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市场主体活力 助推青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5-01-21
字体大小: 打印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快激发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活力,对于我市提升经济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城市”。然而与国内民营经济发达城市相比,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一、青岛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发展的基本现状

截至20246月,全市新登记民营经营主体12.4万户,占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户数的99.5%,占比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较去年同期前进2位。其中,新登记民营企业4.5万户,占全市新登记企业户数的98.5%,占比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较去年同期前进1位。截至6月末,全市实有民营经营主体210.0万户,同比增长1.8%,占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的98.4%。其中,实有民营企业78.7万户,同比增长3.7%,占全市实有企业总量的95.8%。

2024年1-10月份,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1.9%的投资和税收,近70%的进出口,87.5%的城镇新增就业,99.4%的经营主体数量和98.4%企业数量

二、青岛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创业氛围不浓

从创业密度看,截至20246月青岛每万人拥有民营经营主体2025户,较上年同期提高34户,位于西安(2405户)、深圳(2364户)之后,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759户,较上年同期提高27户,位于深圳(1418户)、广州(1095户)、厦门(824户)之后,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但是在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构成方面,我市仍然以个体工商户占绝大多数(超过60%以上),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与民营经济发达的深圳等城市相比,青岛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创业率仍有一定短板存在不想创、不敢创、不会创的情况,这从侧面反映出了青岛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创业氛围不浓。

(二)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优质创新民营企业数量偏少。根据企查查发布的《2023年中国民营经济百强城市活力榜》显示,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合称“优质创新企业”)数量分布TOP10城市来看,北京、深圳、上海分别拥有2.46万家、2.14万家、2.11万家民营优质创新企业,排名前三,苏州、杭州、武汉分别凭借1.21万家、1.19万家、1.17万家民营优质创新企业,排名前六,此后依次为广州、成都、西安、天津等地,青岛尚未进入前10名。

二是民营企业创业创新能力偏弱。根据2023年中国民营经济百强城市活力榜》显示,在民营企业专利申请量城市分布TOP15青岛排在第15名,民营企业已申请注册40.4万项专利,与排名靠前的深圳、苏州、上海等城市差距明显。在榜单中,深圳市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强,已申请注册163.5万项专利,排名全国第一,苏州市民营企业已申请注册132.3万项专利,领先上海,排名第二,上海市民营企业已申请注册102.2万项专利,排名第三;北京市、杭州市、广州市民营企业分别已申请注册88.4万项、66.8万项、66.6万项专利,排名前六。

三是民营企业创业创新效率偏低。城市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注册量与其民营企业存量的比值,可以作为评价城市民营企业创新效率的客观指标。根据《2023年中国民营经济百强城市活力榜》显示,在我国民营企业创新效率城市中,苏州名列前茅,平均每家民营企业申请注册1.51项专利;其次是湖州,平均每家民营企业申请注册1.32项专利,珠海、无锡、嘉兴每家民营企业分别申请注册1.30项、1.24项、1.23项专利,位列创新效率TOP5。青岛平均每家民营企业申请注册专利数量仅为0.51项,差距较为明显。

)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规模实力偏弱

青岛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规模实力偏弱主要表现为民营中小型企业多、龙头企业少,传统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缺少规模型民营企业的问题已成为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

就全国层面来看,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2024年青岛仅有4家民企上榜500强分别为青建集团股份公司(营收660.11亿元,排名第171位)、青岛世纪瑞丰集团有限公司(营收473.08亿元,排名第260位)、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营收466.88亿元,排名第263位)、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收290.97亿元,排名第472位)。与入选民营500强企业数量排名前三名的杭州市(36家)、深圳市(27家)以及无锡市(25家)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我市还有较大差距。

就省内层面来看,在2024年山东省工商联发布的“山东民营企业200强榜单”中,青岛虽有45家企业入围榜单,数量位居全省第1位。但是从质量来看,排名前10名单中并无1家青岛企业入围。目前青岛排名最高的是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仅排在整个榜单的第18位,较2023年下降了4个名次。总体来看,入围山东200强的青岛民营企业,整体排名偏低,与排名靠前的省内其他城市的差距有拉大趋势,这显然与青岛“强龙头”的地位不相称。

)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活跃度偏低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青岛市部分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生存、发展受到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原材料、用工、资金等要素成本持续攀升,市场销售持续低迷,不少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经营的窘境。从企业自身看,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融资能力、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缺少核心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偏弱。据统计,我市存在较大数量的僵尸”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这些市场主体长期停产,或者注册后未开展经营,有的还长期处于失联状态,市场活跃度不高。据2024年,市市场监管局统计全市每年60多万户市场主体不参加年报约占市场主体总量的1/3(大多数为非涉税市场主体),其中20多万户连续三年不参加年报。

、促进青岛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营造浓厚创业氛围,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提供更多创业路径,激发经济活力。充分抓住“三城三都”建设和园区“二次创业”机遇,让更多想创业又创业无门的人看到机会就在身边,创业触手可及。参照民营经济发达的深圳、温州、无锡等城市做法,通过搭建各类创业空间、发展加盟连锁、加强创业培训指导等。重点做好大学生创业扶持工作,向符合条件大学生提供一定期限的无息贷款、免费交通以及场租、社保等自主创业资助,每年组织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评选,对优秀创业项目给予奖励性资助,吸引高校毕业生留青创业。加大“个转企”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经营指导、专业辅导,积极引导和扶持符合标准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一是建立民营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打造科技创新集群为目标,着力构建初创型企业+资金”“发展型企业+人才”“领军型企业+实验室青岛民营企业梯度培育矩阵。实施青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专项提升行动,完善企业定榜揭榜挂帅项目组织方式,引导企业在服务国家与青岛战略导向上大显身手。构建产业需求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青岛创新型领军企业的集成支持力度,发挥科技、人才、融资、财税、服务等政策叠加效应,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做优做大做强,推动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青岛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和离岸孵化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健全青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做好分类指导,提供精准服务。

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把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建设研发机构作为集聚创新资源、转化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切实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内驱力。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作用,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知识产权联盟,支持联盟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企业参与前沿研究和技术开发,探索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的有效机制与科技成果定向转移转化模式。

三是推动科技人才向民营企业集聚。要采取与时俱进的策略和举措,进一步健全青岛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以产业大发展、创新大平台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建立科学管理体系,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成长快。优化高校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行业核心关键节点人才发展的专业设置和发展规划,扩大高端人才的有效供给。支持民营企业聚焦“高精尖缺”引进人才,在档案管理、职称评定、奖励申报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

四是运用好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的力量。充分发挥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和民企“主力军”作用,促进“抱团创新”“捆绑创新”,努力争取在核心关键节点的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形成更多原创成果。支持青岛民营科技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有实力的青岛民企同等参与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积极牵头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瞄准行业断点、缺口和重点。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

一要加强惠企制度政策落地落实。加大《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办法》《青岛市助企纾困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制度政策落实推进力度,建立统一的涉企政策集成平台和智能化工具,加大对各类民营企业的有效精准推送力度,及时、积极宣传和解读相关政策,加强对民营企业享受各类政策的指导和服务,让民营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

二要解决民营企业三难问题。针对民营企业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问题,积极探索推行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和弹性出让等供应方式,降低民营企业用地成本;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畅通银企对接渠道,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体制机制,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开展青岛民营企业用工专场招聘活动,加强技工院校、职业教育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用工难问题。

三要完善政企沟通机制。进一步拓宽政企沟通渠道,强化部门间政策协调,加强分类指导,增强政策实施效果。定期调研重点民营企业,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进一步完善政府与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商会、协会沟通联系及意见建议反馈的机制,及时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