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青岛市民政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积极落实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正心铸魂,强基固本,攻坚突破,进位争先,守牢底线,努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聚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弱有所扶”更加精准高效。一是及时精准救助困难群众。落实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升救助保障水平。今年1-6月份,保障城乡低保对象7.6万人,特困人员1.3万人,临时救助困难居民1.1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5.6亿元;认定因病致贫重病患者24人、低边家庭2203户。二是不断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和监测预警。加强分散特困人员规范化管理,深化协同监督机制。推进基层党建与社会救助融合,深化“物质+服务”多维救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相衔接。积极开展“慈善救急难行动”,16家慈善组织设置20个“慈善救急难项目”,筹集资金1017万元。市南区、黄岛区、崂山区获评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三是持续优化儿童关爱保护。成功承办全国儿童福利暨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工作会议。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开展“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宣传月”活动 294场,2万多人次参与。
(二)聚焦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老有所养”更加优质可及。一是不断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实施意见》《青岛市养老服务补贴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形成基本养老服务“1+N”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市办实事,全市550处社区(村)养老服务站均已完成选址,其中534处已开工建设。二是全面推广老年助餐服务。对老年助餐服务政策进行提标扩面,完善老年助餐交易系统功能。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16处老年助餐机构投入运营,实际享受助餐优惠老年人约22.6万人,拉动老年人助餐消费2151万元。三是持续提升机构养老质量。举办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太保家园、九如城等一批品质养老机构开业运营,全市兜底型、普惠型、品质型养老机构达到302家,养老床位达4.67万张。四是重塑老龄事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青岛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调整工作建议方案》,完善老龄工作顶层设计,加强人员力量保障。
(三)聚焦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共治共享”更加精准精细。一是提升社会组织发展质量。出台《青岛市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办法》《青岛市异地商会管理细则(试行)》,开展“社会组织风云榜”宣传活动。清理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上半年全市行业协会商会减免、降低收费约445万元,惠及4613家企业。常态化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上半年全市共打击非法社会组织18家。二是提升慈善事业发展水平。加强慈善组织综合监管,发挥慈善功能,壮大慈善力量,新培育慈善组织4家,打造慈善组织示范点8个,新增社区慈善基金65支,全市慈善募集款物1.22亿元,开展养老、济困等慈善项目140个,惠及群众9万余人次。市慈善总会组织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资金455万元。
(四)聚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为民服务”更加便利暖心。一是创新流浪乞讨救助。搭建监控视频AI识别应用平台,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智能发现推送和社会公众参与机制,获批全国首批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二是深化婚俗殡葬改革。深化“海誓山盟”品牌建设,积极推动婚俗改革走深走实,打造婚俗改革鲜活样板。推出“海之情”海葬服务品牌,青岛市殡仪馆等8家单位获批全省“逝有所葬、迁有所去”生态安葬试点单位。三是优化区划地名管理。优化改进道路命名流程事项,命名新建道路97条。建立路名牌设置闭环工作机制,开展非市政道路命名工作。全国首创“乡村好品地名标识品牌”,助力乡村优质农副产品、旅游产品线路等推介推广和乡村优秀文化保护传承。
二、存在问题
(一)兜底保障方面。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够完善,主动发现机制还不健全。慈善帮扶的氛围还不浓厚,慈善项目对接的不够精准,社会动员能力亟待提升。
(二)养老服务方面。养老助餐服务覆盖面不够广,部分小、弱、散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养老护理人员流失严重。
(三)民政基础设施方面。部分养老、救助、儿童福利等民政服务机构设施陈旧、功能落后,部分机构设施的便利化、信息化水平还较低。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一步,全市民政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民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推动青岛民政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中打头阵、当先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完善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出台我市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摸排,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按规定纳入救助帮扶范围。强化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综合治理,继续深化协同监督机制,加强“专责监督+专业监管”。拓展多元救助服务。深化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引导慈善等社会力量帮扶支持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开展好“物质+服务”多维救助。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相衔接,用好“慈善救急难”平台,积极开展“慈善救急难”行动。加强儿童关爱保护。开展全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监测摸排和统计分析工作,运用“大数据+铁脚板”手段精准摸排,基于摸排统计结果落实关爱服务措施。创新性建立困境未成年人家庭监护支持体系,推动形成规范化评估、专业化服务、立体化帮扶的困境儿童监护工作机制。
(二)扩大为老服务优质供给。加强老龄工作统筹协调。督导各区(市)按时足额兑现各项补贴政策,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落地落实,保障养老服务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积极争创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抓好养老服务市办实事项目推进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长效运营工作调度。年底前,全市护理型家庭养老床位数量达到3万张,完成不少于15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推动机构养老服务转型升级。开展“齐鲁和谐使者”“最美养老院院长”“最美养老护理员”等荣誉评选活动。推进“全市一家养老院”建设,推进为老服务技术场景应用。
(三)提升社会治理质效能级。强化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持续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制定《青岛市市级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任职管理办法》,修订《青岛市社会团体成立工作换届指引》《青岛市社会组织负责人人选审核办法》,研究出台青岛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考核办法,持续开展“社会组织风云榜”宣传活动。持续优化社会事务服务。牵头推进非法扩建公墓等问题排查整治,着眼长远抓好公墓长效机制建设。开展农村地区散乱坟墓整治试点、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进一步加强道路命名部门协同,加大城市道路命名工作力度。大力培育发展慈善组织。不断深化慈善组织综合监管,全面提升慈善组织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社区慈善基金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