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1-03-23 来源 : 青岛市财政局
字体大小: 打印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提交青岛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是有效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的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和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决策部署,各级财税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算及审议意见,在保障民生上下功夫,在服务发展上求突破,依法理财水平稳步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预算收支任务,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2.6亿元,增长20.1%,完成预算的109.1%。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等各项体制结算收入51.6亿元,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力504.2亿元,当年一般预算支出501.2亿元,增长18.2%,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94亿元。收支相抵,结余606万元。其中:2010年区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8.9亿元,增长20.9%,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59.4%。
  2010年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3.7亿元,增长18.8%,完成预算的110%,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0.6%。当年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等各项体制结算收入30.56亿元,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力214.26亿元,一般预算支出211.29亿元,增长15.5%,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94亿元。收支相抵,结余266万元。
  1.2010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具体执行情况是:
  (1)税收收入149.9亿元,增长22.5%。其中,增值税20.4亿元,增长12.1%;营业税62.1亿元,增长20.3%;企业所得税25.1亿元,增长27%;个人所得税7.8亿元,增长26.2%;城市维护建设税3.5亿元,增长23.1%;房产税4.7亿元,增长19.8%;印花税2.2亿元,增长42.4%;城镇土地使用税5.1亿元,增长13.6%;土地增值税4.6亿元,增长17.2%;车船税0.7亿元,增长16.7%;契税13.6亿元,增长47.6%。
  (2)非税收入33.8亿元,增长5%。其中:专项收入3.5亿元,增长1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3.5亿元,增长30.8%;罚没收入1.4亿元,增长21.1%;国有资本经营收入4.6亿元,下降13.3%;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7.2亿元,下降13.7%;其他收入3.5亿元,下降9.7%。
  2.2010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具体执行情况是:
  农林水事务支出10.3亿元,增长21.5%;医疗卫生支出8.8亿元,增长35.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7.9亿元,增长20.7%;教育支出18.2亿元,增长26.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1亿元,增长19.6%;科学技术支出2.4亿元,增长30.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2亿元,增长2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6亿元,增长5.5%;公共安全支出21.8亿元,增长19.8%;节能环保支出1.6亿元,增长15.2%;交通运输支出20.4亿元,下降3.9%;住房保障支出8.4亿元,增长3.7%;国债还本付息支出18.3亿元,增长75%。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577.3亿元,增长81.5%。其中,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304.1亿元,增长73.8%。具体收入情况是:地方教育附加收入0.95亿元,增长27.8%;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0.45亿元,增长0.8%;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0.73亿元,增长17.7%;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4.62亿元,下降49.3%;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243.14亿元,增长99.2%;政府住房基金收入3.91亿元,下降63.7%(主要是2009年纳入基金管理时包括历年结余);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11.25亿元,增长162.7%;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0.77亿元,增长55.9%;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9.52亿元,下降7.5%;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0.19亿元,下降40.6%;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入0.21亿元,增长43.5%;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0.92亿元,下降34.1%;车辆通行费收入14.36亿元(2009年在专户管理);福利彩票公益金收入2.12亿元,下降29.4%;体育彩票公益金收入0.97亿元,增长135.5%。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当年收入304.1亿元,加上各项体制结算收入0.4亿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为304.5亿元,收支平衡。具体支出情况是:
  ——地方教育附加支出1.09亿元,增长47.5%,主要用于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仪器配备工程、教育设备购置及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等支出;
  ——文化事业建设费支出0.45亿元,增长0.8%,主要用于全市重大文化活动等支出;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0.77亿元,增长23.9%,主要用于残疾人就业、康复、生活补助及事业发展等支出;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支出4.66亿元,下降49.3%,主要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支出;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243.14亿元,增长99.2%,主要用于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
  ——政府住房基金支出3.91亿元,下降63.7%,主要用于廉租住房建设、住房补贴、房屋维修等支出;
  ——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11.25亿元,增长162.7%,主要用于土地储备收购;
  ——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0.77亿元,增长55.9%,主要用于农业土地开发;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19.52亿元,下降7.5%,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补助;
  ——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支出0.19亿元,下降40.6%,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维护;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支出0.21亿元,增长43.5%,主要用于发展散装水泥事业;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出0.92亿元,下降34.1%,主要用于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等支出;
  ——车辆通行费支出14.36亿元,主要用于公路养护维护及偿还公路建设贷款本息等支出;
  ——福利彩票公益金支出2.12亿元,下降29.4%,主要用于社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社会公益等福利项目支出;
  ——体育彩票公益金支出0.97亿元,增长135.5%,主要用于资助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大型体育运动会比赛经费等支出。
  (三)保税区和高新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保税区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增长4.5%,加上各项体制结算收入0.6亿元,当年财力2.8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2.85亿元,收支平衡。
  2010年保税区政府性基金收入1.22亿元,扣除结算上解支出0.02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1.2亿元,收支平衡。
  2010年高新区一般预算收入1.5亿元,增长211.1%,加上各项体制结算收入1.2亿元,当年财力2.7亿元,一般预算支出2.7亿元,收支平衡。
  2010年高新区政府性基金收入23.19亿元,扣除结算上解支出0.02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23.17亿元,收支平衡。
  目前,我市与中央体制结算尚未进行,决算情况待财政部正式批复后,市财政将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汇报。
  (四)财政主要工作情况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以惠民富民为导向优化支出结构,以支持经济发展为目标培植壮大财源,以绩效优先为原则强化资金监管,全面完成了各项预算任务。
  1. 注重“惠民生、促和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取得新突破
  2010年,市本级财政安排民生支出110.5亿元,增长26.1%,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较上年提升8.7个百分点,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支持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速。市本级财政“三农”支出达27.5亿元。安排1.6亿元,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综合开发;安排4.9亿元用于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奖励资金等,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6亿元,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筹集资金0.2亿元,采用奖补方式支持五市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投入1.6亿元用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农村住房开工建设7.4万户,完成危房改造8125户;投入2亿元补助新农村“五化”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拨付4.2亿元用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安排0.6亿元用于落实五市村书记岗位待遇,保障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
  支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市本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17.1亿元。投入就业补助资金3.4亿元,扶持创业2.3万人,新增城乡就业42.7万人,确保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到位;安排城乡居民最低基本生活保障金1.7亿元,增长26.4%,全市12.5万困难群众受益;安排6600万元,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参保人员83万人,27.6万人开始领取基本养老金;安排9096万元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增支出3905万元,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对困难残疾人的保障范围;四次启动物价上涨与城市低保生活补贴发放联动机制,共发放补贴670万元,减轻了物价波动给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市本级财政教育支出18.2亿元。将五市小学、初中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分别由每生每年400元、600元,七区小学、初中每生每年510元、720元,统一提高至小学700元、初中900元的标准,中小学生均经费在计划单列市中居首位。新确定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公用经费标准,财政保障向非义务教育阶段延伸。免除了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的学杂费,9000多名学生受益。为829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备安保队伍,为169所中小学安装交通安全智能管理系统,大力支持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维修、供热及学生饮水工程等,努力让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能够“上好学”。
  大力支持“新医改”加快实施。市本级财政医疗卫生支出8.8亿元。新增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0.8亿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到100%;统筹安排1.1亿元,支持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强疾病早期预防和干预,提高全市居民健康素质;拨付2.2亿元,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80元、90元提高到120元,住院和门诊大病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市财政累计投入12.6亿元,支持了国医堂、妇女儿童医院、市中心医院、西海岸医院等项目建设。
  促进社会公共福利水平不断提升。加大对群众生活直接相关领域的投入,切实把经济发展成果体现到为民谋福祉上来。投入7个亿,用于供热管网、换热站和热源建设等;投入6亿元用于城市供水、排水管网建设和住宅二次供水改造,完善了居民生活服务设施。统筹安排6.9亿元,支持新建3000套廉租住房和整治居民小区。投入近5亿元更新1200辆公交车,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安排2亿元支持“十绿”工程,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购置134辆新型垃圾压缩车,大大提升了市区垃圾处理质量。
  2.立足“扩内需、稳增长”,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取得新成效
  把扩大政府投资作为关键环节。统筹安排资本金28亿元,提高了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继续争取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亿元,重点支持跨海大桥接线、海底隧道接线和快速路三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空间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促进消费作为主攻方向。积极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扩大内需政策,扩大补贴品种和补贴对象范围,各项工作指标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全年共发放财政补贴5.98亿元,其中市本级3100万元,带动消费63.9亿元。千方百计鼓励出口,统筹安排1.8亿元,增长31%,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服务外包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全市出口333.5亿美元,增长31%,有效地扩大了外部需求。
  把帮扶企业作为重要抓手。设立5亿元额度的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扶持创业初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了金融机构新增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贷款投放,我市金融机构全年新增小企业贷款288亿元;在继续落实原有100项收费减免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消或停征1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两年累计为企业减负12亿元以上;对全市104个部门及所属1000多个单位的936项涉企收费进行了“拉网式”检查,涉及金额44.7亿元,建立了综合治理乱收费行为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了商务环境。
  3.围绕“调结构、上水平”,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扶持企业发展支出合计13亿元,增长15.4%,主要用于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以及重点产业振兴。安排1.9亿元专项资金,增长38.4%,加大对金融、会展、信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投入3.96亿元用于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增长32.3%,其中,科技支出2.36亿元,同比增长46%,重点支持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引导项目及大院大所建设;节能减排支出1.6亿元,加大了对重点行业和建筑节能的支持力度。
  支持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区市的转移支付力度,2010年,市对区市的各项转移支付达到70.9亿元,增长22.8%。其中,对五市的各项转移支付为43.1亿元,占全部转移支付的60.7%,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同时,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2.7亿元,支持北部城区和空港区建设;统筹安排10亿元,通过土地补偿、贷款贴息等奖补方式支持老城区54户企业搬迁,帮助企业加快布局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城市发展战略,安排8亿元资金,增长33%,保障高新区继续实施饱和性投资,为高端产业向重点区域聚集奠定了基础。
  4.坚持“抓改革、增绩效”,财政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有了新提高
  预算编制更加精细规范。市级部门支出预算编制更加全面具体,专项资金年初预算细化率明显提升;初步建立预算安排与结转结余资金的统筹分配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将我市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比例从企业税后净利润的5%上调为10%。
  预算执行更加严密有效。通过构建财源建设信息平台、完善协税护税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积极推广实施大企业税源筹划方案,经济发展成果更加充分地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来。制定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促进公用经费开支公开透明,基本实现了部门运转保障的均等化。运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金财工程”信息平台对因公出国、公车购置及接待等行政开支进行规模与进度的双重控制。推行公务卡制度,利用刷卡支付、消费有痕的特点,进一步规范了预算单位的现金使用管理。依托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实现了对不规范支出行为的适时预警和及时纠错。
  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加快推进。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见》,从预算评审、科学决策、科技防腐等方面制定了一套系统解决方案,促进财政专项资金科学配置、规范运行和高效使用;结合编制2011年预算,对专项资金预算评审大幅扩面,从上年的8项增加到37项,资金规模从12.4亿元上升到43.4亿元,有效压减了不合理支出需求,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规范性、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
  财政监管效能进一步提升。加大会计信息检查力度,对全市66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查出应缴未缴税款等五大类违规问题,涉及金额4亿元,全部依法进行了规范整改。对25项强农惠农资金进行了集中检查,确保惠农政策资金有效落实。“小金库”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规范了党政群机关、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政财务管理。开展各级政府债务统计核实、风险预警工作,稳步开展融资平台清理,进一步延伸政府债务的管控范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财会人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切实提高财会人员依法理财和科学理财水平。
  5.突出“建机制、求实效”,办理人大建议议案呈现新亮点
  建立政府预算公开长效机制。根据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市级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对预算公开主体、内容、方式、时限作了明确规定,使预算公开成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首次在青岛政务网上公开了市级财政收支预算表和70个部门预算;启动了财政专项资金预算信息公开试点,将22项涉及民生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全程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健全建议督办机制。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对建议进行“定单”跟踪、限时办结制度,办理工作做到依法、有序、规范,全年累计办理建议114件,按期办结率100%。在办理《关于提高我市百岁老人长寿补贴金标准的建议》过程中,多次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统筹安排资金,提高了我市百岁老人长寿补贴标准,取得了较好效果。
  完善建议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畅通与人大代表的沟通渠道,真正把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作为了解民意、吸取民智、为民服务的决策依据。通过召开座谈会、发送电子邮件等形式及时向人大代表报告财政工作及政策动态、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并及时将有关意见建议落实到政策措施上来。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关于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小企业融资扶持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有效促进了依法理财。
  二、“十一五”财政工作回顾
  五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主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经济社会各项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成果在财政实力壮大中得以充分体现
  “十一五”期间,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 6547.3亿元,年均递增26.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690.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年均递增20.8%,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6.5%提高到2010年的9%。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累计1893.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21.3%,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财政调控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不断改善加强
  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准确把握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导向和实施重点,努力拓展政策执行空间、增强政策力度,实现了“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目标,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不断丰富完善扩大消费的财政政策。实施了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商贸流通发展,促进发展方式加快向内需驱动型转变。将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与优化投资结构相结合。争取中央代理我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2亿元,支持融资平台建设和规范发展,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了10万多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了奥帆基地、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地铁、快速路、滨海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青岛大城市发展框架加快形成。大力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新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不断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认真落实对小型微利企业、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实施了多轮收费减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财政资金配置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转变
  在全国率先试编民生预算,涵盖“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十一五”时期,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807.7亿元,年均增长26.1%,民生支出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由2005年的35.9%上升到2010年的46.4%,其中市本级由36.4%上升到56.4%,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十一五”时期,全市各级财政“三农”投入达273.8亿元,年均增长20.6%,其中市本级累计投入102.4亿元,年均增长23.7%,远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幅,“十一五”是历史上“三农”投入力度最大、惠农范围最广的五年,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教育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县域教师工资实现了“三统一”,全市中小学生均经费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的排名升至第一位;在全省率先建立公办高中公用经费财政保障制度。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从城市向农村辐射,大型医疗设施建设从老城区向市区北部、西部延伸,医疗补助从大医院向社区、乡镇卫生机构拓展,就业帮扶对象从下岗职工扩大到大学生、农民工、困难企业职工,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最低生活保障、企业养老保险待遇、新农合财政补助等标准大幅提高,全市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向科学化精细化加快推进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融入财政发展改革,有力促进了财政预算管理。建立健全了涵盖一般预算、政府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内的综合预算体系。完善了基本支出标准体系,调整和规范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基本实现了部门运转保障的均等化,有效控制行政成本过快增长。制定了非税收入、政府债务、财政投资项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财政监管领域进一步扩大。建立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制度,以绩效为导向择优安排财政资金,由人大、部门、专家以及社会各界参与的开放式预算编制模式初步形成,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程度进一步提高。“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在全国率先上线运行,实现了管理系统的协同整合、工作流程的规范优化和业务数据的综合利用,较好地推动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五)财政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充分发挥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的激励作用,对区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促进县域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区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县域人均财力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市财政对区市级一般预算补助达到326.9亿元,年均递增22.1%,区市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区市级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04.7亿元提升到2010的268.9亿元,年均增长20.8%;区市级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由“十五”期间的56.8%提高到“十一五”期间的58.5%,区市人均财力由2005年的6.6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5万元,翻了一番多,“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市县域实力增长最快的时期。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市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政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和结构性减税背景下,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态势将难以持续;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民生保障的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绩效预算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科学理财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等等。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在“十二五”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通过不断建立健全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用改革与创新的办法积极应对并逐步加以解决。
  三、“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支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的经济建设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加快构建有利于全市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形成可持续增长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和高效规范的财政监管体系,全面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水平,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促进青岛率先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
  (二)收入目标
  “十二五”时期,一方面在“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我市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将发生转变,收入分配将向居民倾斜,结构性减税政策可能进一步延续。另一方面,我市重点园区将加速发展,“十一五”定向招商引进的重大项目将逐步进入收获期,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等因素,为财政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合我市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大项目税收等相关财源分析情况,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十二五”时期财政收入按略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幅(20.8%)、略高于GDP平均增幅安排,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年均增长15%,力争实现18%,2015年达到1000亿元左右。
  (三)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市发展规划目标,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升管理绩效为依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加快构建科学理财机制,推进全市科学发展。
  1.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支持“转方式、调结构”,构建与经济相协调、可持续增长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
  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持续加大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支持力度,根据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方面的积极作用。突出促进蓝色经济内涵式发展,大力支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发挥创业投资基金的引导力度,积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促进财政收入在转型发展和效益提升中增收。突出促进蓝色经济规模化发展,大力支持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培育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支持重点园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夯实财源基础。创新财源税源筹划措施,努力促使潜力财源转化为现实财源,进一步完善上下联动、协调有力的财源建设工作机制,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
  2.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建立重点突出、保障有力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支出重点向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倾斜,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续加大对“三农”、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投入,201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民生支出所占比重力争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60%左右。
  强化对“三农”支持力度,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力争“十二五”市本级水利支出比“十一五”高出一倍;支持农业五大产业规划,市本级财政对农业合作社投入比“十一五”翻一番。加大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保障力度,支持实施七区公共服务一体化,进一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落实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2012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7%,2015年达到20%,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大幅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扩大和提高保障覆盖范围和标准,到2015年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坚持政府主导,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财政“十二五”期间对科技投入新增加10亿元,支持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努力实现比“十一五”翻一番。
  围绕大城市发展战略,支持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扩大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范围,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事业投入机制,放大财政支出的规模效益;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整体效益。
  3.充分发挥体制的激励约束功效,建立健全权责对等、区域协调、公平合理的科学财税体制
  结合中央对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情况和我市城镇化建设进程,按照财力与事权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原则,更加合理地配置各级政府财力,促进全市统筹发展,支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转变管理机制需求,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机制,建立规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支持高新区、董家口港区、保税港区等重点园区及重大项目加快发展,提高经济园区对财政的贡献度。继续加大对县域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平度、莱西等县域加快发展,支持李沧、四方等市区北部发展提速,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和东西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和全市转型发展。指导区市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分布等情况,进一步完善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根据国家税收制度改革部署,落实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各项税制改革。
  4.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绩效优先、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财政运行机制
  深化预算编制管理改革,完善由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及政府基金预算组成的完整政府预算制度体系,增强政府统筹能力。建立覆盖全部专项资金的绩效预算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财政管理由投入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继续推进非税收入制度改革,提升非税收入管理的层次和制度化水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健全产权清晰、使用高效、处置规范的动态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逐步形成规范举债、合理融资、风险可控、运行高效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采购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一体化监管体系建设,纵深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努力打造阳光财政。
  各位代表!“十二五”的宏伟蓝图已经描绘,我们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更高的标准定位财政工作,以更有力的措施推动财政改革,以更广的视野服务城乡发展,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
  四、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编制财政预算的要求,结合我市财政经济形势,现提出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建议。
  (一)总体思路
  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需求,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和市办实事项目优先予以保障;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将上级专款和结转结余资金全部列入预算统筹安排、全面反映;继续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出国、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会议等支出,原则上不超过2010年压缩后的规模。
  (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安排草案
  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和生产总值预期目标,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20亿元,增长15%。
  201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05.7亿元,增长12%,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等各项体制结算收入23.3亿元,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力为229亿元,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229亿元,增长8.4%。
  (三)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草案
  2011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220.5亿元,下降27.5%,政府性基金支出相应安排220.5亿元。
  (四)保税区和高新区预算安排草案
  2011年保税区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3亿元,增长3%,加上税收返还等各项结算收入0.6亿元,当年财力2.9亿元,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2.9亿元。
  2011年保税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0.04亿元,下降97.1%,扣除结算上解支出0.02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相应安排0.02亿元。
  2011年高新区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6亿元,增长68.5%,加上税收返还等各项结算收入1.5亿元,当年财力4.1亿元,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4.1亿元。
  2011年高新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11.71亿元,下降49.5%,扣除结算上解支出0.02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相应安排11.69亿元。
  (五)2011年地方政府债券预算安排草案
  2011年,中央代理我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安排11亿元,主要用于:海湾大桥市区段接线工程2.5亿元,太原路固体废弃物中转站迁建工程1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迁建项目0.5亿元,重庆路改造项目5亿元,金水路改造项目2亿元。
  (六)2011年预算安排的具体情况
  按照财政部要求,今年对预算草案报告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将上级财政专款补助和上年结转资金一并编入收支预算。按照以上口径,2011年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安排83.49亿元;专项资金安排159.3亿元(含政府性基金安排的38.2亿元);基本建设及偿还债务等支出安排65.1亿元(含政府性基金安排2.02亿元);预备费安排3亿元,符合《预算法》的规定。市级专项资金预算安排情况是:
  1.全面落实支农惠农强农政策。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18.35亿元,增长62.5%。其中: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54亿元,用于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安排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41亿元,用于支持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百万亩果茶、花生示范区建设;安排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0.36亿元,实施小麦、玉米、奶牛和能繁母猪保险补贴政策;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1.32亿元,用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安排促进农民增收专项资金0.48亿元,用于标准畜禽养殖基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设;安排农村发展及农民创业奖励资金0.2亿元,用于促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和扶持农民创业;安排4.5亿元,用于重点水利工程维护和建设、水资源管理;安排3亿元,用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安排重点中心镇城镇化专项资金0.5亿元,支持重点中心镇成为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安排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0.3亿元,用于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发展。
  2.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10.37亿元,增长46.3%。其中:安排3.04亿元,用于新兴产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园区贷款贴息等;安排1.27亿元,用于落实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安排1.2亿元,用于扩大市级创业引导基金规模;安排1.42亿元,支持服务外包发展、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安排0.35亿元,用于支持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安排1.5亿元,用于扶持会展业、旅游业和物流业发展。
  3.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投入。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3.38亿元,增长38.5%。其中:安排“十绿”工程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青威、济青等高速路两侧林带绿化、胶济铁路客运专线部分段林带绿化和城市绿化;安排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专项资金0.53亿元,用于重点污染源治理和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0.55亿元,用于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及清洁生产;安排建筑节能专项资金0.3亿元,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和建筑节能改造。
  4.大力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62.36亿元,增长50.7%。
  ——教育事业安排14.72亿元,增长127.7%。其中:安排4.95亿元,实施校舍维修改造,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安排3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安排1.22亿元,全面落实高校及中等职业学校资助政策;安排0.97亿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安排0.6亿元,用于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安排0.5亿元,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增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安排1.02亿元,加强教育信息化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科技事业安排3.01亿元,增长50.5%。其中:安排0.22亿元,用于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安排0.57亿元,支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核高基项目配套及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攻关;安排0.23亿元,支持中科院兰化所、光电院建设;安排0.42亿元,用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引导及公共领域科技支撑项目。
  ——宣传文化事业安排2.77亿元,增长33.1%。其中:安排1.15亿元,用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安排0.44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及宣传文化发展扶持力度;安排0.17亿元,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服务水平。
  ——体育事业安排1.41亿元,增长102%。其中:安排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0.66亿元,用于支持帆船运动发展、高水平后备基地及体育俱乐部建设;安排0.75亿元,用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型运动会比赛经费及体育设施维修改造等。
  ——医疗卫生事业安排6.63亿元,增长24.7%。其中:安排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经费3.05亿元,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安排基本公共卫生经费0.85亿元,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经费0.79亿元、农村卫生及村卫生室改造资金0.28亿元,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社会保障事业安排29.43亿元,增长53.9%。其中:安排5.83亿元,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安排4.57亿元,用于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吸纳就业和自主创业;安排1.9亿元,保障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安排4.57亿元,用于落实企事业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补助政策;安排5.91亿元,用于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及老红军遗属生活补助、退役士官士兵自谋职业及生活补助和军休人员经费补助;安排1.39亿元,大力扶持我市养老服务业及残疾人事业发展。
  ——其他社会事业安排4.4亿元。其中:安排1.65亿元,用于公检法司等政法保障经费;安排0.21亿元,用于安全隐患整改和安全生产监管;安排人口普查及计划生育专项资金0.44亿元,继续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奖励扶助,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给予重点帮扶;安排引进人才专项资金0.97亿元,落实我市确定的引进人才补助政策,扶持归国留学人员和创新团队创业;安排对外援助专项资金0.39亿元,对口支援贵州、曹县、宜昌等。
  5.不断加大城市建设与维护力度。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35.65亿元,增长35.4%。其中:安排城市维护专项资金2.73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及超期服役道路改造等;安排垃圾、污水处理资金5.38亿元,进一步提升污水及垃圾处理能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安排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16.27亿元,用于新建续建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补助等;安排3亿元,用于城市供热亏损补贴;安排2.2亿元,用于自来水亏损补贴;安排4亿元,用于公交企业亏损补贴。
  6.积极支持交通事业发展。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29.19亿元。其中:交通基本建设支出5.01亿元,还本付息支出17.02亿元、公路养护维护支出4.74亿元。
  五、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全力完成2011年预算任务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财政工作,对于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发展机遇,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并举,促改革与惠民生并重,增财源和强绩效并行,为人民聚好财、理好财,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强化财政的发展功能,着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适时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向及结构,支持重大项目、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更多地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村以及生态环保等方面倾斜。研究制定扶持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财政政策,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吸引民间资本扩大社会消费。认真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增加居民即期消费,促进城乡消费需求增长,增强财政政策措施的延续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建立引导居民扩大消费的长效财政政策体系,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促进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为居民释放消费意愿提供支持。
  (二)积极支持“转方式、调结构”,着力加强财源建设,促进经济增长与财政增收良性互动
  进一步整合财政资金,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将集中财力与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相结合,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财政资金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物流、软件、文化、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在产业升级转型中培植壮大财源。重点支持大院所引进、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及产学研合作,大力支持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蓝色经济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快提升园区和大项目对财源的贡献度。建立财源税源筹划新机制。依托涉税信息平台健全社会化综合治税网络,确保应收尽收;进一步强化非税收入管理,为财政增收提供有力补充;坚持引资与引税并重,实行招商项目的前置税收评价制度;加大对房地产、金融等重点行业税收的征管力度,进一步完善区市联动、部门协作的财源建设工作体系。
  (三)加大支出结构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普惠力度
  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突出对农田水利的支持,支持实施蔬菜、畜牧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和花生、果茶两个百万亩示范区建设,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继续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及危房改造,全面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校舍安全及维修予以重点保障,逐步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支持加快推进新医改,大幅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继续支持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老城区居民住房的改造和整治,加大对绿化、环保及污染治理投入,对公共交通、供热、供水等社会事业实施财政补贴,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支持文化及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升城市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时,切实加强对民生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民生资金落实到位、发挥最大效益,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四)严格财政预算管理,着力推进“两基”建设,全面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健全政府预算编审体系,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将专项资金预算全部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单位;强化预算约束,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追加预算,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努力增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执行的规范化,提高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益。加大财政预算评审力度,全面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深入推进预算公开,落实市直部门的预算信息公开责任制度,重大民生支出全部公开,推进“阳光财政”建设。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构建涵盖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基层财政在内的统一信息化系统,提高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切实加强政府债务监管,加大对政府投融资平台和区市政府的财政风险监控,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强化基层财政管理,针对我市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建立“职责明晰、机构统一、管理规范、监督有力”的乡镇财政管理运行新机制。
  (五)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工作能力,切实提升财政服务发展大局水平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突出抓好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精神,创新培训体制机制,增强财政干部学习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坚持不懈地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挖掘、培育、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党员学习先进、赶超先进;围绕迎接建党90周年活动,全面深入开展财政系统和相关行业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巩固提升创先争优活动成效。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以建立健全财政惩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的财政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认真落实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员领导干部问责制和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政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而光荣。我们决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在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本次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完成财政预算任务,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