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字体大小: 打印
  • 索引号 00511755800020020180157
  • 主题分类 其他
  • 成文日期 2018-11-12
  • 发布日期 2018-11-27
  • 发文字号 青政字〔2018〕81号
  • 发文单位 青岛市人民政府
  • 有效性 有效
  •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
  • 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青岛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青岛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

    为深入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促进我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鲁政字〔2018〕134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鲁政办字〔2018〕166号)和《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青岛2030”行动方案〉的通知》(青发〔2018〕19号)、《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青发〔2018〕22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环境

    (一)发展现状。青岛山海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实施,群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医养健康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 医疗养老基础扎实。2017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 9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 6岁。拥有医疗卫生机构7927个,其中二级及以上医院114个(三级医院1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49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73个;床位55798张,卫生技术人员76117人;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6. 01张、执业(助理)医师数3. 32人、注册护士数3. 66人。65岁及以上老人的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正在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239家,拥有养老床位6. 6万张;医养结合服务机构700余家,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2. 发展特色不断显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青岛眼科医院(省眼科研究所)、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集团、青岛市市立医院医疗集团、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青岛市中医药发展集团、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集团、青岛市口腔医疗集团等一批省、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在青岛形成集聚。疗养休养、保健、健身休闲、健康旅游等特色潜力行业加快培育。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崂山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园、市北区大健康产业园等医药产业集聚平台茁壮成长,我市医药产业已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2016年,全市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654. 72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3. 要素支撑不断增强。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大,医疗卫生“三优工程”(引进优质医疗机构、优势医学学科、优秀医学人才)开展以来,已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5个全球知名医学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同美国哈佛医学院、加拿大渥太华心脏病研究院、日本神户大学附属病院、韩国延世大学医疗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90余家国内外优质机构和科研院校全面开展医疗人员交流与培训、临床与学术科研等领域合作;签约引进医学院士13名,高层次医学人才394名;43个医学学科荣登全国学科百强榜单,眼科手术、小儿心脏病治疗、新生儿危重病救治、关节外科手术、冠心病治疗等一批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强化金融支持力度,设立涵盖医养健康产业在内的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以政府出资引导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社会资本投资医养健康产业非常踊跃。

    4.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加快社会办医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创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市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养健康产业相关领域,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释放医养健康产业市场活力。

    (二)发展机遇。国内外产业环境深刻变化,医疗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我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1. 科学技术进步为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干细胞治疗、3D打印等重大技术加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生物、工程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日趋紧密,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技术保持加速发展态势,推动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休闲养生、“互联网+健康”等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医养健康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2. “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对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将发展健康产业作为5大任务之一,是激发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为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必须全力推动医养健康产业发展。

    3. 机遇叠加为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拓展新空间。目前,全省正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将医养健康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并明确提出到2022年将青岛打造成为医养健康产业千亿级城市的发展目标。我市获批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改革、创新、开放、政策等叠加优势有利于聚集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为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带来基础保障和强劲动力,也将为我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释放更大服务需求和广阔发展空间。

    (三)面临挑战。我市发展医养健康产业拥有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内部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展发展视野,创新发展思路,最大限度地将传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医养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能够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对经济结构转变、创新驱动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国内不少省市竞相开展医养健康产业布局,努力抢占发展先机,上海、浙江、海南、广州、深圳、成都、苏州等地较早建立起相关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成为发展医养健康产业的先行区,并在医药化工、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地区之间的竞争态势趋于激烈。

    2. 群众健康需求持续升级。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群众健康意识的整体增强、生活方式的全面改进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广大群众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加速转变,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多元服务加速转变。近年来,我市老龄人口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特点。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2%,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老年人生活护理需求与医疗健康需求双重叠加,医养健康领域消费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我市医养健康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优质资源缺乏,医养结合覆盖面窄,专业人员不多,供给能力相对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必将进一步激发医养健康市场需求。

    3. 自身发展存在不足。当前,我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一是产业层次低、链条短、供给能力不强,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医养健康产业覆盖一、二、三产业,但大多处于点状、局部的发展状态,多为“单打独斗”,发展不充分,品牌意识弱,聚集效应差,融合发展不够,缺乏产业间的整合发展,与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医养健康服务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与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医养健康产业市场主体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小而散,缺少大企业、大集团以及龙头品牌企业。药械生产企业数量较多,但80%以上的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总体不高。2017年,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占全省总数的8. 7%,但药品主营收入仅占全省药品产业的1. 87%;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总产值在全省占比低于5%。三是科技创新、人才支撑能力较弱,与产业迈向中高端不相适应。高技术医药产品研发能力不强,新型医药产业、医疗器械和高端医用设备领域产品结构偏单一、科技支撑相对薄弱,产品附加值不高。优质医疗卫生人才、老年护理人员、高层次科研和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科学健身等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由于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滞后以及人才技术不足等因素,医养健康产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与转化能力较弱。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与产业发展体系不相适应。各级各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推动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有的措施落实不到位,有的配套政策跟不上。资源配置不完善,政策叠加效应不够。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突出创新引领、实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落实一三三五工作思路,以创建全省医疗改革龙头、全国区域医疗中心、国际健康养生宜居名城为目标,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在切实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广聚优质创新资源,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完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健康服务多业态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与普惠民生良性互动,努力打造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品质医养健康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突出特色。紧密围绕医养健康产业特点,积极探索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坚持差异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做优做精细分领域,因地制宜引导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发展和集聚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广聚资源。积极推进医养健康产业对内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领先技术、专业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引进国内外知名医养健康产业企业来青岛投资创业,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牢固树立民生理念,强化政府引导和规范作用,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优化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

    坚持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推动医疗、养老、养生、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催生产业新业态。促进健康制造和健康服务有机融合,推动健康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产业分工和企业协作,形成协同发展、创新高效、竞争力强的医养健康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初步构建起具有青岛特色、满足群众基本需求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建设一批业态集聚、功能提升、特色鲜明的医养健康产业园区和基地,成为全省医疗改革龙头,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到2022年,全市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左右,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医养健康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促进“瞪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蓬勃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区域医疗中心、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际健康养生宜居名城。

    到2030年,全市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左右。实现医养健康领域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的创新突破,建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成为国内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领先城市、国际知名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独具特色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

    三、区域布局

    根据我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确定的各区(市)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按照产业集聚、错位协同、均衡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区域医养健康产业资源配置,积极构筑“一心一带四城多园”的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全市医养健康产业健康发展。

    (一)“一心”。充分发挥中心城区高端医养资源富集等综合优势,建设青岛国际医学中心,打造健康服务创新引领核心示范区。重点发挥市南、市北、李沧、城阳和崂山西部等区域省、市级优质医疗资源集聚优势,以及中心城区滨海一线优质的疗养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强化国际医学合作,定向引进国内外高端健康服务项目,培育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社会办医品牌。以国际化、集聚化、特色化、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为方向,打造以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健康体检、康养保健等为特色的高端医疗服务集聚区。

    (二)“一带”。打造大沽河沿岸医养健康产业集聚带。发挥大沽河纵贯莱西、平度、即墨、胶州等我市北部区域的优势,将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医养健康产业培育相结合,依托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创建和莱西世界休闲体育大会,以及平度大泽山风景名胜区和马家沟芹菜产业园等载体,深入挖掘大沽河沿岸山水生态、田园农耕、绿色食品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医中药、健康食品、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体育休闲等产业,打造一批国际化、生态化、田园化的医养健康小镇,推动形成沿大沽河医养走廊。

    (三)“四城”。

    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以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依托崂山“山海城岛湾河”特色旅游环境,以及历史积淀的中医药、道家文化等优势资源,以高端医疗服务、健康体检、康复疗养、中医药保健、休闲养生等产业为重点,引入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高端健康管理机构和高端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医学专业人才,加快韩国延世大学青岛世福兰斯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健康旅游服务业发展,打造国际医养健康服务集聚区和健康旅游目的地。

    青岛西海岸新区智慧科技健康城。发挥国家级园区集聚、先行先试政策的“叠加”优势,依托中德生态园、中英创新产业园生命科学和健康产业孵化器建设等载体,促进海洋医用材料、创新药物、海洋食品、海洋化妆品等领域研发和产业化,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研发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化、高端化、规模化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壮大智慧医疗、智慧健康管理、健康信息等产业集群,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端智能医疗产业集聚和引领示范区。依托大珠山、灵山湾、琅琊台等自然、人文资源,通过资源的深度开发、养生休闲设施的完善配套,大力发展中医中药、健康旅游和文化、体育健身产业,打造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和优势的特色医养健康服务园区(基地)和健康小镇。

    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城。突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先行先试特点,依托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以生物药物、化学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和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加强检验检测、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的创新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快推进青岛市市民健康中心、市民健身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青岛眼科医院红岛院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医疗服务、康复护理、体育健身、健康管理等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医养健康服务集聚区。

    鳌山湾海洋生命健康城。发挥即墨沿海和海岛、温泉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海洋休闲、温泉养生为特色的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和文化、体育健身等产业。依托蓝谷核心区海洋科研集聚优势,引进国内外海洋生物科技成果、知名生物医药企业、高端生物医药项目,加快建设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海洋健康食品制造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医养健康产业创新区和养生养老胜地。

    (四)“多园”。坚持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思路,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城融合,高标准规划建设各类医养健康产业专业园区(基地),加快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百洋大健康产业园,崂山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市北区大健康产业园、生物科技创新园,城阳区海尔生物细胞谷、青特北大医疗产业园、海尔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即墨区修正(青岛)中国海洋科技谷,胶州市生命科学产业园,莱西市北大新世纪言鼎医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医养结合、健康管理、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药品和健康食品等领域的高端、多样、特色化和集聚发展。

    四、重点领域

    (一)健康医疗

    1. 新建设一批临床重点专科。聚焦国内外先进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三优工程”,加大引进优质医疗机构、优势医学学科、优秀医学人才力度,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及核心竞争力,加强重点专科、专病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专科,加快建设青岛国际医学中心。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细分领域,投资建立品牌化专科医疗集团,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科医疗品牌。以“名医、名术”为核心,鼓励发展各类医生团队和特色诊所。加快康复医疗发展,支持医疗机构重点开展神经、骨科、老年、儿童等康复服务,推广康复医学先进适宜技术;加强中西医协同推进,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到2022年,新增10家以上三级医院,新引进20个肿瘤、儿科、心脑血管、胸科、骨科、肝胆、内分泌等专业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新建成一批转化医学、生物医学、精准医学、中医药、“互联网+医疗健康”等医学创新平台。

    2. 培育和发展社会办医品牌。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大力引进具有国内外一流医疗服务品牌、先进医疗技术、医院管理理念的机构和国际顶尖的医学人才到我市举办各类医疗机构;支持中外合资合作办医,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端医疗服务领域,举办专业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打造国际一流医疗服务综合体。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医疗机构可以委托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疗消毒供应中心或者有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医疗消毒供应等服务,促进专业技术资源集约共享。探索采取社办公助方式,通过支持学科建设、派出管理技术团队、组建医疗联合体等形式,扶持一批基础较好、有一定技术优势、群众认可度较高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支持城市二级医院以托管、合作等形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加快向康复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老年专业医疗服务机构转型。允许公立医院以特许经营方式开展与社会资本合作,支持社会资本以联合、参股、兼并、收购、托管等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支持在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开展社会办医先行先试。到2022年,三级社会办医疗机构达到3家以上,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1. 5万张以上,不低于医疗机构床位总量的20%,服务量达到医疗服务总量的30%以上。

    3. 有序发展前沿医疗服务。鼓励有实力的医疗机构瞄准医学前沿,大力推动符合伦理、成熟可靠的前沿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转化机制建设,组建优势学科团队,提供先进医疗技术服务。加强基础与临床的协同创新,加快组学技术、系统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治疗、基因检测与靶向治疗等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加强出生缺陷、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等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支持开展复合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手术、个性化医疗、手术机器人等临床治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合作,推进重大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精准诊断治疗技术的联合攻关,积极推广精准诊疗方案。优化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加快精准医疗服务临床质控体系建设。

    4. 积极拓展预防保健服务。以预防医疗服务为核心,加快完善预防保健产业链条,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变。支持医疗机构综合运用现代分子医学、细胞免疫学、功能医学及临床医学等医疗技术和方法,对引起慢性疾病的重大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筛查防治和健康管理。加强预防医疗科学研究,加快突破生物医学检测、生物治疗、细胞治疗等关键技术,发展基于基因检测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支持开展个性化预防和治疗服务。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鼓励组建综合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公共卫生大数据分析应用,提高监测、预测、预警、处置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5. 持续提升妇幼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引进优质妇幼保健医疗资源,增加优质妇产医院产房资源供给。打造高端人类辅助生殖机构,鼓励开办高端孕产期护理服务机构,引导医疗机构提供多样化的产科、儿科特需医疗服务。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积极开展高龄孕产妇、再生育人群的服务和指导。

    6. 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大力培育以资产为纽带、三级医院为主体、辐射区域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纵向整合型医疗集团。加快发展远程医疗服务,积极构建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远程医学服务体系,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监护、远程教育、双向转诊服务。支持医联体牵头医院或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区域性病理诊断、影像检查、医学检验机构,向医联体成员单位及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集中化检查检验服务;鼓励医联体内实行集中消毒供应、组建后勤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部门,对医疗机构后勤服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到2020年,医联体建设覆盖全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专栏1健康医疗

    医学中心创建:青岛国际医学中心,国家级综合、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三优工程”重点项目:韩国延世大学青岛世福兰斯医院、青岛新世纪妇儿医院、哈佛(青岛)妇产医学中心、海尔哈佛医学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合作项目、青岛西海岸新区清华长庚医院,青岛万达英慈医院、青岛军民融合医院(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齐鲁医院(二期、蓝谷)项目。每年引进培育高端人才3名、市级高层次人才20名、高级职称专家100名,招聘博士、硕士500名。

    城市医疗集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集团、青岛市市立医院医疗集团、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青岛市中医药发展集团、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集团、青岛市口腔医疗集团。

    专科联盟和区(市)级医共体:半岛妇女儿童医学联盟、青岛市胸痛联盟、山东半岛精神心理联盟、山东省东部眼科联盟、山东半岛肝病联盟、半岛采供血联盟、半岛航空医疗救援联盟等;青岛西海岸新区医共体、城阳区医共体、即墨区医共体、胶州市医共体、平度市医共体、莱西市医共体。

    城乡大型公立医疗机构项目:市立医院本部院区改扩建工程、市民健康中心项目、青岛眼科医院红岛院区项目、市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项目、市第五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市海慈医疗集团康复中心改造工程、市妇女儿童医院危重症救治中心项目、青岛市职业病防治院项目、青岛平度中心医院项目、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项目、胶州市中医医院项目、莱西市市立医院项目、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国际医疗中心项目等。专业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健康体检中心、康复医学中心、护理中心、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安宁疗护中心。

    临床新技术应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青岛市市立医院人工智能“沃森肿瘤会诊中心”。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董氏肝脏分段体系”、核医学科病房服务机器人。国家批准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大基因精准医学研究院和半岛出生缺陷精准防控中心、华大基因北方专项二期。哈佛大学医学院辅助生殖技术,HPV疫苗应用、HPV检测技术应用、孕妇孕期用药资讯循证进展、出生缺陷风险咨询等。

    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重点引入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高端健康管理机构和高端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医学专业人才,加快建成高端医疗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二)医养结合

    1. 创新推进医养结合。深化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建设,创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市、区(市),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城市居家医养、农村医养和智慧医养服务试点,探索建立城乡居家老年人“防、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延伸,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成为医养结合机构。引导养老机构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等,配备专业康复人员或引入专业康复机构。完善医养联动机制,支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或共同体,开通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促进医养服务资源共享。加强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安宁疗护机构和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新(改、扩)建以老年医学、老年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到2020年,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的比例达到70%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5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50%以上。到2022年,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90%左右。

    2. 开展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医养服务设施,推进与卫生、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互补共享,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配备护理人员、康复护理设施设备和器材,引导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嵌入式”发展或签订合作协议。引导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培育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龙头社会组织,使社会力量成为提供社区医养服务的主体。加强以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为重点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区域优化、布局合理的原则,充分利用镇敬老院等现有资源,新(改、扩)建一批农村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到2020年,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70%,2022年达到75%。

    3. 丰富健康养老服务业态。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企业,鼓励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集群。支持引导闲置楼盘、疗养院、宾馆等设施转型发展养老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集教育、健康、养生、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老年社区和养老服务综合体。针对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养生保健、饮食起居、临床诊疗、康复护理、心理干预等需求,支持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为老年人提供集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的智能化健康养老服务,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基地、企业)。

     

    专栏2医养结合

    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市、区(市):青岛创建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市,市南、市北、李沧、黄岛、城阳、即墨、胶州创建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区(市)。

    医养健康产业项目:青岛西海岸新区佳诺华国际医养健康小镇、藏马山国际颐和养生养老城、珠山万年颐养中心、藏马山中民嘉业医疗康养小镇,即墨区智慧健康养老综合医院项目,胶州市少海金东方颐养小镇,城阳区老年病专科医院,平度市农谷颐养小镇、桃李春风健康养生示范园、“同康居”医养康多业态养老中心项目。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示范社区(基地、社区):创建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3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1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2个;省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10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3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3个。

    居家医养服务试点:打造集居家社区养老、医疗救护、健康咨询、生理监测、远程健康管理、养生康复、亲情关爱、互助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农村医养服务试点:推广镇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模式,鼓励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提供医疗、保健、康复及护理服务。

    智慧医养服务试点: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探索建立老年人健康养老信息平台,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智慧化、服务产品智能化,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更加便捷、精准、高效。

     

    (三)中医中药

    1. 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制定我市道地药材目录、标准,保护道地药材的知识产权,建立崂山野生中药资源培育基地和濒危稀缺中药种植养殖基地,加强珍惜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繁育研究。提高本地药材生产产业化水平,引导鼓励农户种植崂山沙参、崂山桔梗、崂山老鹤草等我市本地药材,打造中药材种植产业带。培育药材品种、产地、机构(生产组织)品牌,推进中医、中药协同发展,建成融旅游观光、科普宣传、中药种植于一体的中药观光园区。推进华东中药材博览城建设,建成中药材交易、博览大厅。强化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制剂、中药配方颗粒以及本地中药材的质量管理,传承发扬胶东派中药炮制学术流派,建立中药炮制基地。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产业中的作用,加快开发中药保健品、功能食品、保健用品、药酒、药妆等。推动知名药企总部落户我市,扶持国风医药集团等中药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对中药流通的监管和扶持,确保药材、药品安全。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中医药健康服务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

    2. 引进和培育高端中医药资源。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和“十百千万”工程,启动振兴国医行动,完善中医药发展集团。启动10大中医药特色中心建设,推进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建设。每年召开国医大师论坛,建立包括10个国医大师工作室在内的100个引进类知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成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青岛技术合作中心,创建省级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

    3. 提升中医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快中医治未病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深化治未病中心(中医药预防保健中心、养生保健基地)建设,实施养生馆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博物馆、中医经络按摩馆、中医传统运动项目馆、药膳馆等,开展中医特色治疗、康复理疗、针灸推拿、药膳、情志养生等服务项目,实施中医诊所备案制管理,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认定,释放民间中医活力,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鼓励中医药机构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一批保健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实施“中医药+”战略,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中医健康养生基地。

     

    专栏3中医中药

    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推进试点示范:建成1个国家级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基地、2个省级以上中医(区域)诊疗中心、2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组、3所三甲中医医院和50个中医重点专(学)科(其中1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建立10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0个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2至3个中医药产业园区。

    重大项目: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青岛技术合作中心、青岛海慈医疗集团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中心、青岛西海岸新区瑞源中医院、平度百草园中药养生养老项目、崂山野生中药资源培育基地和濒危稀缺中药种植养殖基地、华东中药材博览城。

    首批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建设项目:市南区香港中路中医药特色街区、云南路中医药特色街区,李沧区百果山中医药特色街区,即墨区即墨古城中医药特色街区、灵山中医药特色小镇,崂山区沙子口中医药特色小镇,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中医药特色小镇、灵珠山中医药(养生)特色小镇,胶州市里岔中医药(生态)特色小镇,平度市南村中医药特色小镇,莱西市沽河中医药特色小镇。

    中医药特色中心: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中医疑难病诊疗中心、治未病中心、中医康复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中心、中医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中医药政策研究中心、中医药健康产品研发中心、中医药体验中心、中医药海外中心。

     

    (四)智慧健康

    1. 推动智慧健康服务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开展“十大便民惠民服务活动”,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养老等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医疗服务、药学服务、分级诊疗、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度融合。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允许实体医疗机构使用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鼓励医疗机构应用嵌入式软件、无线传感、人工智能、移动医疗APP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患者提供智慧门诊、智慧病房、智慧医技、智慧管理、智慧后勤等智慧医疗服务。在门诊服务等重点领域构筑智慧应用体系,向患者提供预约诊疗、移动支付、床旁结算、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智慧医疗便捷服务。

    2. 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进一步完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大力推广“健康云”应用,强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力量,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技术开发与应用协同体系,培育数字化健康医疗智能设备研发和制造企业,提供智慧医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健康产品的研发设计、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存储、数字内容等服务。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发展健康医疗业务,促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不断推进健康医疗与养生、养老、家政等服务业协同发展。鼓励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健康管理服务。

     

    专栏4智慧健康

    “互联网+医疗健康”10大便民惠民服务:就医诊疗服务、结算支付服务、患者用药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服务、远程医疗服务、健康信息服务、应急救治服务、政务共享服务、检查检验服务。

    智慧健康服务品牌创建:智慧门诊、智慧病房、智慧影像、智慧检验、智慧手术、智慧药房、智慧管理、智慧医院、智慧接种、智慧母婴、智慧家医、智慧疾控、智慧心理、智慧卫监、智慧基层、智慧健康区(市)。

     

    (五)健康旅游

    1. 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高标准规划建设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滨海一线优质的生态、康养、人文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开发融合高端体检、医学美容、养生护理、医疗保健等内容的健康旅游新业态,鼓励企业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健康旅游服务产品,加快培育一批健康旅游示范项目,打造全球慢病康复愈养基地。

    2. 支持发展滨海休闲健康旅游。依托胶州湾、灵山湾、鳌山湾等3大优质湾群,合理布局滨海疗养院、健康型宾馆、疗养公园,规划建设一批海岛健康旅游目的地、滨海休闲度假养生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海中医理疗、滨海养老、避暑养生、膳食疗养项目。

    3. 支持发展山地生态健康旅游。依托崂山、大小珠山、大泽山等3大山系生态资源,进一步加强优质森林资源、中医药资源与中西医医疗资源有机结合,大力开发景区森林浴、登山览胜、中医药疗养康复、竹林疗养、避暑度假养生和生态夏令营等生态养生体验产品和项目,鼓励开发森林、中医药健康旅游主题线路,打造具有国际特色的山地生态健康旅游胜地。

    4. 支持发展温泉浴养健康旅游。充分挖掘温泉地热水体资源,发挥其美容、瘦身、养生、康体等功能,积极发展温泉养生文化,推动温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结合辅助养生材料、养生手段及现代科技康疗技术,培育以温泉疗养、温泉保健等为调养手段的健康养生业态,打造国内一流的温泉养生小镇、温泉度假城、温泉保健疗养基地。

    5. 支持发展田园休闲健康旅游。依托大沽河沿岸生态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健康养生项目与种养殖基地、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农业劳作过程和农业生产过程相结合,开发田园观光、农耕民俗体验、乡野拓展、乡村度假、乡村慢生活体验等多种乡村休闲业态,设计田园休闲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一批农业公园和田园康养综合体。

     

    专栏5健康旅游

    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动省级、市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创建。

    新产品开发:依托15大旅游组团开发全域健康旅游新线路,促进健康旅游产品和服务向参与体验式转变,支持全面健康生活方式体验示范,提供集健康检测、营养饮食、健身锻炼、中医理疗、养生、抗衰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旅游服务。

    15大旅游组团:胶州湾东岸滨海旅游组团,胶州湾北部滨海旅游组团,西海岸东部滨海旅游组团,西海岸西部滨海旅游组团,西海岸山地旅游组团,即墨滨海旅游组团,崂山风景区旅游组团,崂山王哥庄健康城旅游组团,世博园山地旅游组团,城阳夏庄-惜福镇旅游组团,胶州洋河山水田园旅游组团,沽河生态中心旅游组团,平度大泽山旅游组团,莱西湖旅游组团,莱西姜山湿地旅游组团。

     

    (六)多样化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

    1. 加快发展个性化健康管理。面向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探索集预防、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教育与促进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性健康体检机构和品牌,加快发展以个性化体检、疾病筛查、保健指导、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逐步开展以个人行为、生活方式、预防保健、慢病管理为重点的全面、系统、连续、一对一的个人健康风险评估,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质量。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和辅导机构。大力发展医养健康相关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产业,加强健康文化传播与交流,发挥好传统媒体、自媒体、新媒体的健康教育功能,推广普及医养健康科学知识,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2. 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个人全程健康管理理念,拓展和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健康管理机构组建由全科医生、中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家庭护士、健康管理师等组成的健康管理服务团队,为签约对象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支持各区(市)结合实际,创新服务模式,丰富签约服务内涵,拓展个体化健康管理、社区医疗和双向转诊,促进家庭签约服务的智慧化。探索通过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方式,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3. 发展体育健康服务。大力推动“体医结合”,依托专业医疗机构和运动休闲基地,加快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建设,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康复健康服务,培育体育康复产业。支持全面健康生活方式体验示范,提供集健康检测、营养饮食、健身锻炼、中医理疗、养生、抗衰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健身体验服务。推动应用创新,鼓励利用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医学等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运动疗法、营养处方等手段,提供针对肥胖、脊椎病、慢性病、亚健康、运动创伤等重大健康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着重发展传统健康体育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

    4. 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服务。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与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健康保险机构,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重大疾病保险、特定疾病保险等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健康保险产品,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医疗责任险等多样化保险产品,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养护等机构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积极促进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发展。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加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5. 推动健康食品生产开发。围绕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的健康营养问题,患病人群的医学营养临床需求,以及特殊环境工作人员的防护需要,重点推动抗衰老食品、膳食补充剂、营养强化食品、功能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的研发。聚焦特色养生保健食品资源,丰富产品品类,支持研究开发功能性蛋白、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原、功能性油脂、益生菌类、生物活性肽等保健和新型营养健康食品。积极发展方便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海洋食品等健康食品,鼓励通过培育推广生物强化作物新品种和营养素强化食品,改善人群微量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现状。以深海生物组织和海洋活性物质的提取为方向,加强海洋生物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和生产。

     

    专栏6多样化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

    建设支撑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生活方式管理、健康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中医调理、健康生活知识培训等产品。支持各类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身康体基地建设一批健康评估中心等场所,针对不同消费个体提出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健康管理机构合作机制。

    提升创新能力:突破肥胖、高发慢病、亚健康、精神疾病等的预防、筛查、监测、干预关键和共性技术。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手段,探索分级式和多元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服务项目。

    推进试点示范:支持开展心脑血管疾病、脂类糖类代谢、骨质疏松、肿瘤、传染病早期检测等个性化体检服务。支持开展亚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防衰老管理等分级式健康管理服务。针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都市常见心理疾病,鼓励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管理服务。设备及产品开发:支持开发集个性化体检、重大疾病风险预警、特色疗养技术和产品、疾病跟踪随访等于一体的全面健康管理解决方案。鼓励开发即时健康检测设备、新型可穿戴健康检测与监测设备、智能移动健康终端等设备和产品,开发基于智能终端的健康管理应用软件。

     

    (七)生物医药

    1. 积极培育特色海洋药物。发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及驻青海洋科研机构作用,加快突破海洋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加快建设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构建海洋生物药物资源库,开发海洋创新药物,积极打造国内一流的“蓝色药库”。实施海洋糖类创新药物研发工程和海洋天然药物研发工程,重点研究海洋糖工程药物成药技术、血糖稳定特医食品研发技术等,开发海洋小分子药物新品种、可溶性海带膳食纤维素糖尿病功能食品,形成海洋糖类药物质量标准体系。开展海洋中药资源保护和品质评价、海洋药物药效评价。开发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结石、抗骨关节病等海洋创新药物。

    2.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技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选择医药行业优势领域,围绕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创新药物、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创新前沿和关键技术,积极发展众创空间,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创新链、产业链紧密结合的药物研发技术体系。重点突破抗肿瘤诊断筛选、基因检测和编辑等技术,开展肿瘤早期诊断、药物过敏、肠道菌群、产前无创检测等基因技术研究。突破大规模细胞培养和新型纯化技术、新型灭活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I类创新药物、新型人用疫苗、治疗性抗体、高附加值营养保健品等。针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精准和个性化治疗世界领先技术,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开展科技合作,抢占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制高点。

     

    专栏7生物医药

    关键技术突破:海洋糖工程药物成药技术、血糖稳定特医食品研发技术、研究疫苗、生物监测与基因操作技术、基因治疗、干细胞、医药开发、片剂制剂技术、食品与医药新原料、特殊医用食品开发技术、生物制品、医用材料制备、中医药研究等技术。

    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超算药物数据库、国家海洋基因库、海洋功能制品研发中心等。

    骨干企业和机构培育: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山东恒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岛肿瘤研究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医院、青岛正大海尔制药有限公司、青岛奥克生物开发有限公司、青岛杰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领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青岛明月海藻集团、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青岛海健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智源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等。

    医药创新项目:明月海藻海洋药物和特医食品研发项目;青岛西海岸新区百洋医药电商物流中心,青岛高新区“贝壳生物”生物医药创客空间、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国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化基地、迪沙药物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易邦生物产业园项目、微生态制剂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液相芯片分子诊断试剂开发及应用项目、康立泰KLT-1101项目、阜丰总部暨生物制药研发产业基地项目、奥克生物“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新药项目,市南日本田中?一院士再生医疗研究所,市北齐都药业总部,崂山国药集团项目、杰华生物“乐复能”产业化基地、黄海制药生产基地,李沧治疗性生物制品研发项目。

     

    (八)医疗器械与装备

    1. 支持研发医疗器械特色优势产品。重点突破医用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测量/诊断技术、精准诊疗一体专科应用等前沿技术,重点突破微创手术器械开发、生物产品3D打印、集成心电电极传感器制备技术。针对核磁成像、内窥镜、医用支架制备等我市急需技术,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单位和研发团队等,研发超导核磁成像设备、腹腔镜等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积极研发新型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突破海藻生物医卫材料等关键技术,实现海藻酸盐基纤维及医卫纺织材料、新型海洋生物医疗器械产业化。

    2. 推动开发智能健康设备。提高数字医疗设备、物联网设备、智能健康产品、中医功能状态检测与养生保健仪器设备的生产制造水平,发展适用于智能健康终端的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技术,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技术,大容量、微型化供能技术,低功耗、高性能微处理器和轻量操作系统。围绕家庭和个人医疗、保健、养老需求,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可穿戴医疗装备、医用机器人等新型医疗器械设备,支持康复护理、辅助器具和智能看护等产品研发生产。积极开发基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临床辅助、康复训练设备,促进健康医疗智能装备产业升级。

     

    专栏8医疗器械与装备

    建设国家康复辅助器具发展试点城市。

    关键技术突破:医用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测量/诊断技术、精准诊疗一体专科应用、微创手术器械开发、生物产品3D打印、集成心电电极传感器制备技术、海洋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研发技术、海藻生物医卫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

    重点创新平台搭建: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青岛生物电医疗创新产业园等。

    骨干企业和机构培育: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万龙高新科技集团、青岛智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青岛尤尼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光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梅德厚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明月海藻集团、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明月生物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等。

    医疗器械与装备创新项目:崂山海信医疗数字化医疗显示及辅助手术系统应用项目、光学医疗器械产业基地,青岛高新区齐都医药研发和高端医用耗材(普瑞森)项目、清华大学医学院质谱技术转化基地、国药器械华东研发产业基地、医学检验图像分析中心和检验仪器研发产业化项目、辉瑞(青岛)医学智能研究院项目、广东百合北方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融智总部及质谱仪研发产业基地项目,胶州德国汉普森医疗手术机器人设备研发制造项目、港青健康产业园项目,莱西北大新世纪言鼎医疗产业园项目。

     

    五、主要任务

    围绕医养健康产业工程、项目、企业、人才、园区、小镇等关键要素,推进“六个一批”重点任务,做优做强做大医养健康产业。

    (一)实施一批创新工程。大力实施医养健康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工程。聚焦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围绕重大新药创制、高端医疗器械、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中医精方等领域,推进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攻克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肿瘤免疫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推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科技创新,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重大防治关键技术和早期筛查靶点发现与设备研发。

    大力实施医养健康产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整合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临床应用、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医养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大型医院开展深度合作,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协同创新载体以及国际医学中心、创新基地等平台,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大力实施医养健康产业特色专业孵化器建设工程和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区(产业园区)和行业龙头企业围绕医养健康产业共性需求和技术难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孵化器,推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出创新产品和新型健康服务模式,加快形成一批行业关键技术、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培育形成我市医养健康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推进一批重点项目。按照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建立市级医养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库,谋划和推进一批模式业态新、技术含量高、引领作用明显、带动效应显著的重大项目,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大力实施医养健康产业精准招商行动,每年滚动实施20项左右的医养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实施项目退出和增补制度。强化重大项目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进展监控、结果评价机制,实现对入库项目管理、推进、监管、服务的全过程覆盖,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三)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加大医养健康产业领军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在医疗服务、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食品、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体育健身、健康管理等领域,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企业。支持企业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快开展创新链和价值链产业布局,与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跨国企业联合建立国际开放实验室和创新中心,或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收购兼并境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和重大战略产品产业化,参与国际竞争。支持企业跨领域、跨行业发展,由传统的医药、医疗领域向养生、养老、康体等领域延伸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医养健康全产业链条的大型企业集团。完善医养健康产业创业孵化体系和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医养健康产业中小创新型企业集群,促进“瞪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蓬勃发展。

    (四)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坚持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良性互动,大力培养引进医养健康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一批基础研究类、产业开发类、成果转化类的医养健康产业战略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依托各级人才建设平台,吸引、集聚和柔性引进医养健康产业领域紧缺型人才和团队。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青岛大学等驻青高校开设医养健康产业相关专业,争取国家、省支持在我市建设中国康复大学,积极推动青岛国际院士港、青岛蓝谷海洋高端人才集聚区建设,加快建成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青岛技术合作中心,重点打造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健康信息、健康食品等领域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五)打造一批高端产业园区。依托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合资源要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平台能级,建设一批发展基础好、潜力大、比较优势明显、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医养健康产业制造园区(基地)。依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基地、重点旅游景区等,打造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和优势的休闲度假、滋补养生、体育健身、健康旅游等特色医养健康服务园区(基地)。按照有利于集中发力、协调发展、产城融合、项目推进的原则,加快园区整合、产业配套和要素集聚。到2022年,力争建成2至3个产值过百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医养健康产业园区(基地)。

    (六)建设一批特色健康小镇。遵循特色小镇集约化发展方式,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科技、人才、金融、企业融合创新为重点,以高端教育、医疗、商务、服务等为支撑,突出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医养健康特色小镇,支持和鼓励健康服务和健康生产的融合发展。优化设置小镇范围内各片区功能属性,结合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打造内生关联度大、互动性好、凝聚力强的小镇空间,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打造以医养健康产业重大项目为载体,医疗、养生、养情、养心、休闲功能一体化,健康服务、健康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集聚区。到2022年,建成5个左右的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富有生机活力、示范效应明显的医养健康特色小镇。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市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我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谋划推进产业发展。建立医养健康产业相关部门会商研讨、监测评价、信息通报工作制度,统筹协调医疗卫生、医药、养老、体育、旅游等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运用工程管理的办法,建立“统分结合、责权明确、运转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医养产业重点任务推进情况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评估制度。研究成立市医养健康产业智库(研究院)、产业协会(联盟),建立完善运行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完善扶持政策。全面梳理医养健康产业领域相关政策,取消不合理规定,用好用活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一揽子政策,落实加快社会办医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政策措施,从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大对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作用,支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为医养结合提供资金支持和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途径,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参与医养健康产业发展。

    (三)加强医养健康产业监管。建立健全覆盖医养健康产业全链条、全流程的包容、审慎、有效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责任,提高监测能力。制定完善新型健康服务监管政策,加强对医疗卫生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领域融合产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完善对相关新技术的审慎监管机制。通过规范试点、开展评估、公开信息、完善投诉和维权机制等多种方式,加强行业指导,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等相关产业的监管,提升相关支撑产业研发制造水平。

    (四)加强监测评估。研究建立医养健康产业监测核算与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统计监测,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支持医养健康产业协会、学会、联盟等行业组织发挥协调、服务和监管作用,开展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产业发展战略等研究。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禁统计数据弄虚作假。加强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制定医养健康产业行业规范,探索建立不良诚信企业(机构)黑名单制度和不良信用者强制退出机制。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建立产业发展督查和评估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调整完善相关政策。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 网上咨询 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