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聚焦急难愁盼优服务,深化改革创新惠民生,积极主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社会救助保障提标扩面、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婚俗殡葬改革蹄疾步稳、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承办全国儿童福利工作会议,入选全国首批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圆满完成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任务,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成效明显。
一、聚焦兜底保障,民生底线兜准兜牢
一是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用救助“广度”增加兜底“厚度”,出台《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57.7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组建1075支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1-10月份,保障困难群众9.5万人,临时救助困难居民1.8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0亿元。与纪委派驻部门开展协同监督,加大风险防范,确保基层救助政策落实的公平公正。
二是社会救助改革不断深化。用救助“维度”拓展服务“深度”,创新“物质+服务”,为1.4万困难群众开展心理救助、社会融入、照料服务、资源链接等精准化服务,涌现出城阳“小桔灯护星计划”、即墨“亮居工程”等优秀项目。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为1万多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照护服务的比例已达到75%。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相衔接,16家慈善组织设置救急难项目20个,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需求。开展集中申报日活动988场次。全省首创社区智慧电视平台,将13个部门30余项救助政策通过电视向群众公开,打通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米”。
三是儿童福利水平不断提升。用关爱“力度”传递成长“温度”,建立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全链条保障体系,监测摸排流动儿童11.2万名,保障2700余名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为300余名儿童发放助学金近220万元,撑起健康成长“保护伞”。
二、聚焦老有颐养,服务体系普惠优质
一是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坚持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构建“1+N”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健全机构、镇街、村居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市现有养老机构304家、机构床位4.6万张,其中三星级以上机构110家。圆满完成建设500处村居养老服务站的市办实事任务,基本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面普及医养结合模式,让养老更有“医靠”。为1.8万户老年人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累计5万余名失能失智老年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整治季”专项行动,保障服务对象安全健康。
二是老年助餐服务更加暖心。小饭碗承载着大民生,老年助餐服务既要“暖胃”更要“暖心”,聚焦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因地制宜推行市场化运营、党组织领办等可持续发展模式,全市老年助餐机构达到1394处,服务老年人1600万人次,实现助餐设施由“零星发展”到“规模布局”。
三是爱老助老氛围更加浓厚。健全老龄工作体系,全面推动“关于实施爱老助老五项行动的议案”落实,举办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深入开展“银龄行动”和“敬老月”系列活动,组织关爱帮扶5000余次,发放老年人福利津补贴2.18亿元,努力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三、聚焦共治共享,管理服务规范有序
一是社会组织活力迸发。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10825家,注重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撤销登记社会组织9家并纳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引导各行业协会商会减免、降低收费520万元,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等公益帮扶,投入帮扶资金6700万元、实施项目382个。
二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注重发挥公益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设立社区慈善基金354支,其中11支入选全省优秀社区慈善基金。福利彩票销售额达到18亿元,销量、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中华慈善日”发布“仁孝青岛”等9个慈善项目,现场募捐1100万元。1-10月份,全市募集款物2亿元,启动慈善项目322个,帮助16万家庭和个人渡过难关。
三是地名管理科学高效。注重发挥地名服务发展作用,命名城区道路267条。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发布“青岛乡村好品”地名标识品牌342个,命名乡村地名813个,出版发行《地名里的青岛》文化丛书,彰显青岛城市文化底蕴。
四、聚焦群众关切,社会事务可感可及
一是婚俗殡葬便民惠民。用爱倡树文明新风尚,组织集体婚礼36场,婚姻家庭辅导1.3万人次,重要节假日婚姻登记“不打烊”。让殡葬服务回归公益,落实六项基本殡葬服务惠民政策,免除服务费用1.2亿元;编制《殡葬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4—2035年)》,出台经营性公墓等监管机制,建设殡葬数字化监管“一张网”平台、打通“身后一件事”服务壁垒,开通96444服务专线,推动“伤心事暖心办”。
二是扶弱助残温暖人心。用情守护民生最底线,开展流浪乞讨救助“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等专项行动,1-10月份,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461人,帮助寻亲 26 人。稳步提高并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4亿元,让特殊困难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是群众诉求有求必应。用心解决群众愁与盼,2023年“三民”活动共收到市民意见建议20条,2024年以来通过政务热线、政府信箱等途径受理意见建议、政策咨询4800余件,全部认真办理并反馈,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社会救助方式相对单一,农村和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盲区,部分助餐机构运营不畅,公益殡葬服务亟待加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部门协同联动有待加强,等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25年,青岛市民政局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深厚的为民情怀深化民政改革、做好民生保障,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贡献更多民政力量。
(一)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兜牢民生底线上取得新成效。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常态化帮扶,深化拓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搭建青岛市儿童关爱服务平台,提升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试点,探索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打造“琴岛驿家”救助服务品牌。
(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展现新作为。坚持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支持优质机构连锁运营镇街、村居养老服务设施,推动专业服务向居家、农村延伸,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开展“银龄行动”,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培育发展银发经济新业态,推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三)加强社会组织和区划地名管理,在社会治理上焕发新气象。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协同机制,鼓励支持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社会组织发展,常态化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健全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传承弘扬地名文化。
(四)深化婚俗殡葬改革,在基本社会服务上实现新提升。健全殡葬领域综合监管制度,深入整治殡葬领域乱象;加快建设城乡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大力推行格位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减轻群众丧葬负担。深化婚俗改革,借助婚姻登记点、网红打卡地,打造“甜蜜经济”产业链条。
(五)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在有效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上推出新举措。加强慈善组织综合监管,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培育发展慈善组织、社区慈善基金和慈善信托,促进公益慈善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有效衔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