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锚定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标,站稳企业群众立场、紧盯企业群众需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始终将改革作为工作的生命线,将服务作为最纯的底色,努力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中打头阵、当先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担当作为,模范机关建设走深走实
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理念,坚持聚焦政治属性抓引领,聚焦中心工作抓统筹,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是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推动纪律规矩意识入脑入心。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警示教育、问题检视等重点工作,组织党员培训、专题主题党日等50余次,建立工作职责和廉政风险两张清单,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警示教育及典型案例剖析活动,充分发挥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推进模范机关建设常态长效。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激励保护干部担当作为 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的意见》,扎实开展“党建引领打头阵 狠抓落实当先锋 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行动,印发《深化模范机关建设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中打头阵当先锋的意见》,聚焦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提升政治能力、落实政治责任四个方面,提出20条务实举措。
三是建强党建示范阵地,推进党建业务深融互促。成立了全国同类城市政务服务领域首个功能型党组织——青岛市民中心党委,一体推进局机关党委和市民中心党委工作,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共学、党员队伍共抓、党建活动共办、优质资源共享、中心工作共促、廉政防线共筑”。选树76个党员先锋岗,引领305个窗口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今年以来,一名同志获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好干部)”,两名同志、一个支部获市委和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两优一先”表彰。
(二)锚定一流目标,强化政企协同,营商环境建设有力有效
作为全市营商环境建设主责部门,积极履行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对标最高标准、最优水平,以务实举措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青岛连续三年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优化营商环境指标中位列一等。
一是强化营商环境政策供给。坚持问题导向、企业视角,在对标对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等第一批营商环境试点城市做法的基础上,牵头制定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52条。会同有关部门在10个区(市)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政策宣讲会4场,线上线下参与企业1000余家,推动政策红利精准直达经营主体。
二是搭建常态化政企交流平台“矩阵”。在重点园区、政务服务场所、商协会组织等搭建11处“青岛营商环境会客厅”,围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推动项目招引落地、提升惠企法律服务水平等主题,组织开展人大代表走进市民中心、企业座谈会等各类活动67场次,并加强与政企恳谈会、政企面对面、外资企业圆桌会等平台互动,精准、高效收集企业意见建议。截至6月底,全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开展政企交流活动190余场次,线上线下参与企业2100余家,有效回应解决各类问题1400余个,较好实现了“解决一类问题、惠及一批企业、助力一个行业”。
三是持续深化“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社会共识。充实优化市营商环境专家委员会、媒体观察员、体验官“三支队伍”,280余名成员积极发挥企业诉求“调研员”、建言献策“参谋员”、营商环境“宣传员”作用,累计发现问题线索450余个,参与舆论监督、考核评价等重点专项活动200余次。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发布营商环境“双十佳”典型案例,持续讲好营商环境“青岛故事”。
(三)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服务并重,政务服务提质提效
以企业群众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坚持改革和服务双轮驱动,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一是全方位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在做好普惠型基础服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增值服务内容,形成一张政务地图、一个申报入口、一个申请表单、一枚电子签章、一码服务体系“五个一”全流程数字赋能新模式,办事材料免填写率达到63%以上,平均首办成功率达94.36%。相关做法入选国务院办公厅优化政务服务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经验案例。深化青岛都市圈政务服务联通互认、协同共享,与烟台莱阳市、莱州市、海阳市,潍坊诸城市、高密市,日照东港区签订合作协议,围绕“鲁通码”跨市互认场景建设、搭建教育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等10个方面,推出首批13项跨域通办“一件事”,让企业群众办事享受更多、更高水平“同城待遇”。
二是全链条推动重大项目审批提速。坚持审批服务跟着项目走,承接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国家层面改革试点任务,推出“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交地即交证”等改革,全链条审批时限压缩至60个工作日。市政公用“12+N”联合报装被住建部予以全国推广。全面提升重大项目“金牌团队”服务质效,建立“全程跟踪、紧盯需求、专员跟进、专班服务、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为重大项目提供全流程定制化服务,一线服务项目460余次,解决难点堵点问题1600余个。
三是全周期惠企暖企助企。在准入端,打通人社、医保、税务等八部门业务,实现企业登记注册“一口申请,八步联办”。开展“特色经营项目自主标识”国家层面改革试点任务,细化海洋牧场、纳米芯片等本地特色经营项目40000余条,打造“自画像式”准入新机制。在退出端,推行简易注销、代位注销等8项个性化举措,企业注销登记“一件事”在省内率先落地,流程、材料简化80%以上。推广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大为工作室定制化、个性化惠企服务模式,纵向上,延伸到区(市)一级,在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试点设置基层工作站,企业在基层也能享受到精准化、专业化的“大为式”服务;横向上,拓展到资质办理、项目建设、招标投标等重点领域,累计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110余个。
四是全流程提升资源配置效能。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国家层面改革试点任务,将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纳入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相关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专刊刊发。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数字化改革,打造数字见证系统,实现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全过程“云上办”。积极推动与青岛都市圈城市、黄河流域省市、帮扶地区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完成项目126个。聚焦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所有制歧视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等五个方面20个重点问题,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交易市场秩序。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青岛市民中心上半年接待办事群众100万余人次,办理政务服务业务近350万件,但对政务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挖掘还不够深,分析还不够精准。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和监管执法方面共享应用还不充分。二是增值服务有待拓展。聚焦企业经营发展、项目落地堵点难点问题,在为企业提供全周期衍生服务方面,需进一步拓宽服务场景。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
筹备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建立常态化涉企政策评估机制。加强各类政企交流平台协同联动,特色化、精准化、长效化开展政企交流活动。优化营商环境“三支队伍”作用发挥机制,为营商环境“三支队伍”开放更多场景。围绕破解营商环境领域的难点堵点问题,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改革,定期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塑强“营商青岛·共赢之道”城市营商品牌。
(二)在便民惠企服务上持续发力
在落实国家“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基础上,率先在政务服务领域打造10个“一件事”服务场景。进一步深化青岛都市圈政务服务合作,协同推出更多企业和群众关切的跨域通办事项。高质量完成构建“一企一照一码”服务体系国家层面改革试点任务,持续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码”在企业端、大众端、政务端、执法端应用场景。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健全定制化、个性化集成服务和精准响应机制,实实在在为企业发展办实事、解难题。
(三)在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上持续发力
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国家层面改革试点任务,推行全流程数字化报建。围绕省市重点项目、重点制造业项目等,延伸“金牌团队”定制化服务链条,为重大项目提供从主体登记到开工建设到投产运营全过程、定制化、个性化服务举措,全力保障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达效。
(四)在降低公共资源交易成本上持续发力
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推广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投”改革、电子保函应用,降低电子保函费率。会同相关部门,打破条块分割、行业壁垒,进一步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招标投标市场,提升资源配置效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