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目标,坚持“三三六三”工作思路,聚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四区突破”,推进稳产保供、经济运行、乡村产业、“双强”行动、人居环境、“双基”建设和有效衔接“七大提升”,努力推动我市在全省、全国乡村振兴大局中打头阵、当先锋。
一、巩固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1.抓好粮食稳产增产。进一步压实党政同责,全年粮食面积达到720万亩以上、产量310万吨以上。坚持“五良融合、六化同步”,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达到10个。
2.推动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稳猪、扩牛、增羊、壮禽、强奶、培新”,建设现代畜牧业引领区,全年肉蛋奶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3.大力发展园艺作物。持续抓好蔬菜、果品等生产调度和技术指导,蔬菜产量稳定在600万吨以上、果品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4.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加快推进青岛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年内完成全部内、外业工作。
5.加强“双基”建设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开展动物防疫基层队伍和基础条件“双基”建设。完成小麦“一喷三防”等统防统治250万亩。
6.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启动国家绿色优质农产品重点市创建行动。打好“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收官战。继续推进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认定一批节粮示范单位、“两低一高”示范产品。
7.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在重要时节、重要时段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二、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
8.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智能装备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丰登”计划。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
9.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建设智能农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农机化管理服务事项“一站式”网上办理。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和报废更新政策。
10.实施现代种业强农和智慧农业强农行动。进一步优化种业奖补政策。持续优化“种子金”股权投资。建设好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用好青岛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
11.加快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建设。开展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争创全国首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探索智能化楼房养猪、叠层高效笼养、奶牛智慧牧场等设施畜牧养殖模式,提升设施畜牧业数字化生产力。
三、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12.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副食品加工、畜牧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奶业、生猪等8条百亿级产业链,茶叶、蓝莓、葡萄等15条十亿级产业链。
13.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优化农业龙头招引政策,发展农业总部经济。开展农业龙头企业的认定和运行监测,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
14.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健全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建立《兴农记》微纪录片传播平台,办好青岛市庆祝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
15.提升农业对外合作水平。发挥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和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联合体功能,促进蔬菜、水果、花生、畜禽、水产品等出口产业发展。推动与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RCEP国家深度合作。
四、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16.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坚持“场景+模式”,突出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改革富民,加快建设6个省级、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加强示范片区建设的项目管理和宣传推介。统筹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镇和示范村建设。
17.加快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新建1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开展已建成示范村管护运营“回头看”。组织农耕文化大讲堂,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
18.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协调推进改厕、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抓好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攻坚整治。统筹重要节点、交通沿线村庄一体化整治提升,打造清洁村庄示范带。
19.加快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行动。完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三年行动收官工作,继续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五、深化农村改革创新
20.持续深化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镇试点,稳妥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组织实施好二轮延包到期村庄开展土地延包工作。
21.深化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完善“三位一体、六统一分”流转交易体系。探索多样化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路径。持续加强“三资”监管,巩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专项整治成果。
2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双十双百”示范提升活动。健全完善家庭农场“一码通”管理服务机制,推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数字化、财务收支规范化。
23.深化金融支农改革。扩大脱贫人口“齐鲁富民贷”规模。探索开展“农机贷”等定制类融资贷款业务,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加大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现代设施农业等金融支持力度。
24.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推广“农户土地集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组织”的生产托管模式和“土地入股+保底收益(产量)+增收分红”的利益联结模式,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强化乡村产业发展联农带农能力。
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5.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多渠道增加脱贫人口收入,持续提升脱贫享受政策和监测帮扶人口脱贫成效。
26.推进重点区域帮扶。加强衔接资金和项目管理,开展存量项目资产核查。办好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
七、创新农业农村工作方式方法
27.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建设市级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健全农业农村领域普法宣讲机制,做亮“法润青农”普法品牌和“阳光检疫”服务品牌。进一步深化“六个零”审批服务,全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28.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统筹推进涉农大项目建设,挖潜拓展农业增产和效益提升空间,健全完善农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机制,推动第一产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全年平稳运行。
29.加强农业农村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压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部署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突出抓好农机、投入品、农村沼气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完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和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守牢网络安全底线。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检查。
30.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围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双强行动”等重点工作,通过新闻媒体、信息简报等媒介,推出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青岛“三农”典型经验做法,积极传递青岛“三农”正能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