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卫生健康委2024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4-12-03
字体大小: 打印

2024年,市卫生健康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对山东对青岛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和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锚定“走在前、挑大梁”“打头阵、当先锋”,加快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市民人均期望寿命81.78岁,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一、强党建,擦亮“医心向党、医心为民”党建品牌

(一)行业党建工作机制持续完善。将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作为首要工作,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各界代表走进医院,开展“我当一天医生/护士”“我当一天患者”沉浸式体验活动432场次、5084人次参与,“小切口”入手形成改善医疗服务制度化成果,全市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得分分别上升至全省第4和第3位。受理12345青诉即办平台群众诉求件19688件、咨询件2731件,同比分别减少2.8%、3.26%;表扬件7096件,同比增加96.89%。

(二)行业法治建设水平持续提升。领导班子成员述法及履行推进法治建设职责情况评议全覆盖。制发《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以“现场+直播”形式举办法治专题讲座,全系统1.1万人次观看。评选市级法治医疗机构建设优秀单位68家,6家被评为省级优秀单位。创新推出“信用+智慧审管”协同模式,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入选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三)行业作风建设持续深入。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制定医务人员医德考评等18项制度性文件,全市公立医院开展自查自纠,推动清廉医院建设。广泛宣传医务人员护佑人民健康感人事迹,选树“青岛好护士”等优秀典型50名。

二、重基层,夯实“健康守门人”服务网底

(一)机构建设提档升级。启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按照“五有三提升”标准,改造提升了服务人口相对聚集的769个薄弱村卫生室;新打造2家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31家特色专科(中医)卫生院;建成23个省级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卫生院建成中医馆,1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成中医阁。

(二)人才引育提能扩量。推广乡村医生订单式定向培养,落实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共招聘73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占全省招聘总数的48%。对3945名乡村医生开展轮训,新培养200名熟练掌握中医药特色疗法的乡村医生,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和乡村全科助理医师占比达到56.1%。

(三)资源下沉提效赋能。选派1019名医护人员进驻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为期一年的常态化坐诊和帮扶带教;237名市级中医专家基层巡诊,覆盖所有镇街卫生院。依托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打造检验、影像、病理等资源共享中心54个,在镇街卫生院推广应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服务。全市基层诊疗量占比提升至62.62%。

三、促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一)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市政府出台《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引领,在城市和农村因地施策探索建设以“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城市三甲医院包联”为特色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城乡资源贯通、功能互补、互促互进。一是市南区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行共管病房、专家制度性下沉、慢病三级共管,让居民在社区就能预约名医专家号、接受大医院检验检查服务,基层诊疗人次同比增长52.61%。二是莱西市整合县域医疗资源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从青岛市市立医院引入82名常驻专家和43名特聘专家开展医疗服务,县域公立医院门诊量、出院人次同比增长20%以上,三四级手术增长40%以上,住院患者次均费用下降13.95%。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和市委主要领导给予肯定性批示,我市在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作经验交流,省委改革办、省卫生健康委推广我市经验。

(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全面实施。建成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新增4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2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项目、24名省级名中医,建成5个智慧共享中药房。推出“三字经流派推拿”等94项区市级以上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编撰出版《崂山本草》。组织124万人次参与“健身气功·八段锦”中医药传统养生功法全民推广活动。

四、攀高峰,提升“区域医疗”辐射能力

(一)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取得新进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二期项目主体封顶,一期建成3个“北大名医工作室”,开通血液病“青-京”转诊直通车、挂号绿色通道;开展26项国内领先新技术新项目;门急诊总量、出院人数同比分别增长17.6%、34.2%。市精神卫生中心红岛院区正式启用,新开工建设市中心医院二期、市口腔医院改造工程等项目。

(二)学科和人才建设取得新突破。出台《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工作方案》《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强化人才培养政策保障。新增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共获中央财政资金1500万元,国家级重点专(学)科达到23个。5人获评省级以上人才工程称号。新增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7个、省级县域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新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一等奖数量为“十四五”以来最多。

(三)智慧医疗建设取得新成果。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建设,接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医疗机构增至690家,完成互认128万项次,为患者节省费用5885万元。“健康青岛”便民服务平台医疗机构增至120家,智慧服务功能增至160项,上线候补预约挂号、专家团队预约等功能,缓解“挂号难”问题;为3830名患者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同比增长28.44%。

五、惠民生,厚植“健康青岛”幸福底色

(一)民生攻坚再现新亮点。高质量推进两件市办实事,共发放托育保育费补助和生均经费补助1021.15万元,备案托育机构增至812家,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21个;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79.2%,服务“三高一慢”患者28.5万人。优化“出生一件事”联办系统,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疫苗接种、落户登记、医保社保“全流程网办”2.4万件。

(二)健康青岛行动取得新成效。入选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第二批试点城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病媒生物孳生地2.99万处。“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在线作品增至1.44万件,市民浏览量1098.3万人次。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8.46%,同比提升3.17个百分点。我市在健康山东督查中连续两年获得第一名。

(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2.09万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障碍和先天性心脏病免费筛查率均达到99.9%,母婴安全核心指标持续优化,我市获评全省首批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认证地市。重点慢性病筛查干预91.93万人次,适龄儿童窝沟封闭7.4万人。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172家,西海岸新区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

(四)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展现新作为。45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电话、网络、现场预约等挂号方式,预留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方便老年人就诊。15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开展“预住院”服务,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在5家三级综合医院试点打造98个“无陪护”病房,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奔波”问题。

六、防风险,夯实“安全发展”事业根基

(一)公共卫生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建设6个省级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建成临床检验、哨点监测、致病菌识别等“六网合一”信息化监测预警平台,148名疾控监督员常驻109家医疗机构,打造手足口病防控等4个基层疾控特色项目,全市传染病流行形势总体平稳。

(二)行业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实施医疗质量提升行动,统筹建设35个重大疾病专科联盟,开展医务人员临床技能培训3.5万人次,推进同质化诊疗服务;市、区市两级质控中心增至332家,抽查评估医疗机构重点病历3383份。监督检查各类单位4万余户次,立案处罚1500余件。

(三)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加强2个省级、7个市级、16个区域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抽调362名医护人员组建医学救援、心理防护、卫生防疫专业队;503名医生组建市级医疗应急专家组。成立51支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全系统4.2万人次参与完成884场次应急演练。

一年来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关心和支持,借此机会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还存在基层发展不平衡、医疗服务仍需改善等问题,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2025年,我们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进一步深化医改,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建设健康青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