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作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市海洋发展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赋予青岛“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的责任使命,将经略海洋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谋划推进,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今年一季度,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实现首季高质量起跑。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长7.7%左右。
(一)坚持产业兴海,打造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今年上半年,全市140个海洋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7.5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59.14%;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86个,总投资472.72亿元。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深海一号”能源站、“海葵一号”等大国重器在青建成交付,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总部落地青岛。抗肿瘤新药BG136完成临床一期,抗乙肝药物LY102获批进入临床。青岛百发扩建项目投产运行,全市海水淡化规模达到34.1万吨/日。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即墨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发展海洋未来产业。推动中国海洋大学与招商局集团等央企在青搭建深海科研平台。发布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包含“瀚海星云”大模型在内的1个基础大模型矩阵、以“问海”大模型和港口大模型为代表的N个行业大模型以及X个重点应用场景的“1+N+X”海洋大模型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启动运行,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加快建设,“国信1号”养殖工船累计收鱼超过3000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1处,占全国总数1/8,居全国第2位。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开拓“海上观青岛”旅游航线,建成运营国内首家以海洋为主题的科技馆,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1.3亿人次,旅游收入1910亿元。
(二)坚持科技强海,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平台。全市涉海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5家,部级以上涉海研发平台56个。部、省、市共建“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加快推进。充分发挥崂山实验室战略科技力量,在深海无人自主航行器、深海大规模无人平台组网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培育涉海高企。联动推进“海创计划”“沃土计划”“硕果计划”,2023年,全市涉海技术交易额69.35亿元,同比增长70.0%。今年上半年,全市涉海技术交易额28.21亿元,同比增长186.7%。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38家,研发费用投入共计约53.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约为4.9%,拥有有效专利超过1.7万件。培育涉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6家、独角兽企业16家、瞪羚企业80家、雏鹰企业80家。集聚高端人才。出台青岛市海洋人才集聚行动计划、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全市海洋人才总量达37.65万人,住青涉海“两院”院士达23人。
(三)坚持合作向海,打造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搭建参与国际海洋治理平台。建成全国唯一“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成为亚洲唯一的联合国海委会“海滨之城平台”创始城市,在2024年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主论坛上作为唯一城市代表作特别发言。“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OGO)”首个区域办公室落户青岛。拓展海洋开放合作空间。组织举办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联合国大陆架和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科学与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海洋活动,青岛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创新海洋国际交流模式。与49个国家的87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与西班牙、挪威、法国等国家开展海洋领域交流,推动与太平洋岛国开展海洋渔业等领域交流合作。
(四)坚持生态护海,打造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实施海域立体确权,探索“标准海”制度和低效用海退出机制,推动海洋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发布国内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完成山东省首笔海洋碳汇交易,打造全国首个“负碳海岛”。提升海洋生态治理能力。完成小岛湾、古镇口湾等海岸线生态修复项目,灵山岛生态修复项目有序推进,“一湾一策”协同推进污染防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达到99%。灵山湾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提升海洋灾害处置能力。建设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完善海洋监测预警体系。落实浒苔前置打捞机制,在部、省支持下,今年浒苔防控处置平稳有序、成效显著,截至目前累计打捞浒苔超过53万吨,浒苔上岸量由万吨级降至百吨级。利用中央财政专项国债,首次构建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提升对海星等局地性海洋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实施互花米草全域治理,治理面积1531公顷。
二、存在问题
对标中央赋予青岛海洋发展的新定位,青岛海洋发展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力还需持续增强。海洋科研的基础研究比重较大,应用型、产业型海洋人才培养还需加大力度。深海开发、高端海洋装备等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不断创新加力。二是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全市拉动海洋经济增长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相对较小。
三、下步打算
(一)聚焦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攻坚突破。出台《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4-2026年)》,高标准建设10个引领性创新平台和20个标志性重大项目,健全完善若干配套政策措施。突出抓好总投资2100亿元的140个海洋重点项目建设,围绕“4+2+4”重点产业、30条产业支链、1600家关键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
(二)聚焦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攻坚突破。增强海洋创新策源能力。建好用好崂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动与北京大学共建海洋特色研究院,“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力争年内实现开工建设,着力构建以崂山实验室为引领,全国、省、市重点实验室为支撑,梯次布局、特色鲜明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海洋科技协同创新贯通体系。深入实施海洋人才集聚行动计划,梯次引育一批海洋领域高端人才,打造海洋人才集聚高地。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建设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支持驻青高校加大海洋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力度,推动校地耦合发展。
(三)聚焦深化高水平开放攻坚突破。积极争创海洋命运共同体试验区,高质量办好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等活动,争取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永久落户青岛。高水平建设“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吸引国际组织机构落户,鼓励涉海企业参与国际海洋领域相关标准制定。依托联合国海委会“海滨之城”平台,加强与全球各国地方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开展海洋领域交流合作,构建以海洋友城为节点的蓝色城市伙伴关系网络。
(四)聚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攻坚突破。深化海域使用权招拍挂,提高海域利用效率,全力做好重大石化项目等用海保障。全面落实“湾长制”,推进陆海污染一体化治理。深入开展海岸线生态修复,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加强浒苔绿潮跨海域联防联治。积极发展蓝碳产业,开展海洋碳汇本底调查,推动海洋碳汇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创新海洋碳汇金融产品,带动海洋碳汇供给和消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