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实施意见》政策评价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5-06-10
字体大小: 打印

一、政策执行情况

近年来,市民政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部署要求,聚焦老年人就餐难题,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服务网络,推动助餐服务方便可及、安全可靠。截至目前,全市建成老年助餐机构1400家,累计提供助餐服务3000万余次,推动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二、实施成效

(一)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充分考虑老年人口密度、社区服务设施配置等因素,统筹布局助餐机构,实现助餐设施由“零星布局”到“规模发展”。

一是发展“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市建成134处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将助餐服务与中心建设统筹规划,与日间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场景充分融合,实现设施功能叠加与综合利用,既可以让老年人享受到“一站式”便捷服务,同时能够发挥助餐服务的引流效应,充分挖掘老年人需求,拓展其他类型的服务项目,增加经营利润,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二是打造“嵌入式”养老服务站点。连续三年在社区(村)布局以助餐为主要功能的养老服务站(点),建成1313处。服务站由属地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连锁化托管运营,将优质的服务资源、服务力量下沉至社区,延伸至老年人的家门口。

三是培育“便捷式”老年餐桌。对助餐设施无法满足15分钟服务圈的地区,支持社会餐饮企业通过开设老年餐桌、设立助餐专区的方式,提供助餐服务,进一步延伸服务半径、织密服务网络,将助餐服务最大程度地惠及有需求的老年人。

(二)多元供给格局初现

积极推进模式创新,鼓励各区(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财力状况,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方便有效的服务方式,实现各类运营主体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是发展养老企业运营模式。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深耕养老行业优势,“破围墙、增功能”,积极承接运营助餐机构,通过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专业化运作,降成本、提质量、树品牌,实现能盈利、可持续。目前全市1400家助餐机构中,采取市场化运营的有1215家,市场化率达到86.7%。其中,887家由48家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运营,涌现出福山、万林、中康等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助餐服务优质品牌。

二是发展集体经济运营模式。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积极领办助餐机构,使用集体经济收入支持老年助餐服务,全市有185家助餐机构由党组织领办。探索邻里互助、设立“中心户”多户搭伙、结对帮扶等模式,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如胶州市铺集镇有村级党组织领办,镇级强村共富公司统一运营,建立“政府补贴+慈善捐助+集体兜底+个人支付”四方分担机制,为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发展餐饮企业运营模式。充分发挥社会餐饮企业餐饮样式多样、覆盖面广、经营方式灵活等优势,采取运营助餐设施、开设老年餐桌等方式,推进餐饮设施综合设置、复合利用、错时使用,全市有181家社会餐饮企业开展老年助餐服务。比如李沧区引入绿君源、咱家厨房等专业餐饮企业,城阳区引进“麦香园”“幸福里”等连锁助餐企业,在面向社会群体提供餐饮服务的同时,以优惠价格向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四是发展物业企业运营模式。鼓励物业企业利用其常驻社区、贴近居民、响应快速的便利条件,有效缓解社区内独居、空巢、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助餐难题。全市已有7家物业企业开展老年助餐服务,成为助餐服体系的有益补充。

(三)要素保障坚实有力

一是强化设施保障。盘活社区配套用房、闲置国有企事业单位房产等资源,无偿用于老年食堂建设运营,吸引优质运营组织 “拎包入住”。全市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站(点)的房屋设施由政府免费提供,每年可为服务组织节约房租成本近3000万元。

二是强化资金支持。建立“供需双补”机制。在供给侧,制定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补贴(每处20-60万元)、运营奖励(每处20-60万元),社区(村)养老服务站建设补贴(每处3-6万元),助餐机构运营补贴(每处2-5万元)等专项奖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帮助解决企业建设投入、长期盈利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推动可持续化发展。在需求侧,建立分层分类的支持保障体系。对特困低保等兜底保障对象,实行政府购买助餐服务制度;对失能失智和农村老人,实行家庭养老床位5折优惠和农村消费引导6折优惠补贴;对一般社会老人,建立市区两级4-6元助餐补贴,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和消费意愿。

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在山东通上开发“青岛养老地图”,集成助餐机构的详细信息,并配套养老资源地图查询功能,实现助餐信息一键获取。会同人社、银联,开发助餐交易结算平台,研发全国首个针对老年助餐场景的定制化终端设备,在社保卡中嵌入养老功能,通过人脸识别、刷卡用餐、补贴扣减、数据上传,将全市惠老助餐信息集成至数字平台,实现流程简化与监管严密的统筹兼顾。开发老年人线上订餐和代订餐系统,解决出行不便和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人的就餐难题。全市已有10万余人次老年人享受上门送餐服务。

三、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在巩固提升行动成果的基础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围绕助餐服务“可感受”“可持续”下功夫,推动建立稳定成熟的长效发展机制。

(一)推动资源可持续。一是统筹设施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养老设施、党群服务中心、闲置学校等场地,积极整合物业服务企业、社会餐饮企业等资源,做到共建共享、高效利用。二是统筹财力资源。坚持有偿服务,对特困老年人提供兜底保障,对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就餐刚需提供优惠,对非重点、非基本的助餐需求则主要靠政府适度补贴引导下的市场化机制来满足。三是统筹社会资源。鼓励公益慈善组织、志愿者、公益性岗位等力量广泛参与助餐服务,综合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有爱家庭作用。

(二)推动运营可持续。一是连锁化抓服务下沉。发挥机构+中心+服务站三级连锁运营机制,推动助餐服务资源向社区和家庭延伸,实现上下贯通,资源整合,以大带小,盈亏互补。二是规模化抓市场培育。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通过自营食材基地、集中采购、集约生产、智能加工等方式,产生规模效益,降低运营成本。三是品牌化抓质量提升。严格执行助餐服务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助餐服务企业。

(三)推动服务可持续。一是拓宽服务场景。推广“助餐+关联业态”模式,支持助餐与医疗、文化、教育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拓展社区食堂的休闲娱乐、微型超市等功能,在多样化服务中增强与老人的黏性。二是拓展服务人群。在保障老年人用餐的基础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提供“全龄友好”的便民助餐服务。采取优化就餐时间、划定就餐区域等措施,引导老年人与其他社会群体错峰就餐,提升运营效率。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完善老年助餐服务标准体系,科学配置膳食营养,提升菜品质量,改善就餐环境,不断提升智能化、信息化和便捷化水平,提高服务可感可及程度和群众满意度。

(四)推动安全可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整治季”,定期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全方位、全覆盖检查评估。制定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针对助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制定安全管理措施,优化服务供给,共同守护好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