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市退役军人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扛牢职责使命、强化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服务强国强军效能明显提高,管理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尊崇尊重氛围明显增强,退役军人获得感成色更足。“荣军先锋”党建品牌被评为全国机关党建优秀品牌,局属单位市军休活动中心被评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
一、聚焦服务部队备战打仗,双拥共建纵深发展
(一)拥军支前扎实有力。组织各级各部门在春节、“八一”期间走访慰问驻青部队400余批次,实现走访慰问驻青部队及在外执行任务军人家庭“全覆盖”,开展文艺演出、书香进军营活动600余项,数量连续三年翻倍。优化“多维立体、全域覆盖”军供体系,完成保障任务100余批次,保障范围、能力和质效实现新突破。围绕培育发展新质战斗力,打造全国首家拥军支前实训基地,吸纳志愿队员1200余名,开展“实战化”演练,形成“部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生动局面。深化“城连共建”“情系边海防”等活动,有力改善边防一线官兵生活训练条件。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基础不断夯实,新华社深度解读青岛双拥模范城典型经验。
(二)互办实事落地见效。坚持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年度内合肥路拓宽、双山隧道贯通等28件互办实事顺利推进。创新军地联动机制,高质量完成西太海军论坛、海军成立75周年、护航编队返航等重大活动保障。在“海军节”常态化举办舰艇开放活动基础上,今年首次在国庆期间牵头举办舰艇开放活动,全国各地35万人登舰感受“国之重器”、网络关注8亿人次,取得全民国防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双重效益”,“海军之城、双拥之城”更加扬名中外。《青岛推出“双清单”画好“同心圆”》被《中国国防报》头版头条报道。
(三)服务官兵充满热情。强化多部门协调保障机制,全方位服务部队官兵,1782名官兵子女入学需求及时解决,2588名未就业随军家属补助政策全部落实,行政事业编随军家属继续做到“随来随安置”。聚焦官兵婚恋难题,定期组织“荣军鹊桥”军地联谊活动,“牵手”成功252人,军地高度好评。常态化开展新兵入伍欢送、老兵退役返乡“荣归”系列活动,营造“一次参军、一生光荣”良好氛围。为2743个立功受奖军人家庭庆送喜报,“青岛兵”优秀品牌越发响亮。
二、聚焦军事人才顺利转型,安置就业量质齐升
(一)计划安置高标完成。克服多年全国同类城市安置人数最多的压力,深挖岗位潜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阳光安置”办法,确保符合条件转业军官100%安置到行政岗位,安排工作退役士兵100%安置到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优化双向选择机制,人岗相适率提升10%。完善安置任务落实评价机制,对年度安置人员逐人跟踪督导,确保妥善安置。按照“只要部队交得出、地方就能接得下”的原则,连续5年超额完成军休安置任务、占全省50%。青岛移交安置经验做法,被退役军人事务部列入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样板。
(二)就业服务精准见效。致力“最可爱的人”成为“最有用的人”,建成全国首个退役军人人才开发基地,全面整合军地两用人才市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等资源,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推动用工需求和求职意向精准匹配。创新“职”为老兵“一对一”推荐就业模式,强化供需对接,1000余家国企和优质民企提供岗位2.9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700余人次。着力观念技能素质全面提升,通过“专家公益讲堂”“订单式”等培训3700余人次,帮助退役军人实现“入学即入职”。首次开展就业普查,对未就业人员逐人帮扶,退役军人失业率始终处于低位。青岛“荣军+荣商”就业模式被纳入全省改革创新案例。
(三)创业扶持持续发力。聚焦培育军创新质生产力,搭建 “政商互动、融资支持、推介推广”三个平台。创新举办人力资源、制造业、文旅产业等主题沙龙7期,为企业发展拓思路。发放创业贷款5751万元,完成贴息1005万元。组织军创成果展、“军创菁英强化营”等活动,开辟“烽火再燃”栏目,不断激发企业活力。全市4900余家军创企业年产值超200亿元,年上缴税收近10亿元,带动就业4万余人,5家企业在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上摘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3项,成绩全省最优。
三、聚焦服务对象关心关切,抚恤优待扩面升级
(一)待遇保障及时精准。坚持待遇与贡献匹配,为4.2万名优抚对象足额发放定期抚恤金4.56亿元。坚持关爱与服务结合,及时回应优抚对象需求,市区两级投入2700余万元,提供医疗保障、健康查体等服务;通过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为700余人解决医药费用860余万元;投入2000余万元,为符合条件的2800余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荣军居”工程累计为1400余户老兵修缮危旧房屋。坚持精神与物质并重,开展“礼赞功臣父母”“关爱烈士父母”等行动,组织790名功臣模范荣誉疗养,优抚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尊崇感不断增强。
(二)荣军服务更加丰富。围绕208项优待目录清单落地见效,不断拓展“优待证”“荣军卡”使用场景,新增“荣军加油”“荣军观影”“荣军驿站”等项目,社会化荣军品牌扩展至26个,7000余家企业和组织累计为持证人提供生活消费、餐饮娱乐、通信出行等优惠6亿元。青岛经验带动全省退役军人社会化荣军机制建设,“青岛荣军联盟”被确定为“山东荣军联盟”试点单位。启用“智慧荣军”信息平台,在全国退役军人事务领域率先实现“互联网+”服务。整合浮山南麓“荣军谷”周边资源,打造全国首个退役军人综合服务示范区,已为5万人次提供教育培训、医疗康养、人才开发、双拥共建等多元服务,退役军人事务部主要领导来青调研时,点赞“荣军谷”理念做法。
(三)关爱帮扶多措并举。强化走访关爱,联系走访慰问退役军人29.8万户,发放慰问金(品)5600万元。兜牢保障底线,开展“情暖老兵”主题行动,重点实施困难救助、子女助学、守护健康等专项行动,为1500余户困难老兵排忧解难,发放救助金630余万元。坚持“法治思维”维护好退役军人合法权益,组建纠纷调解联盟,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帮助挽回损失近300万元。青岛“五个注重”推进退役军人工作法治建设经验做法,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推广。
四、聚焦弘扬传承英烈精神,尊崇褒扬氛围浓厚
(一)纪念活动引领风尚。开展“清明祭英烈”“青岛解放”“红色九月”及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等主题活动,全社会线上线下参与近500万人次、再创新高。开展“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活动,为215名烈士找到亲属或安葬地。举办英烈主题入党、入团、入队仪式158次,推出“英雄故事我来讲”系列宣讲20期,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当先锋。
(二)宣教功能充分发挥。完善制度规范,保护好、管理好、使用好全市812处红色资源。编纂青岛英烈故事、烈士文物故事120余篇,打造青岛英烈精神图谱。围绕抗战胜利、青岛解放等推出主题展11个,发布《铸魂》系列思政课32期,打造“菜单化”宣教课程40期,在李慰农公园启动青岛首个英烈事迹志愿宣讲点,开展“老兵永远跟党走”“军休功臣进校园”等宣讲1100余场,受众12.1万人。全国英烈讲解员现场观摩会在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举办,推广青岛“菜单化”宣教模式。
(三)典型带动释放正能量。打造“荣军号”宣传矩阵,在主流媒体开设“我是一个兵”“双拥在岛城”等专栏,宣传各行业“最美退役军人”事迹503期,榜样示范效应持续放大。擦亮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品牌,6000余名志愿者活跃在红色宣讲、基层治理、应急救援等领域,累计服务90万人次,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身边有一群“了不起的退役军人”。林风谦等3人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最美退役军人”马怀龙被评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去年“三民”活动收到的市民意见建议全部按期办结。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退役军人工作在满足多样化需求、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还有不足。2025年,市退役军人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精神,围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大局,在服务强国强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不断开创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