元,落实引进人才补助政策,扶持归国留学人员和创新团队创业;安排1.37亿元,对口支援西藏、新疆、贵州等。
  5.大力支持城市建设与维护,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48.89亿元。其中: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25.6亿元(含从政府性基金中安排的3.1亿元),用于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安排公交企业亏损补贴6.2亿元、城市供热亏损补贴4亿元、自来水亏损补贴2.8亿元,促进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安排垃圾处理费2.18亿元,用于城市垃圾收运体系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置、垃圾焚烧等;安排污水处理费5.52亿元,用于海泊河、李村河、团岛、楼山河四大污水厂正常运转和市政管网维护等;安排城市维护费3.58亿元,用于城区道路桥梁、园林绿化等设施的维护。   
  6.大力支持交通事业发展,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承载能力。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13.6亿元,主要用于偿还公路交通债务本息,加强公路建设和养护维护等。
  按照以上安排,2012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为163亿元,占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6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四、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全力完成2012年预算任务
  (一)着力发挥财政调控职能,积极推动蓝色经济加快发展
  助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通过贷款风险补偿、信用再担保、支持银企合作、支持新型金融机构发展、鼓励金融业务创新等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信贷投放,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共赢。落实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延长对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和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费率等各项优惠政策,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环境。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支持设立高端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吸引聚集社会资本,着力巩固主体优势产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探索组建重点产业投融资平台,出台扶持股权投资发展的财政补贴办法,放大财政投入的乘数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走出去”的扶持力度,支持外向型经济提速发展。
  支持重点园区加快发展。构建涵盖所有财政资金、空间资源、体制资源、土地资源等各项资源的支持体系,重点支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蓝色硅谷核心区、西海岸经济新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支持设立蓝色经济引导基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源加大对蓝色产业重大建设项目的投入。积极支持千万平方米孵化器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园区企业投产加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推动世园主展区、世园生态都市新区和千万平方米商务聚集区建设。
  (二)着力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大幅增加农业发展投入,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大沽河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条件。支持实施农村公路、农村饮水安全、户用沼气、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民办公助机制。支持乡镇整合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公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对五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予以补助,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教科书和作业本费用。支持新建9处敬老院、市盲校新校和市中心聋校综合楼,提升服务特殊群体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妇女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对政策范围内妇女住院分娩每人补助500元。积极推进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保障消费安全。支持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5处,使市民生活更加便利。支持新建健身园和健身路径700处,改善市区体育健身条件。取消居民基本殡葬费,建立普惠型殡葬财政补助机制。
  大幅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在2011年10月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的基础上,自2012年7月1日起再次提标,分别达到每人每月480元和每人每年3000元,同时为低保家庭每户发放价值800元的基本生活日用品。将城乡居民社会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10元,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不低于每人每年240元。提高残疾人康复救助和困难残疾人托养补贴标准,扩大困难残疾人托养补贴覆盖面。在全国率先设立重大疾病和罕见病医疗救助制度,减轻患者负担。支持百万平方米卫生设施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支持创建国家级创业城市,鼓励创业促进就业,为每位青岛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就业补贴500元。支持开工建设8000套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改善市区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
  (三)着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宜居幸福城市建设
  积极支持城市“畅通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地铁、跨海大桥接线工程、新疆路快速路、福州路打通等项目实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支持新增更新800辆节能环保型公交车,扩大市区公交覆盖面,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对600辆农村专用校车实施财政补贴,解决全市特别是农村学生上学远、出行难的问题。
  积极支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大幅增加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推动“十大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开展。落实节能降耗和环境综合治理政策,推进PM2.5监测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支持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餐厨垃圾收运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进城乡绿化,提升重点区域的绿量和厚度。加大交通、供热、供水等城市公用事业补贴投入,增强城市运行保障能力。
  积极支持“平安青岛”建设。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财政投入,进一步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支持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及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在丰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方式的同时,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着力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科学理财能力
  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扩大预算评审和绩效评价范围,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果应用机制,加快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调整完善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按照财力与事权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原则,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更有效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入实施公务卡改革。推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预算单位的差旅费、会议费和公务接待费等16项公务支出,凡具备刷卡条件的,一律使用公务卡结算,切实提高公务卡使用率。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实现对预算单位公务卡消费信息的动态监控。
  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增加部门预决算公开表格数量,逐步细化公开内容。有序推进“三公经费”、行政经费公开工作,进一步加大民生专项资金公开力度。
  大力加强财政监督。建立覆盖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和专项资金网络监管体系,对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加强预警。完善行政事业资产动态监管体系,加强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建立重大工程财政现场监管制度,规范财政投资项目的管理。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监管,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各位代表!2012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和指导,认真汲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团结一致,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为我市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