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卞成解读《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字体大小: 打印
  • 索引号 211028181230138644
  • 成文日期 2021-10-28
  • 发布日期 2021-10-28
  • 发文字号 青政办发〔2021〕2号
  • 发文单位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一、制定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青岛全面开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岛制造业乘势而上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五年。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安排,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组织开展《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经过企业调研、专题座谈、考察学习、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合规性审查等环节,并与国家、省制造业专项规划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形成了《规划》。

    二、制定依据

    依据《山东省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的通知》(鲁政字〔2021〕155号)、《关于印发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青政发〔2021〕2号)等文件。

    三、出台目的

    引领“十四五”时期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打造“工赋青岛 智造强市”城市新名片,加快重塑青岛制造新优势,再创青岛制造新辉煌。

    四、主要内容

    《规划》编制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双轮驱动、需求牵引与供需联动相互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有机统一”五方面原则,包括发展形势、总体要求、产业选择、布局优化、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六部分内容,重点从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发展任务、发展保障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发展定位

    重点强化“一提升、一主导、一领先”,即提升制造业在全市的基础地位,争取区域产业集群的主导地位,保持制造业融合创新的领先地位。明确“两个定位”,即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打造“工赋青岛 智造强市”城市新名片,重塑青岛制造新优势,再创青岛制造新辉煌。

    (二)发展路径

    产业选择上,按照全市产业总体布局,立足青岛制造业发展基础,全力打造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五个国内一流产业集群,改造提升装备制造、高端化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四个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三个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及储能、生命科学、类脑智能等一批未来产业,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产业布局上,按照“空间集聚,区域协同”的原则,提升特色园区、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国际招商产业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承载支撑能力,加快形成“环湾引领、轴带集聚、园区支撑”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三)发展任务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突出任务工程化,重点实施八大工程。

    一是实施“强基工程”。推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着力增强制造创新体系效能。

    二是实施“锻链工程”。建立健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强化质量标准支撑,着力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三是实施“赋能工程”。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

    四是实施“倍增工程”。加快打造生态主导型企业,支持重点企业跨越式发展,着力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五是实施“育苗工程”。强化多梯次企业培育,强化“品牌之都 工匠之城”建设,着力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六是实施“聚合工程”。开展产业集聚区提升行动,推进各类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着力引导资源要素集聚发展。

    七是实施“双碳工程”。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低碳节能发展,持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着力构建绿色安全制造体系。

    八是实施“链接工程”。推动胶东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战略支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产业链接,着力提升区域协作开放水平。

    (四)发展保障

    重点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实施、深化重点改革、加大财税扶持、强化人才保障、抓实项目落地、完善服务保障、加强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相关保障措施。

    联系电话:8591137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