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应急管理局2024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4-12-03
字体大小: 打印

2024年,全市应急系统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以高水平安全护航岛城高质量发展。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大幅“双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总体平稳。

一、全力服务城市建设,保安全、筑底板

一是压责任、扫盲区。修订《青岛市安全生产条例》,明确剧本杀、密室逃脱、旅游民宿等20个新兴行业领域监管责任。出台《劳务派遣和灵活用工人员管理措施》和《生产经营单位危险作业安全指南》,明确防范“三违”行为规范,从根源上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

二是知风险、筑防线。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全年侦测并妥善处置燃气泄漏、供水管网压力不足等各类报警3357起,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大幅提升。强化事故灾难监测预警,推动大中水库、头顶库(塘坝)逐一落实智能监控措施,重要山体林区实现“五位一体”(卫星遥感、空中巡护、视频监控、高山瞭望、地面巡护)监测预警“全覆盖”。

三是除隐患、遏事故。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聚焦三类违法问题、四类高危作业,检查企业19.1万家,排查整改问题隐患21.7万项。加强“关键设备”远程盯梢,对8263台电气焊机“加芯赋码”,实现以码管机、以机管人;为1300台叉车加装智慧监管系统,作业人员持证登陆、扫码开机。

四是有准备、善应对。坚持365天、24小时值守应急,全年协调处置各类突发事件364起,发布预警信息253条、重要天气提示短信3200万条次。403支2.5万人应急救援队伍枕戈待旦、闻令而动,有效应对21轮寒潮、雨雪、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确保城市平稳有序运转;参与处置各类突发情况1.5万起,解救、疏散被困人员1800余人,为市民生活保驾护航。

二、全力服务企业发展,优环境、提效能

一是持续创新监管执法模式。实施“两类四级”(1类为高风险企业,2类为低风险企业;A级为管理好的企业,D级为问题多的企业)差异化执法,对安全程度高的企业无事不扰、对安全隐患大的企业紧盯不放。推行“包容审慎”执法,对企业自查发现并能立即整改且危害性不大的隐患,通过指导、提醒、约谈等方式,督促企业自主完成整改,企业“我要安全”的意识大幅提升。

二是精准实施企业对口帮扶。组织专家、服务机构,对动火、有限空间、高处作业、外包施工等特殊作业,开展全过程、定制化安全培训,累计覆盖企业主要负责人69.5万人次、员工207.9万人次。开展“助企合规”定向执法服务,对37家专精特新企业“送安入户、服务上门”。组织开展驻点监督、进街驻企等活动,对1.2万家高风险小微企业和重点企业实施定向帮扶,持续提升企业自主管理能力。

三是深度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全面实施容缺预审、告知承诺制等保障措施。一年来,办理“秒批”“承诺制”事项117项、“三零e办”服务企业1966家次。创新“有解思维+政企合作”,在依法依规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帮助4200家成品油企业取得经营许可,开创岸基配套加油设施审批新路径。

四是科技赋能企业安全监管。推广应用数字危化、智慧矿山系统,105家危化企业、789个加油站联网联控,23家矿山企业、6座尾矿库实现数字化动态监管。推进重点高危企业“三化”改造(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累计投入资金9228.4万元带动2583家企业完成风险监测设备改造升级,远程布防、全程可控的面局初步形成。

三、全力服务百姓生活,重民计、惠民生

一是紧盯日常突出风险。联合多部门开展消防安全“两通道”专项整治,开发电动自行车充电监管平台,增加安全充电设施,解决电动自行车“在家排队充、在外没地充、远了回不来”等问题。组织开展“防风险、打非法、护安全”冬日安澜行动,聚焦消防安全、一氧化碳中毒、建筑施工等市民生活关联领域,检查企业单位1.4万家,组织1.2万家企业进行自查,排查整改重大事故隐患211项。将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向基层延伸,为困难家庭加装一氧化碳报警装置,全力扫除百姓身边的安全隐患。

二是狠抓基层防救能力。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的陆、海、空“15分钟应急救援圈”,全市建成149处应急救援直升机起降点,布局116处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在沿海一线及周边区域布设81处“救生驿站”。一年来,基层救援站参与救援1752次、救助群众1685人,“救生驿站”开展救援99次、救助群众162人。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03个,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410处,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

三是强化灾后救助保障。投入财政资金2276万元为市民投保灾害民生保险,受理因灾受损报案2183起,完成赔付2898万元。进一步优化理赔流程,建立小额快付、大额预付、急用垫付理赔机制,受灾群众申领救助资金更加方便快捷,精准救助和定向帮扶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营造全民参与氛围。畅通微信小程序、公众号、投诉热线等举报接收渠道,设置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公告牌3.6万块,全市各级各有部门累计发放举报奖励金145.8万元。打造“安安全全”动漫IP、青岛应急广播、“大谈小玉”应急栏目,推动安全知识进村入户,进电梯、进楼宇,全年覆盖超1226万人次。举办第三届青岛市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网络竞答活动,超21.8万人线上答题,“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氛围日益浓厚。

去年三民活动,市应急局共收到市民建议7件,今年累计收到社会各界意见建议635件,办结率和回复率实现“两个100%”。2025年,全市应急系统将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水平,以强有力的措施推动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重点聚焦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统筹,坚持应急管理“一盘棋”。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进一步明确责任边界、完善监管措施、提升行政效能。完善调度指挥、会商研判、协同联动、业务保障等工作机制,夯实“全灾种、大应急”的“1+N”工作格局。强化应急处置多方联动,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应急处置跨区增援机制,打造基层应急“直通车”,消除市、区(市)、镇(街)、村(社区)信息壁垒,综合提升区域内应急响应效能。

二是靶向攻坚,打造安全管控“一张网”。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问题多发领域专项整治。加大重大危险源企业和高危细分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力度,动态开展安全管理要素量化评估,持续推进高危企业“三化改造”。开展全域性异地执法、安全生产大检查、“下沉式”执法等专项行动,持续优化“互联网+监管”以及诊断式、说理式执法,切实将“严管厚爱、管服并举”落到实处。

三是防处并重,构建灾害应对“一条链”。推进城市风险监测预警平台二期建设,持续提升灾害监测预警水平。深化“引水上山”、综合减灾示范县(社区)、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等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提升灾害防范“硬实力”。探索“实物+生产力+社会单元”融合储备模式,健全救灾物资快速调拨机制。持续推进应急装备升级迭代,深化“综合+专业+社会”、陆海空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筑牢群众身边的“应急防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