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投放可变现,巧破垃圾分类“回收痛点”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5-04-09
字体大小: 打印

青岛日报 2025年4月8日2版


       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是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可回收物分出率已经超过20%,成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有力抓手。

在传统的可回收体系中,居民家中的可回收物品要么通过长年累月的积攒交给废品回收站或者收购废品的个人回收,造成了楼道等公共空间因为堆积可回收物环境脏乱差、容易引发火灾等隐患;要么一股脑投入可回收机,居民无法从中获利,导致参与可回收物分类意愿不足、获得感差。而由于回收市场的不完善,不少废品回收站和收购废品的个人“利大抢收,利小不收”,不少低价值的可回收物,如玻璃瓶、外卖快餐盒、废旧衣服鞋子等因无人回收而流入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在增加处置成本的同时,也无法真正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的目的。

面对这些困境和难题,青岛在今年的垃圾分类工作中明确提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增设智能回收机3000台以上。这也传递了青岛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新思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用好市场规律让企业和市民成为垃圾分类的真正受益者。企业通过从前端布设智能回收机再到后期资源化利用形成了全链条的运行模式,而居民则通过设在身边的智能回收机,既可以随时随地方便投放可回收物,也可以在获取收益的同时激发垃圾分类热情。

“随时”投“方便”投

市北区延安路街道延安一路社区的居民陈开花和她的邻居们,“迷上”了向刚刚布设的“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投放可回收物。

手机微信扫码之后,回收机仓门自动开启,陈开花把自己携带的鞋子、旧衣物和牛奶盒等可回收物投进去,智能系统自动称出重量,同时积分发放到个人账户。对于这种回收模式,陈开花十分满意:“这个机器全天都可以投递,各种类的可回收物可以放在一起投,自动称重也很方便。”

在更早布设“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的李沧区虎山花苑,居民们通过投放可回收物获得积分,很多人一年可以兑换300多块钱,最多的达到上千元。“早晨上班路上、晚上遛弯途中都可以随时随地投放。”居民陈保先说,除了将家中的旧衣服、鞋子和塑料袋、塑料瓶等可回收物随时进行清理投放外,他还和家人一起将公司里被随手丢弃的可回收物带回小区进行投放,不知不觉养成了自觉分类的好习惯。

因为随时可以投放可回收物,不仅居民家中变干净了,延安一路社区的楼道也因此焕然一新。“自从社区配备了智能回收机,大家参与回收的积极性就高了起来。只要手机一扫,就可快速‘变废为宝’,这种便民惠民的回收方式大大提升了社区居民参与废旧物资清理回收活动的热情。”市北区延安路街道延安一路社区书记兼主任张英英说。

由于延安一路社区所有小区都是开放式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因此不少居民将家中的废旧物资堆在楼道和院子里。而智能回收机的设立,让不少居民开始自发清理乱堆乱放的废旧物品,他们将家中的旧塑料瓶、废纸板、旧衣服等全部都投放进了智能回收机内,社区院前屋后、楼道内的环境得到了全面整治。

“低值产品”也回收

根据“爱回收·爱分类”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截至去年底,“爱回收·爱分类”在青岛市累计运营2526台智能回收机,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13万名,年回收量达42570吨,相当于减碳7.6万吨。其中,纸类占比最高,达到48%,织物占比30%,塑料占比15%,金属占比5%,其他类别占比2%。

这其中,织物和塑料的回收合计比例高达45%,而这恰恰是传统的废品收购站和个人回收者不愿意回收的“低值产品”。

据“爱回收·爱分类”青岛城市负责人王宪忠介绍,为了方便居民投递,在回收环节无需居民对可回收物进行细分类。同时,通过“互联网+回收”的创新模式,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可回收物回收服务。居民可通过社区内的智能回收机扫码进行投递,智能回收机具备自动称重功能,根据投递的回收物重量给予用户相应积分,用户后续可通过微信进行积分提现。“在青岛,我们所有可回收物统一回收价格为每公斤0.7元,投递满10元就能提现到微信零钱。”

李沧区在青岛最早推广使用“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目前区内街道实现了智能回收机全覆盖,全区日平均投放次数达3万余次。除了给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也显而易见。据李沧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从前端回收,到中端收运、分拣,再到末端利用处置,全链条的回收网络推动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大大降低了源头生活垃圾的产量,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大大减少了收运、处理低值可回收物产生的费用。通过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李沧区可减量10%的生活垃圾,每年可节省运输处置费及环境补偿费约557万元。

“两网融合”变废为宝

在居民小区设置智能回收机,只是青岛构建可回收体系的第一步,要确保整个回收服务运转规范、有序,还必须建立全链条收集、运输、分拣、利用体系,实现闭环运行。

居民投递的可回收物被运到位于城阳区的分拣中心后,将被进一步分拣为塑料、纸类、金属类、织物类、玻璃等5个大品类以及大品类下的80多个细分品类。这些可回收物被压缩打包后,当天或隔天直送下游的再生纸厂、塑料厂、玻璃厂、化纤厂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快速周转,最终“变废为宝”。

据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原本属于两套回收系统,“两网融合”就是要让这两个体系发挥各自优势,从源头投放、收运系统、处置末端三个环节统筹规划设计,实现投放站点的整合统一、作业队伍的整编、设施场地的共享等,使得不同类型垃圾得到循环、再生利用和合理处置处理,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推进“两网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居民、企业、村社、镇街及有关部门等各方力量协同配合,广泛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汇聚合作力量,提高回收服务质量。业内专家表示,龙头企业可通过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提高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效率,扩大回收网络覆盖面。回收企业可与物业企业、环卫单位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畅通回收利用渠道,形成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产业链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