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2024年市应急局半年工作总结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4-07-23
字体大小: 打印

2024年以来,全市应急管理系统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扎实有力措施,坚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1-6月份,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57起,死亡23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9.1%和42.5%,森林火灾实现“零发生”,有效应对7次寒潮大风雨雪灾害天气,全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保持稳定。

一、坚持综合施策,提升防范化解安全风险能力

一是压实安全责任。出台《青岛市海上旅游运动船艇管理办法》《关于建立健全公安派出所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会商协作机制的指导意见》《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负面清单》,推动重点行业、新兴领域监管责任落实。开展企业主体责任落实量化提升工程,创建标准化管理企业3204家;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手段,激励5.4万家企业录入监管平台统一管理,提升企业自我管理能力。

二是推进专项整治。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制定“八大行动”54项工作计划和66项重点任务清单,挂图作战、对账销号。以“冬日攻坚”行动为抓手,聚焦消防、化工等7个重点领域,组织检查企业5.9万家,排查隐患5.4万项。紧盯“四类危险作业”,精准开展“三违”“两通道”专项整治,累计排查企业9.2万家,整改隐患9.9万项。

三是抓实行业监管。深化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专项行动,累计检查企业3452家次、整治问题隐患6327项。加速淘汰危化品行业落后产能,危化品生产企业由119家降为52家,带储存的经营企业由80家降为52家,重大危险源企业由44家降为28家。开展非煤矿山“五职”矿长履职、尾矿库隐蔽工程等专项检查,累计检查企业6876家次,发现整改隐患1795项。在全省率先实施顶板治理工程,地下矿山新施工采掘工程采用“顶帮支护到迎头”的做法得到省厅肯定。

四是强化本质安全。深化“数字危化”建设,全市104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储存企业和化工重大危险源企业全部完成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应用。涉及硝化、过氧化等五种重点工艺的5家企业(10套装置)完成“三化”改造。完成全省涉爆粉尘企业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试点并得到省厅肯定。安装配备早期火灾报警和灭火装置2.5万套,电梯安全筑底1.2万部,加装燃气泄漏报警切断装置6181套,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转型。在全市推广应用“山东好焊”电气焊作业智能监管平台,全市5451台电气焊机完成“加芯赋码”。

二、坚持防治结合,提升统筹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一是推进减灾工作。常态化开展灾害风险会商研判、预警预报,先后发布各类预警提示21期,报送灾害风险隐患信息1253条、编发公益短信1300万条。对地铁、国家外来动物疫病中心、东黄线及东黄复线输油管线等重大建设工程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施加固类工程325个,新建改建扩建类工程700个,不断增强房屋防震抗震性能。高效应对黄岛海青镇3.1级地震,深入震中实施震情跟踪监测、灾害核查和损失评估。新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8处,其中创建国家科普示范学校1个、国家地震科普教育基地1个。

二是夯实防汛基础。构建“1198”防汛指挥体系,落实市、区(市)、镇(街)、村(社区)四级防汛抗旱责任人及重点部位责任人1805人次。推动落实23座大中型水库、173座头顶库、83处头顶塘坝、7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18处城市易积水部位安全防范措施,检查重点部位及高危区域5292处,发现整改隐患417个。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率先启动基层防汛能力规范化建设,出台基层防汛物资储备和队伍建设“两个标准”。

三是强化防火工作。编制“1+5+10+197”火灾扑救作战方案,实现“一区一策、一山一案”。联合宣传、公安、林业等部门联合制发《森林防灭火工作宣传引导方案》,发放宣传品50余万份,张贴禁火通告8000余张,在140余条公交线路、7条地铁线路共2.2万块电子屏循环播放防火微视频。严格落实“六位一体”防范措施,在1579处重要进山路口设置启用森林“防火码”,7200余名护林员在岗值守,严防火种进山。开展“四轮次”“全覆盖”森林防灭火督导检查,全市累计检查3411家重点单位、排查15915处重要点位,发现整改问题1562项。

三、坚持协同高效,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一是提升应急值守能力。修订完善《应急值守工作规范》,建立月通报制度和重要突发事件复盘会制度,进一步规范区(市)应急指挥中心值班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编制森林火灾、燃气爆炸和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等12项事故类型模板,提升灾害事故信息报送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二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健全镇(街)视频通信保障机制,与全市136个镇(街)应急办主要负责人建立点对点视频通信方式,开展“两车一机”拉动演练9次,基本保证全市突发事件30分钟内可视化。搭建全市应急系统卫星通信指挥调度平台,配备卫星电话320余部,提升“三断”条件下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印发《青岛市应急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四位一体”应急快速响应指挥体系,强化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能力。

三是提升应急准备能力。汇编自然灾害类和事故灾难类38个应急预案简本手册,推广使用应急处置卡,形成岗位职责、处置流程、应急措施“明白纸”。将城镇燃气、海上溢油、森林火灾等列入市级演练计划。印发《关于促进市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选拔国家级队伍2支、省级队伍4支、市级队伍33支。新布设沿海一线救生器材柜40余处,提升发生海边人员突发险情第一时间救援能力。

四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新建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24处,培育壮大镇(街)、村(社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起草《青岛市应急物资储备保障管理暂行办法》,对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回收、处置等各环节职责内容作出规定。加大灾害综合民生保险普惠力度,累计受理报案1077起,赔付金额2362.37万元,赔付率为103.79%。

四、坚持强基固本,提升应急管理常治长效能力

一是完善法制体系。修订完成《青岛市安全生产条例》,梳理市政府规章3件、市政府规范性文件2件、部门规范性文件4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落实法制审核“四项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事项、主体资格等5项清单,配套完善行政执法责任、集体研究等16项工作制度,健全全链条全周期执法监督制度体系,我市经验做法被省厅推广。

二是强化宣传培训。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考试”“开工第一课”等活动,全市累计培训企业负责人9.1万名、特种作业人员3.9万名、员工98.4万名。在青岛广播电视台上线“大谈小玉说应急”栏目,发放以“安安全全提醒您”为主题的宣传海报5000余张、制作动漫短视频5期。深化“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主题宣教活动,成功举办第三届青岛市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网络竞答活动,21.8万人参与线上答题。发挥举报公告牌、“吹哨人”等制度优势,引导3万余家企业设置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公告牌3.6万块,受理社会举报954件,发放奖励36.33万元,“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是建强智慧应急。应用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成果,精准监测处置燃气泄漏、供水管网异常等安全风险6346项。优化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森林防灭火专题功能,我市做法被应急管理部简报刊发推广。探索推行非现场执法,综合采用视频监控、网上监管、无人机巡查等方式,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效能。

四是坚持暖心执法。开展安全生产“定向执法+服务”活动,选取37家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教学式执法,帮助排查问题隐患340项。致力打造“办事不求人”政务环境,全面实施容缺预审、告知承诺制等保障措施,2024年以来,先后办理“秒批”事项4项,“承诺制”事项73项,“三零e办”事项839项,注销许可14项,行政审批更加暖民心、顺民意。

下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群众所思所盼,全力以赴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保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立足于防,推动治理模式转型升级。研究制定《关于安全生产生态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扎实开展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行动,加强消防、化工、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坚决防范遏制事故发生。抓好山洪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城市内涝积水点等风险隐患排查,细化“一区一策、一山一案”火灾扑救作战方案,实施防震减灾基层治理现代化示范工程,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着眼于战,做好灾害事故应对准备。加强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实战应用以及“两车一机”、移动单兵、布控球等可视化装备配置。加快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建设,持续壮大基层应急队伍。指导做好综合减灾社区标准化试点工作,持续创建基层应急避难场所。全面加强灾情管理,优化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三是固化于制,持续深化应急管理改革。推动各类开发区(功能区)规范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机构设置,进一步健全镇街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大新修订的《青岛市安全生产条例》学习宣贯力度,制定全市“十五五”应急管理规划。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大行政审批改革,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活力。

四是深耕于技,促进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加大“三化”改造力度,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装备,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巩固拓展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试点建设成果,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加强“数字危化”“智慧矿山”建设,开展“线上智能巡检+线下精准核查”,做到隐患排查、分类处置、管控整改、预警处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