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城阳区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置于战略优先地位,打造与区域发展高度契合的特色品牌——“法度与温度并存”,不仅坚守公平正义的法治底线,更致力于传递“无事不扰、有需必应”的执法温度,交出了一份监管高效、服务精准、活力充沛的“法治答卷”。
智慧监管
城阳区积极构建“智慧监管”新体系,核心目标在于规范执法尺度、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真正为企业发展营造安心、省心、放心的环境。
8月20日,城阳区印发《2025年城阳区涉企“综合查一次”应用场景清单》,清单共包含45个“执法场景”,涉及18家执法单位,各“执法场景”均明确了发起部门及配合部门,并对检查时间、检查频次、检查对象、检查方式提出具体要求,与“山东省涉企行政检查平台”有效衔接,为企业“松绑减负”,全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工作中,城阳区率先打造闭环监管“零干扰”模式。通过全面应用山东省涉企行政检查平台,建立起“事前备案—扫码入企—全程留痕—事后评价”的完整闭环机制。目前,已有32个执法单位的4032项检查计划实现在线备案,执法人员入企检查落实“扫码”登记,全程接受监督。企业事后评价参与踊跃,满意率持续保持在100%的高位,印证了监管的规范性与企业的认可度。同时,注重科技赋能,实现“非接触”式监管。在综合执法领域创新推出“空中巡检+码上受理”模式:利用无人机对工地、住宅小区进行高效巡查500余次,大幅减少现场检查频次;“码上办”小程序便捷接收、处理物业违规线索220条,处置效率高达96.36%。
推行信用分级,做到监管“精准控”。将6100余家企业纳入科学的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其中,对评估为低风险的4900家企业给予充分信任,实施“免打扰”监管,让守法经营者安心经营。
柔性执法
城阳区创新升级2025版“轻微不罚”清单3.0,将免罚事项从142项大幅扩容至304项,覆盖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十大民生领域。政策实施以来,已有443件轻微违法案件免于处罚,累计减免罚款51万元。
在严守执法底线的同时,城阳区将服务端口前移——变“事后处罚”为“事前普法”。针对项目开工、企业投产等关键节点,量身定制“开工普法”服务套餐,推动招牌设置等高频事项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组建专业执法服务队主动上门,累计向1500余家经营主体发放政策指南2300余份,引导企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合规”。
柔性治理的智慧更延伸至“城市烟火气”中:在全市首创的“惠商暖心一米线”,精准服务400余家沿街商户,科学设置的36处潮汐摊位有序引导2000户流动商贩规范经营;在全市率先发布“惠商促消费九支持举措”,支持19个商圈、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展外摆经营活动120余场次,带动吕家庄夜市等商圈客流量显著提升10%。
法治护航
城阳区在全省率先构建“法治督察+纪检监察+区委巡察”三察联动机制,累计开展跨部门街道联合督察20次,以立体化监督网络筑牢依法治区防线。同步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设立70家企业行政执法直报点,选聘48名特邀监督员深入一线听民意,政务平台常态化公开征集执法问题线索,让监督力量“触手可及”。
在执法能力建设上,聚焦食品药品、卫生健康等16个重点领域,从严评查160卷涉企案卷,制发监督意见书强化问责;源头清理78个无效执法证件,新增7家规范化委托执法单位,实现执法主体全面提质。开辟涉企复议“绿色通道”,19件案件实现“快立快审快结”,让市场主体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与高效服务。
常态化开展纪委监委护航企业发展行动。城阳区某企业在建的市级重点项目面临困境,城阳区纪委监委“护航专班”用好《青岛市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和土地核验管理办法》,迅速联动多部门打通消防验收等环节,高效办结手续,帮助企业成功取得《规划核实合格证》和不动产证,成为全区首个新政受益者,抵押融资顺利推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