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矛盾处理是一个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基础性工作”。青岛市市北区司法局树牢“大司法行政”理念,立足人民调解在平安建设中的职责使命,锚定“社会治理提升年”目标任务,以“规范化正规化数字化”建设为抓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根固基、分层处置、信息支撑,从源头上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赋能人民调解新质效,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根固基抓“规范化”建设,夯实人民调解根本保障
加强阵地建设,构建区、街、居、网格四级矛盾纠纷调解体系,成立区级人民调解员协会,规范22个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托137个社区、940个基层网格,打造了“李大爷笑脸调解工作室”、“和事佬秀华调解工作室”、“十姐妹调解工作室”等一批特色调解品牌,实现调解组织全覆盖。加强队伍建设,组建以政法、公证、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等为主体的“法律专家团”,紧贴群众需求,以特色调解室为依托,吸纳社区书记、老党员、威信高的热心居民等作为一线调解主力,强化业务培训,注重典型引领,优化服务力量配置。加强机制建设,制定“受理、调查、调解、回访”闭环工作流程,服务流程及调解员清单公示上墙,居民可根据自身需求从中“点单式”调解服务。加强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等职能单位的交流协作,出台《关于建立联调对接工作机制的意见》等制度,构建起“一站式”多元联调大格局。
分层处置抓“正规化”建设,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
“小事不出居”,隐患消除在萌芽。打造25处实体调解工作站,发动900余名党员网格员、1500余名治安志愿者开展大走访、大摸排、大调处活动,对全区27万余户居民进行集中走访,及时发现处置群众各类诉求,“化早化小”,矛盾隐患“早解决”。“大事不出街”,问题解决在当地。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协调政法干警及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社会优势资源,下沉社区参与各类重难点问题化解、政策法规解答、心理服务疏导等工作,确保问题解决在当地。通过“进百家门,访百家情”,上门为居民发放“社情民意联系卡”,采取“一介绍、二发放、三答疑”形式,面对面征求辖区居民群众服务需求和意见建议,汇总入户走访工作台账,真正走出“深度”,访出“温度”。全方位、全领域加大宣传力度,发放“市北新声”报纸3万余份,发布群众满意度工作动态400余篇,阅读量、转发量均在60000左右。近两年来,全区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600余起,开展政策法规解读2300余次。
信息支撑抓“数字化”建设,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效能
线上申请畅渠道。借助市北区“北尚诉办”平台,矛盾纠纷诉求进入“指尖模式”,群众通过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点击菜单栏“听您倾诉”专栏,对应“民生、发展、执法”三大诉求类别,上报司法诉求类需求,即可实现诉求一键办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源头普法强素养。依托青岛市“政府法治一张网”平台,发挥“普法依法治理信息管理系统”作用,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围绕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民间借贷等突出矛盾,开展精准普法,全方位、多层次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及调解、诉讼等矛盾纠纷解决途径,提高群众法治素养,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去年我区开展民法典宣传140余场次,参与人数2万余人。在"法治市北"公众号开设"典亮市北"专栏,发布普法视频9期。科技赋能更高效。全面推行智慧调解系统运用,对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实现数据录入、信息采集、统计汇总等系统功能流程化、标准化,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近两年来,全区共录入调解案件5800余件,有效增强了运用大数据研判风险隐患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春光不待人,奋斗正当时。市北区司法局将务实担当履行调解工作职责,按照“规范化正规化数字化”工作要求,赋能调解工作新质效,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推动区域基层治理,交出平安建设满意答卷!
撰稿/校对:林思萌、夏小玮
编辑:徐绍阳
责任编辑:李昊
审核:刘文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