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锚定“聚力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奋力开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展新局面”一条主线,突出两大抓手,开展六大行动,夯实四项保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培育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努力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中打头阵、当先锋。
一、围绕一条主线,聚力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强战略谋划、完善顶层设计,聚焦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区多园、科技金融、产研对接、海洋科技、研发投入等方面,研究一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务实举措。加快推进修订《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夯实科技创新立法保障。
二、突出两大抓手,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改革内生动力
(一)突出科技创新统筹
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促进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各类要素高效配置、有效衔接,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突出科技体制改革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优化科技计划体系,提升科技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科研诚信管理,探索容错纠错机制。深化科技奖励改革,持续改进科技奖励评审程序。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扎实推进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探索更多科技评价的“青岛经验”。
三、开展六大行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质增效
(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行动
1.赋能转型传统产业。聚焦能源等传统产业,加快建设钙钛矿叠层电池制备与小试产线,抢占钙钛矿光伏电池产业新赛道;推进建设新型工控芯片与工业软件联合实验室,提升能源领域自主可控能力,着力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2.示范带动新兴产业。加快实施“强链计划”,围绕集成电路、钙钛矿等战略领域,组织30项左右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示范项目。支持“链主”企业开展“国芯万屏”“虚拟现实”等科技示范工程,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与迭代升级。
3.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强化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布局20项左右前沿技术攻关项目。抓好基因与细胞、海洋物联网等未来产业链培育。完善自然科学基金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技术储备。
4.打造科技产业园区。发挥高新区专委办作用,出台高新区“一区多园”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完善全域覆盖发展格局。发布科技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指数排名,举办高新区创新成果大集等活动,提升国家高新区品牌形象。
(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壮大科技企业队伍。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鼓励符合条件企业应备尽备。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制,完善“企业申报—区市推荐—专家评审—部门联审”责任链条。健全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动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2.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采取“线上+线下”方式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深化推广“云端研发”模式,开展“平台+”配套工程,帮助更多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
3.优化科技企业服务。支持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批标杆孵化器,完善“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方式支持持股孵化。出台科技财政金融支持创新发展政策,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三)重大创新平台赋能行动
1.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完善保障措施,推动崂山实验室高水平发展。加快“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争取新建1-2家省实验室。
2.构建基础科研体系。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争取新增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度参与省重点实验室重组,争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30家。注重精准布局,新建20家以上市重点实验室,完善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体系。
3.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发挥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引领作用,支持轨道交通运载装备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工业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超大规模混合算力海洋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山东能源研究院新园区启用。
(四)科技成果转化突破行动
1.加快“硕果计划”落地见效。支持领军企业、专业机构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服务基地,提升技术成果成熟度。实施创新产品和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推动新技术、新成果快落地、快转化。加快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
2.完善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整合成果展示、成果发布、成果路演等功能,市场化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依托国家、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多层面培养技术转移人才,争取专业技术转移人才达到2000名。
3.推动产研深入对接合作。突出市场导向、需求牵引,面向高校院所、大企业、大健康等重点群体和领域,组织“四链融合”产研对接系列行动,开展需求挖掘、成果筛选、精准对接,畅通“企业出题、院所解题”合作渠道。
(五)海洋科技创新筑峰行动
1.强化海洋创新策源能力。构建梯次布局、特色鲜明的海洋领域实验室体系。积极打造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等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气象局青岛海洋研究院。
2.推动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聚焦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等重点领域,部署30项左右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集中涉海领军企业和研发机构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及应用示范,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
3.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打造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要素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加快建设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构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
(六)开放创新生态优化行动
1.构筑科技人才集聚高地。深化产才融合,围绕重点产业和急需紧缺领域,支持60个左右产业领军人才。拓宽引智渠道,新建一批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
2.开拓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支持上合技术转移中心整合资源,布局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中国—泰国轨道交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验收挂牌。加快香港科学园上合分园落地建设。
3.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坚持科技惠民利民,布局70项左右科技惠民项目。健全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体系。争建全国“科技兴警”示范市。支持莱西市争创省级农高区。
4.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制定加强研发投入工作方案,建立研发导向激励机制,抓好研发投入会计核算工作,建立研发经费投入单位名录库,实行“一对一”服务,开展点对点指导。
四、夯实四项保障,切实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发挥党建引领保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二)提升作风能力保障
深化作风能力,持续优化提升科技领域营商环境,面向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科技一线,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建立常态化调研制度,提升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三)强化党风廉政保障
卡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梳理排查科技系统廉洁风险,抓好党风廉政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加强“清廉之岛·清风科技”廉洁文化品牌建设,营造崇德尚廉、崇廉拒腐良好风尚。
(四)加强干部队伍保障
突出实干实绩实效,严把干部选拔、培育、任用、管理全链条、各环节。健全科技讲堂、研讨讲座等学习制度。严格落实集体学法制度,切实增强科技干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