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是全市海洋发展凯歌而行、步履铿锵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市民的关心参与下,我们感恩奋进、实干担当,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高光频现,亮点纷呈,一幅从“蔚蓝”走向“未来”的精彩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完成4026.5亿元,同比增长7.9%,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30.1%。
一、乘势而上,聚海谋远,勾画经略海洋宏阔愿景
一是前瞻谋划系统推进。全市将海洋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谋划推进,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首次在青岛市召开,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高规格举办,市委海洋委6次召开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和座谈会,前瞻性、系统性研究谋划海洋发展工作,推动一批重大规划和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我市海洋工作经验做法得到国家自然资源部部长充分肯定,批示“对研究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很有参考价值”,为全国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是规划引领改革赋能。构建“1+8+10+20+N”海洋工作推进体系,制定《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和《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发布《青岛市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海洋中心城市目标愿景。在全省率先启动海洋经济立法。组建青岛海洋发展集团,引导市属国有企业依托产业基础深耕海洋。集中推进20项海洋领域改革创新案例。
三是宣传奏响海洋强音。讲好“海洋故事”,发好“海洋声音”,持续提升青岛海洋发展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播报“山东青岛奋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单条时长达2′38″,《朝闻天下》播出“山东青岛:“蓝色引擎”动力澎湃 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山东青岛:细分市场新赛道 科技为帆向蓝海”,《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青岛:创新谋强“海上粮仓””,联合青岛电视台推出大型融媒体节目《问海》,全面深入报道我市海洋发展新成效新亮点。
二、塑强优势,向海求质,激荡科技创新源头活水
一是创新平台提速建设。推动崂山实验室高质量发展,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高能级海洋创新载体。推动签订自然资源部、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共建协议。依托青岛海洋种业科研优势,组建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助力打造国家水产种业北方繁育基地。全市涉海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43家。
二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优化部署创新链,加快构建紧密型产学研机制,成立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青岛),吸纳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国内龙头企业、我市重点企业以及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等成员单位163家,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需求端集聚,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持企业立足产业发展需求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山东省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分别占全省的44%、27%。
三是海洋人才持续集聚。在全国率先建立海洋人才认定标准,摸清海洋人才底数,全市海洋人才近40万人。深入实施海洋人才集聚行动计划和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开展“平台聚才”“以才引才”“企业揽才”等行动,聘请10位全球顶尖科学家、院士担任海洋荐才专家,着力提升海洋人才层次和规模。
三、产业强基,碧海扬帆,澎湃蓝色经济发展动能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首批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正式交付。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BG136完成一期临床试验。海水淡化规模达34.1万吨/日,山东电建三公司成为全球最大海水淡化EPC总承包商。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即墨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一期用海获自然资源部批复。
二是未来产业加速成长。中国海洋大学与招商局工业集团联合成立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我市作为我国开展极地考察的重要保障基地,先后承办“雪龙”号返航开放日、“雪龙2”号和“极地”号启航等活动。加快建设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制定出台《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发布及在研“瀚海星云”、“问海”等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20个。
三是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加快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建设,“国信2-1号”养殖工船年内交付,“深蓝2-2号”养殖网箱投入使用。成功举办第27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展出规模、参展客商和参观人数均创新高。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开通“海上观青岛”旅游航线9条,年内运营邮轮航次23个。
四、开放交融,与海共舞,绽放国际交流中心魅力
一是以海为媒广交朋友。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青岛成为亚洲唯一的联合国海委会“海滨之城平台”创始城市,在2024年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主论坛上作为唯一城市代表作特别发言,正在加快建设全国唯一“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将于2025年主办“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国际大会。
二是以会为媒再结硕果。举办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作为我省保留举办的三大省部级论坛之一, 32位中外省部级官员、41个国家和地区的667位嘉宾以及40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国际组织参会,现场签约30个海洋重点项目、总投资656亿元。论坛规模、层级和效果均具有开创性影响,论坛活动特色鲜明、体系完整,呈现了一场国内顶尖、全球知名的海洋盛会,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三是以企为媒更强支撑。全局谋发展,全员抓项目,建立重点企业定点包干制度,与广大涉海企业一道筑梦深蓝,逐浪前行。聚焦“4+4+2”海洋重点产业,完善海洋领域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推动项目招引建设提速提效。140个海洋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0.2亿元、开工率96%,新签约海洋项目153个,总投资951.03亿元。
五、综合施治,人海和谐,擦亮碧海蓝天最美底色
一是生态治理喜报频传。面对远超出往年平均规模的浒苔绿潮灾害,通过优化浒苔前置打捞,与近岸防御有效结合,处置效率提升近一倍,上岸量减少到去年的四分之一,处置效果为历年最佳。灵山岛生态修复项目获评2024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鳌山湾2025年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以第一名成绩获批,获中央支持资金4亿元。
二是综合管理提质增效。实施休闲海钓船舶规范提升攻坚行动,持续加强“二中湾”重点海域整治工作。完成海上综合执法改革,实行“海+渔”综合执法模式,强化“四海一家”执法协同,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加强伏季休渔管理,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持续涵养渔业资源。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常年保持99%以上。
三是要素供给保驾护航。服务保障上合示范区等重大战略、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等12个重大项目用海需求。探索“标准海”制度和低效用海退出机制,提高海域资源配置效率。
一年来,我们心系民生,谋海为民,通过政务热线、政府信箱等渠道收集市民诉求和问题500余件,积极主动回应群众诉求,推动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今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标国家、省赋予青岛海洋发展的定位使命,对标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对标群众期盼,我们的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力还需持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龙头企业培育还需强化,海洋治理的精细化程度还需提升。
10月24日,值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师生回信祝贺,再次为海洋工作把脉定向、掌舵领航。新的一年,市海洋发展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锚定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目标,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务实的举措全面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心全意办好惠企利民实事,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奋力谱写海洋强国建设青岛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