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政策解读
一、《行动计划》的制定背景是什么?
当前,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球市场销量持续增长,渗透率不断攀升,为抢抓汽车领域转型升级机遇,加快推动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我市学习借鉴了先进城市做法,并结合我市实际,在征求智库专家、行业协会及重点企业意见建议后,编制了《青岛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二、《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明确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全市汽车产业提档升级的优先发展方向,坚持创新驱动、整零协同、场景引领、开放融合,全力稳存量、积极扩增量、超前抓变量,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应用高地、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和出口牵引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到2027年,全市整车产量超过13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40%,产业链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实现网联化先发引领、智能化大幅跃升、电动化全面渗透。
三、《行动计划》的产业布局是如何规划的?
着力构建“三极支撑、多点突破”的产业布局。
三极支撑:依托现有整车制造产能发展新能源汽车,集聚发展即墨汽车产业新城、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和西海岸汽车生产基地。
多点突破:鼓励区(市)、功能区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人才、区位等优势,发展汽车电子、检验检测、零部件配套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细分特色产业园区。建立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要素保障机制,及时满足企业发展空间需求。
四、《行动计划》提出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发挥我市现有产业优势,找准细分赛道,从创新能力、整车带动、优势产业、场景应用、基础设施等5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一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加强创新应用平台建设,发挥现有研发平台优势,全面提升整车开发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围绕固态电池、智能座舱等领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加快构建公共测试服务支撑体系。
二是塑强整车带动能力。推进传统车企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跨越,支持整车企业加快布局自动驾驶。构建出口牵引新动能,培育产业链出海能力。塑造新能源商用车优势,构建全谱系产品矩阵。推动整零协同发展,支持整车企业深化与核心供应商在研发、技术等层面的协同,形成“一整带多零、一零配多整”的产业生态。
三是打造一批优势产业。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我市优势产业、先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聚焦车规级芯片、智能感知等,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培育发展动力电池产业,加速固态电池技术产业转化。加快发展车网互动产业、全流程数字检验检测服务产业,提升智慧交通集成产业规模。创新发展后市场产业,支持创新商业模式。
四是推动多场景示范应用落地。深化非载人场景示范应用,探索小型低速非载人场景车辆商业化应用新模式和智慧物流商业化运营新模式。加快布局载人示范应用场景,探索现行法规框架下开展载人示范应用的可行性。
五是有序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有序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分批次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探索建设5G-A全域低空智联感知网等。加快建设公共充电基础设施,鼓励充换电一体化共享场站建设。探索新基建投资运营新型机制,支持组建智能化基础设施投资及运营主体。
五、如何保障《行动计划》的实施?
一是强化金融支持。支持设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二是加强人才引育。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产学研融合、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优化政策环境。探索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应用制度建设,逐步推动全域多场景依法依规开放,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
解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装备产业处
联系电话:0532-8591312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