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管委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管委关于印发《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2021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通知
字体大小: 打印
  • 索引号 2447335092845020468
  • 主题分类 宏观经济
  • 成文日期 2022-04-01
  • 发布日期 2022-04-01
  • 发文字号 青自贸管发〔2022〕22号
  • 发文单位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管委
  • 有效性 有效
  •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
  • 区各部室,区直各单位,驻区各单位,区直各公司: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2021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已经管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管委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管委

                                                                          2022年4月1日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

    2021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一、2021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青岛自贸片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西海岸新区的全力推动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坚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功能区增加值增长1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体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7.3%,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36.3%,外贸进出口增长64.9%,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7%。片区荣获“2021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十佳园区”,在“2020-2021年度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 第五批19个片区排名中位列第三。

    (一)抓实疫情防控,力保经济运行平稳有序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通过网格化机制做好疫情重点地区入区返区人员摸排,高效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筑牢疫情防控屏障。设置疫苗接种点、流动接种车,并对重点企业上门接种服务,实现企业员工疫苗接种“应接尽接”。圆满完成片区10次重大会议和活动的疫情防控工作,实现了“防控全覆盖、风险零遗漏”。

    做好进口货物疫情防控。会同口岸、海关、卫健等部门从源头抓好进口冷链食品、非冷链集装箱货物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提前报备、集中监管、专仓检测消毒等措施,实现了“山东冷链”系统注册率100%和进口冷链食品、非冷链集装箱货物全程追溯。累计对重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核酸检测1.3万余人次。

    政企合力促“留工稳产”。出台2021年春节期间“就地过年、留工稳产”举措,通过向外地留青人员发放过节补贴、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向企业发放防疫物资、开展多样化线上线下活动等举措,惠及600余家企业的6000余名员工,实现了全面助力企业留工稳产。

    (二)深化制度创新,推进试点任务多点落地

    创新案例总结提炼提质扩量。试点任务实施率继续领跑省内三片区,全年形成创新案例80余项。1项创新举措获海关总署全国推广,2项创新举措在海关总署备案,40余项创新案例报送参选第二批省级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

    多方联合创新机制持续优化。揭牌“区关港”“区税银”“政区法”“区企工业互联网”和建行自贸金融5个创新实验室,推动形成“云港通智慧查验平台”等20余项创新案例。

    聚焦重点领域推动集成创新。围绕产业服务,创新实施进口巴氏杀菌乳检验监管模式,全球首创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建成投用。回应企业发展诉求,推动“VMI自贸中心仓物流模式”及“汇总征税+分送集报企财一保通”监管模式全面落地。继续推进惠企服务,创新实施企业集团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改革、出口退税“核实可视”+“信用赋能”、进口信用验放通关模式改革。

    (三)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引领发展作

    突出规划引领区域发展。编制印发《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国民经济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概念规划》,完成国际资源配置中心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完成青岛自贸片区城市更新专题研究编制工作,全面启动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和青岛西海岸综合保税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构建绿色低碳集约发展体系。发布全球首个自贸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推行“标准地”改革,印发片区“标准地”改革推进方案,完成6项区域评估、380余亩标准地供应,实现“拿地即拿证”。

    (四)聚焦项目建设,夯实中长期发展基

    推动重点项目落地。组织项目签约落地活动,集中签约总投资503亿元48个项目,揭牌国际海员中心等六大平台。建立项目工作台账滚动推进机制,80个“项目落地年”重点项目、10个省市重点项目、新区“131”项目、片区领导顶格推进项目、全社会投资项目和重点签约项目“挂图作战”,项目开工投产“再加速”。

    加强项目要素保障。2个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获得2558万元奖励支持。全省首个国际人才社区正式揭牌。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减免市级产业链重点项目减免建设期土地使用税。全面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整改工作,完成土地供应786亩,保障重点项目如期开工建设。

    优化项目建设服务。印发《青岛自贸片区社会投资项目全流程服务办法》《青岛自贸片区招商引资产业用地项目评审决策办法(试行)》并组织实施,进一步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推行“多测合一”改革,率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产业项目提供测绘零成本服务。实现水电气暖和通信“一表申请”,进一步提升项目建设速度。

    (五)重视产业培育,构建“1+4”产业生态体系

    现代海洋引领作用提升。加快港航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港口现代服务能级,建成投用全球首个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正大制药海洋新药BG136进入临床前研究,海洋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以上。举办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揭牌全球首个时空组学国际合作中心。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制度,为完善国家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体系探索经验。

    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集成电路实现重大突破,芯恩8寸晶圆试生产、12寸晶圆顺利投片;富士康封测完成设备调试并正式投产。智能制造提质发展,赛轮集团“轮胎企业大数据应用”入选工信部示范项目、“精益制造”体系建设入选山东省质量标杆;海尔中央空调、洗涤电器、特种制冷电器等3家工厂被认定为山东省智能工厂。生命健康蓬勃发展,华大智造生产基地项目正式投产国内首创全封闭式新冠病毒检测一体机。

    国际贸易量质齐升。贸易龙头企业加速集聚,新引进的中外运华中、贤能石化、班芙能源等带动外贸额增长超过300亿元。大宗商品要素加速集聚,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青岛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投入运营。跨境电商多点开花,全年实现进出口额超过100亿,同比增长169.5%;获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1家、省级跨境电商平台认定1家、省级公共海外仓认定1家。直播经济快速崛起,搭建并启动了山东首家跨境电商保税直播基地,开设直播仅2个月实现直播货物一线入区3.5亿元、二线单量超130万单,平均每天2.1万单,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1亿元。易货、离岸贸易双突破,成功举办跨境易货贸易联盟成立暨跨境易货贸易平台启动仪式,近百家企业成为首批联盟成员单位;注册全国首家跨境易货贸易企业,实现全国跨境易货贸易行业“零突破”;“两头在外”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落地,启动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港口航运要素加速集聚。运用十大创新技术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码头,作业效率再次提升30%。前湾港区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示范段)顺利落地,实现港口、陆路、铁路联运“零换乘”。泛亚码头建设和前湾港区通用码头集装箱改造、集装箱码头智能化升级等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国际海员中心、国际船供中心、船舶交易中心等重点产业平台相继落地。启动“保税船燃供应综合服务平台”系统搭建工作,完成船供油业务流程改造。引入山东通达、华洋海事等重点海员外派机构、培训机构和船舶管理公司;引入全球大宗商品航运信息系统和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航运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大宗商品物流实时动态展示和分析。中青大冷中国肉类产品北方进口基地和北方展示交易冷链物流基地基本建成。

    金融创新发展取得突破。全国首单保税原油数字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和山东省首单飞机、船舶融资租赁业务正式落地,融资租赁收取外币租金业务实现全省新突破。片区首家二级分行平安银行成功落户,浦银金租、交银金租、财通易鑫融资租赁、齐鲁前海基金各类现代产业金融项目落地,片区银行机构10家,保险机构22家,融资租赁公司152家,基金公司52家。

    (六)启动数智化建设,加快片区数智化转型

    创新建立工作体系。建立“数智委+首席数智官+数智专员”工作机制,印发《青岛自贸片区加快数智化转型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系统性规划片区数智化项目5大板块、18个专题、68个子系统建设。

    数智系统不断完善。完成核心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实现企业信息等9大类数据归集、物联网设施智能管控等四大统筹,建设应用系统12项;开发地理信息图层17类45个图层,数字地理标识约700余个;整合物联设施设备8大类、3000多套物联终端设施。

    数据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完成统一数据字段标准500多项,接入3.6万家在册企业数据,整合3.8亿条业务数据;铺设主干光纤80余公里;实时监测安防、能耗等8大类指标,物联网设施日均采集数据量突破300万条,对81家仓储物流企业实现智能安全监管。

    (七)培育新动能,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加快培育科技企业。清原创新中心发布全球首个基因编辑上调基因表达专利技术,参与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三批64家、获批60家;全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80家;全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家,其中2家获评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打造创业创新载体。青岛智源创业孵化基地荣获青岛市第2家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青岛保税港区科创中心获得工信部认定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获批市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2家。成功申报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推荐青岛市技术创新中心6家、青岛市新型研发机构1家、青岛产业领军人才(团队)6家。

    加强创新要素聚集。鼓励片区企业增加研发投入,2021年研发投入超14.5亿元、同比增长20%。与山东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与青岛市人社局共建“留学生科创岛”项目,加快科技人才集聚;成功举办“中国造隐形冠军”长青峰会、工信部“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先进制造专题赛、“5G+工业互联网”家电行业全国现场观摩会等国家级活动,提升科技成果宣传能级。

    (八)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片区软环境实力

    深化“放管服”全面改革。全面承接省级和市级审批权力下放工作,率先在全国试行商事登记即认制改革;全省自贸区首创集中登记地改革实施政策;实现山东自贸片区及跨区域“互通互办”“证照分离”“智能化审批”“一网通办”试点有效落实;推出“自贸全链帮”延伸政务服务链条,推进“休眠”与“唤醒”企业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提升”行动计划》。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走企业 促发展”等实践活动,走访区内900家企业和100个重点项目。建成督察“点”“线”“面”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成立营商环境片区督察委员会和营商环境企业家督导委员会,推动落实以全员督察提升园区督察工作质量。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办、企业促进发展中心公司,全面实施360度服务企业。

    助力产才实现融合发展。注册全国首个德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山东省首家外资人力资源机构。全省范围内首推“按薪定才”、全市范围内首推“以绩推才”人才分类认定评价机制。片区2人获评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评青岛市劳模、10人获评青岛市拔尖人才。海尔智能研究院、青岛自贸激光2家企业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加强助企惠企法律服务。落户全省首家联营律师事务所,设立全省首家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仲裁院等机构,为企业提供域外法律查明服务。开设“助企惠企法律服务专窗”,提供免费法律服务200余次,深入走访企业600余家(次),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条。

    (九)加快综保区发展,实现园区进位争先

    经济指标跨越增长。片区内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和青岛西海岸综合保税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外资到账同比增长362%;完成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60%,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7%。

    综保业态不断丰富。积极落实“综保区21条”,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开展青岛口岸首票平行进口汽车保税展示业务,青岛港国际股份获批铁矿石指定保税交割仓库。前湾综保区内光盈光电、西海岸综保区内三美电子通过“研发账册”开展保税研发创新工作,金犇鸿业光电技术开展液晶屏全球维修业务,绿辰公司实现入区食品“先入区、后检测”。

    年度考评位次提升。在2020年度海关总署对全国134个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中,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全国排名第15位,比2019年上升11个位次,列为A类;青岛西海岸综合保税区全国排名第59位,比2019年上升1个位次,列为B类。全省综保区年度测评中,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位列第二。

    二、2022年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2年青岛自贸片区经济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视察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执行省、市、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中,全面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和开放高地优势,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2022年,青岛自贸片区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保持平稳,外贸进出口固稳提质,实际使用外资量稳质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

    三、2022年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

    为确保完成2022年青岛自贸片区经济发展目标,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数智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推动先进制造聚链强链、壮大国际贸易新兴业态、提升航运物流发展能级、加快现代金融创新突破、夯实产业发展项目支撑等方面“强产业”,通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高标准推进园区建设、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三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建生态”,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引领新发展、强化科技支撑增强新活力、优化政务管理提升新效能等方面“促创新”,全面推动青岛自贸片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先进制造聚链强链

    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推进集成电路生产、封测项目尽快满产达效,确保工业增量落实落地,年内推动产业链配套封测项目竣工投产。依托电子元器件产业园,打造长江以北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产业生态基地。

    壮大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加快推进20万平方米的健康医疗产业园建设,重点洽谈推进计划总投资18亿元的一批生命健康项目,启动“基因谷”规划建设。

    智变融合赋能制造业发展。围绕智能制造领军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关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及配套企业,完善智能制造产业链。鼓励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2022年在引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等方面实现再突破。

    统筹工业稳增量与调结构并行。跟踪服务重点技改项目建设,鼓励企业深耕行业细分领域,努力打造“隐形冠军”,加快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全力抓好工业小升规纳统工作,推动片区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攻关。

    (二)壮大国际贸易新兴业

    突出大宗商品强项优势。发挥青岛口岸优势和沿黄流域产业腹地潜能,继续做优做强橡胶、棉花、纸浆等优势传统大宗商品,继续推进铜矿、锰矿、铁矿石等优势品种的做强,鼓励芝麻、大豆等小宗农产品在贸易基础上形成区域交易中心。推动数字交易赋能,发挥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区域大宗商品交易规模。探索编制青岛口岸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提升青岛参与全球大宗商品定价的影响力。

    丰富国际贸易新兴业态。支持电商头部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东北亚分拨中心项目落地,设立自贸跨境中心仓,完善跨境电商生态建设。推进易货贸易发展,完善跨境易货贸易平台功能,推进山东省跨境易货贸易协会成立,力争实现跨境易货贸易0130业务的首单通关。发展离岸贸易,出台支持离岸国际贸易发展政策,联动相关部门建立片区离岸贸易白名单,推动离岸贸易总额实现倍数级增长。推动进口消费品贸易、整车进口和二手车出口业务稳步发展。积极推动海外仓建设,带动区内品牌和产品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创新发展服务贸易。聚焦服务贸易重点行业和企业出台配套政策,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研究,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发挥数字化仓储与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合作示范,依托有关区块链科技平台,带动周边仓储物流企业加快数字化系统升级改造。

    (三)提升航运物流发展能

    推动航贸金区块链生态建设。突出青岛前湾港的国际枢纽地位,打造日韩、东南亚、中东、印巴、欧美五大优势航线组群和航线体系。提升前湾港的国际中转功能,扩大自日韩海上转口、过境运输业务,在片区内开展外国籍干线船舶国内、国际中转业务,做大中转集拼、整箱分批转运等新任务,提升港口国际中转附加值。推动税务、外管、交易所、港口、金融等部门构建数字化区块链“主链”,增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推动航运高端服务要素集聚。打造以船舶交易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拓展船舶评估、船舶勘验、船舶保险及融资租赁等业务,探索开展运力、运价等航运衍生品交易,打造国内一流船舶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研究出台船员、船供、船舶管理等相关产业发展办法,打造海员人才聚集高地和航运专业人才交流平台。推动船供中心数字化发展,加快供退船无纸化系统、船供油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综合海事服务中心,推进国际船员中心项目建设,建立完善的海事信息化系统。

    推动传统保税仓储物流转型。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保税功能政策优势,继续推进“综保区21条”落实,结合片区控制性规划调整、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和仓储物流企业评价体系实施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企业转型和仓储业态升级,建设现代仓促物流体系,推进现代化智能化升级全覆盖。依托自贸片区物流信息数智平台,推动实现仓储物流信息共享和价值提升。做强西海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既有业态,立足跨境电商、直播经济等新业态,围点打援式发展培训、孵化、分拨、配送等周边业态,提升保税仓储整体附加值。

    (四)加快现代金融创新突破

    进一步丰富金融业态。聚集优质金融资源,加速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快推动有关银行、融资租赁、基金管理项目落地。支持现有融资租赁、金融租赁等拓展业务范围,年内新引进多种业务门类融资租赁项目。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用好“自贸贷”资金池,缓解中小微外贸企业资金压力;全力支持相关龙头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助力供应链服务业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动数字仓单融资、供应链票据融资、贸易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模式的融合发展,着力解决中小贸易融资难、融资贵等发展痛点。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以金融联合创新实验室和“区税银”联合创新实验室为抓手,推动跨境资产转让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自贸区内保险法人机构开展境外投资试点任务取得突破进展,积极争取QDLP基金落户。

    (五)夯实产业发展项目支撑

    强化项目精准定向招商。围绕片区产业发展规划,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年内新签约落地百亿级项目和亿元以上项目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引进500强项目数量持续增长;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商,推动相关产业链年度实现多家优质配套项目落户;以医疗器械、半导体装备等高端制造业为突破口,推动引进生产制造业企业扩大门类;加强与大宗商品行业龙头企业等交流合作,争取大宗商品领域继续落户500强企业;依托日韩服贸港、日本“国际客厅”等平台载体,举办对日对韩招商路演活动,加大日韩外资企业招引力度。

    建立项目服务推进机制。建立重点在谈、建设项目清单,挂图作战,推动常态化调度,争取重点新项目实现全面开工建设。依托“自贸全链帮”品牌,做好大项目落地“全周期服务”,推行项目落地服务联络员制度。优化社会投资项目全流程服务工作机制。推行公共资源智能化招投标。保障重点项目用地供给,探索推进土地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供应模式,建立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监管模式

    (六)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整合优化功能分区。立足区域整合优化功能分区,推动错位发展。突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功能,做优做强保税经济;集聚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产业要素,加强港口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冷链物流,培育特色高端物流业态;全面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非保税区域产业、商住配套改造升级和开发建设,扩大振兴实体经济。发挥保税功能与非保税功能的叠加优势,大力培育总部经济。

    推进市场化运行管理模式。以市场化为主要导向,进一步优化“小管委+大平台”运行模式,规范推进封闭运作管理,争取评级提升,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产结构。发挥国有资本引导放大效应,确保风险可控前提下择优选择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的大型企业进行市场化战略投资合作,通过投融资、股权投资等方式,做大做强项目,培植发展产业。

    优化配置存量资源。统筹52平方公里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制定土地使用、税收、生产要素供给等差异化政策,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联合国企对私有仓库实行国有化整合,构建物流综合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仓储用地低效低能利用问题。

    促进产才融合发展。实施加快集聚人才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人才数智化平台开发、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搭建好人才政策、招引、服务、交流等体系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国际人才、青年人才等打造国际人才集聚高地、人才生态圈。通过优质营商环境和个人成长环境,吸引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和海外人才集聚,并同步建立企业用工保障服务长效机制。

    (七)高标准推进园区建设

    加强用地规划保障。开展城市设计及导则、城市更新单元、疏港交通、管线综合、绿色发展等相关专项规划研究。跟踪市区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加大项目用地指标支持和土地供应力度。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闲置用地处置工作力度,探索推进土地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供应模式,建立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监管模式。

    释放项目载体平台空间。充分利用现有产业载体,引导项目投资集中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加快“闯创驿”等新型产业载体建设。高标准建设招商载体网上平台。

    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好上级财政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进一步完善道路路网、管网、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推动62个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提升大配套能力,依托220kV星火站等推进片区电网优化升级,推进青连铁路以西区域污水配套建设,保障重大项目配套。

    加快城市功能配套建设。推动中德生态园D2组团核心区开工,D1组团、D2组团建设初具形象。完成中德生态园被动房产业园主体施工。中德未来城小学主体建成,中德未来城初中具备开学条件,中德国际医院完成装修

    (八)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

    优化数智化建设模式。理顺数智化建设逻辑体系,打通信息孤岛,充分发挥数智化赋能产业作用,明确管委主导、行业协作管理、企业创新相结合的数智化建设模式。实现首批数智化成果上线发布及推广应用。优化“首席数智官+数智专员+智库联盟”制度,扩大联盟规模,引入法律、财务审核等机构专家。

    打造数智化产业生态。完成航贸金公共服务平台、综合海事服务平台、经济运行与统计分析平台、数智化产业服务平台等产业赋能平台建设,涵盖智能化仓库系统、大宗贸易业务系统、跨境易货贸易系统、船舶供应系统等16个重点专项业务系统,尽快完成平台发布上线及推广应用,打造片区数智化产业生态。

    拓展数智化应用场景。积极响应需求,精准匹配供需关系,拓展融合应用场景,优化生产和供给。搭建青岛自贸片区“1核+4翼+8场景+N应用”(1个核心大脑、4大城市基础支撑平台、8大业务场景耦合联动发展及N个配套应用系统)服务体系,赋能部门工作流程转变和效能提升。

    (九)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零碳试验区”建设。推进绿塔等地标项目建设,率先打造全国“零碳试验区”。组织召开“零碳试验区”方案发布会,对方案要求在审批和监管中予以分解落实,保障方案落地。

    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完善国际资源配置中心“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组织发布,同时进行指标体系分解。碳足迹管理平台正式投入使用,逐步实现全寿命周期碳足迹追踪可视化,智能辅助制定减碳策略。

    贯彻绿色发展指标。坚持指标引领,严格执行2.0生态建设管控标准。继续落实100%绿色建筑标准,全面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高标准建设中德未来城。坚持低冲击开发,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海绵城市评估;推广应用新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和综合能效。

    (十)打造“三化”营商环境

    建立“三化”营商环境推进工作机制。发挥企业家督导委员会和片区督察委员会作用,实现营商环境问题即时回复率、限时化解率100%;常态化开展“走千企 促发展”活动。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开展营商环境数智化工作,实现精准智能营商环境评价。围绕《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创新试点工作任务,进一步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外商投资和国际人才服务管理。

    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便利化营商环境。优化商事登记核心要素整合,深化准入准营退出改革,率先在全国发起自贸区“云见面、云牵手”跨域通办联盟,探索开展僵尸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探索设立首家金融机构集中登记地。推进片区行政审批并联改革,推行特色产业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区域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公平竞争多元化争端与维权服务机制。建立“规划、建设、不动产”自贸北部审批服务分大厅全域通办。扩大“无感审批”和“智能办”事项线上和线下覆盖率。

    加强国际经贸规则研究,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研究形成《对标CPTPP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及政策措施清单》《青岛片区抢抓RCEP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落实好“6小时通关”、用活原产地累计规则,按照国别商品减税比对清单以“一国一策”做好应对。拓展商事服务功能,创新设立“RCEP专属服务窗口”,丰富公益商事服务与高端定制商事服务内容和形式。

    树立“法润自贸”服务品牌,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片区“检察服务工作站”“自贸区法庭”“涉外审判巡回法庭”“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作用,建立法制化工作衔接协同机制。加快搭建“自贸法律会客厅”“与企同行”法律服务专窗等,依托片区在建各类仲裁调解中心,提供纠纷争议快速解决渠道。

    (十一)深化制度创新引领新发展

    健全完善联动创新工作机制。会同市自贸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提升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增强“片区+部门”联动创新合力,研究强化考核正向激励机制。加强与市、新区改革部门互动,建立改革创新信息共享机制,掌握各级各部门改革创新动态,推动制度创新扩面提质。深化“区关港”、“区税银”、“政区法”、建行自贸金融和“区企工业互联网”等创新实验室工作开展,形成一批跨部门、跨领域、集成性改革创新成果。

    全方位深化试点任务推进。聚焦创新成果培育和试点任务推进,开展制度创新改革攻坚行动,全年形成不少于30项实效作用突出、政策含金量高的制度创新成果,彰显自贸试验区改革示范引领作用。开展青岛自贸片区三周年建设发展和制度创新综合评估,筹办三周年创新发展大会,全面展示片区三周年建设和制度创新工作成效。配合省自贸办研究编制山东自贸试验区升级版总体方案,持续做好国家级、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工作。

    强化需求引领突出集成创新。依托综保区保税功能政策优势,以市场需求和企业诉求为导向,推进全省首单医疗器械保税维修业务、全省首单船舶零部件保税维修业务突破,落地全省首家保税检测项目。依托片区数字化贸易生态体系建设,实现保税仓单质押融资业务突破,完成全国首个全流程线上非抵押授信业务。

    (十二)强化科技支撑增强新活力

    加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制定科技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进留学生科创岛项目尽快落地。强化科技项目资金申建力度,组织片区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资金和项目,争取推荐青岛市产业领军人才项目和省级研发机构。加大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力度,扎实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的征集、考察、筛选、评审等工作,规范管理和监督。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养,加大独角兽、瞪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换效能。

    打造“专精特新”等创新型企业集群。建立优质企业培育库,深入挖掘区内潜力企业,靶向瞄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领航企业”等,打造具有片区特色的隐形冠军项目集群。争取在引育培育引进上市科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推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领域实现再突破。

    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全链条保护。加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推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专利服务机构搭建科创领域快速融资“直通车”试点。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健康、轮胎机械、港航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业需求,拓宽知识产权快速预审确权、快速维权绿色通道。强化司法保护,发挥片区“检察服务工作站”“自贸区法庭”“涉外审判巡回法庭”“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作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衔接协同机制。

    (十三)优化政务管理提升新效能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推动片区国土空间数智化平台投入使用,优化“规划一张图”系统,辅助规划智慧化决策。完成城市建设管理平台完成搭建,建立片区城市三维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推动规划管理从信息化到智慧化转型。加快升级智慧监管执法平台,扎实开展特种设备监管工作。完善企业安全防范数智化监管系统,推动城市综合治理平台投运使用。

    推动公共信息数据归集应用。加快信息化信用平台建设,对接推动市和新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数据共享接入,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打造市场主体“数智盒子”中枢服务平台,提供片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数据共享服务,助推涉企信息数字化、精细化、集成化管理。

    打造智慧园区提升办公效能。利用数智化手段收集、监测区域主要经济运行指标数据,实现不同周期片区经济运行宏观分析和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围绕片区管理部门内部业务管控,建设内控业务相关管理系统,通过工作流程再造,开发智能办公室系统,实现组织在线、沟通在线、业务在线、效能在线,进一步提升政务工作效率。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