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充分发挥海洋特色资源优势,抢占人工智能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我市结合实际,出台了《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将政策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策执行情况
自2024年6月6日印发《实施方案》以来,市海洋发展局积极推进,围绕科技创新攻关行动、关键要素整合行动、产业集群发展行动、应用场景开发行动、产业生态塑造行动等“五大行动”,紧盯目标任务、全力冲刺攻坚,推进“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构建。先后召开10次专班会议,调度推动工作落实;配套了《2024-2026年重点任务清单》《2024年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具体任务和时间节点,年度清单19项任务已全部完成。
二、政策实施成效
(一)科技创新攻关加速。实施海创计划2.0,将海洋大模型列入24个细分方向。“星海互联”省科技示范工程启动,获得3000万元资金支持。崂山实验室组建了包含40余名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工程师在内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攻坚团队。截至目前,海洋人工智能领域新增人才860余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280余人,累计2700余人。
(二)算力资源保障强化。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正式获批和启动建设。“超大规模混合算力海洋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投入运行,我国“戈登贝尔奖”成果全部依托该平台作为算力底座。布局全市算力一张网,算力调度平台已汇聚高质量算力2800P(全市3200P),执行算力费用达3300万元。
(三)海洋数据支撑加强。全市已汇聚海洋环境等领域292类数据资源,共50PB、101亿条,占全国海洋数据25%。构建高质量训练数据集10大类171个。全国首个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累计交易额3100万元。
(四)大模型逐步落地落实。截至目前,我市正在应用、优化研发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达到30个。“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构建起全栈国产自主科学智能底座;“问海”大模型相较于数值预报模型在计算效率方面提升了3000倍,性能指标国际领先,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全球首个港口服务类大模型-方舟TaaS大模型开启公测,全面赋能港航物流;“琅琊”“海悟”“六边水”“海洋海浪”等一批大模型正在研发及应用,“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初步建立。
(五)应用场景不断发掘。结合“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梳理出海洋领域应用场景68项,形成应用场景图谱4份、应用企业清单4份。先后两次举办青岛“海洋+AI”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汇聚百余家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供给方及需求方,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在工信部主办的2024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介绍了我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产业发展案例,并发布了全国第一批海洋领域应用场景清单。
(六)发展生态塑造优质。开展DeepSeek对海洋领域影响研究。赴杭州市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等企业、平台调研学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进经验。推动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入选首批6个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实施“算力券”政策。建立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展示中心,展示集聚区建设成果。
三、下步打算
(一)坚持场景牵引,推进应用场景开放,推动“海洋+AI”深度融合。举办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论坛、比赛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全流程梳理、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促进场景开放,推动人工智能在海洋领域落地赋能。
(二)坚持双招双引,加快产业集聚,打造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以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为契机,引建一批海洋人工智能领域重点项目,招引一批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链头部企业、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加大海洋人工智能企业梯度培育力度。构筑“海洋AI”人才高地,推进产学研协同,鼓励崂山实验室、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院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海洋学等前沿交叉学科、开展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建立“学科—产业—资本”的闭环生态,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快速转化。
(三)完善要素支撑体系,夯实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基础。算力方面,统筹通算、智算、超算一体化推进,积极适配并部署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芯片。算法方面,推动“问海”等大模型应用,“海洋生物医药”等大模型优化,促进一批海洋领域垂直大模型研发,持续完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数据方面,依托青岛数据集团、国实科技集团等单位,加强海洋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交易和共享,推动海洋数据资产化,打造一批高质量海洋行业数据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