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市国资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优化国资布局、改革赋能、强化监管和服务保障民生等方面积极作为,推动国资国企发挥“打头阵、当先锋”的引领作用,市直企业经济运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1-10月份资产总额达到3.19万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利润总额392.80亿元,同比增长14.6%,缴纳税费173.37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民之所向,政之所行。一年来,市国资委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420余条热心市民通过“12345·青诉即办”等渠道提出的国资国企工作意见建议,坚持顶格推进,件件回应,项项落实,转化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实效,主要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服务保障民生取得新成效。推动市直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积极践行使命担当。机场集团接连刷新我市客运量和航班量单日最高纪录,较去年提前69天完成2000万旅客吞吐量,预计全年将创历史新高。地铁集团线网客运量屡创新高,最高日客运量达到235万人次。城运控股集团推出“响应式”“预约式”公交,协同地铁集团在世界杯足球预选赛等重大活动中提供交通保障。能源集团全年改造燃气、供热老旧管网130公里,市区12个热源点完成互联、1700万平米实现互保,燃气和供热安全得到质的提升。水务集团全国首创“青水管+”服务模式,解决市民诉求4514件,供水免费服务范围延伸至入户10公分,有效解决居民供水设施“痛点”。城发集团建设全省首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全年开工3613套保障性住房。组织市直企业近三年累计投入5亿元助力乡村振兴,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加普惠,在2024中欧企业家青岛论坛上发布了我市国资国企社会责任建设成果。
二是产业布局取得新成效。开展市直企业主责主业认定工作,强化企业投资与主业联动要求,推动我市国有资本投向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1-10月份市直企业完成重大项目投资390亿元,8个项目入选省重大项目,胶州湾海底隧道、唐山路快速路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制造类企业净资产收益率12.5%,高于同业良好水平2.7个百分点,产业链本地配套率持续提升,对我市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新兴产业布局持续加力,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成立青岛海洋发展集团,逐步搭建一二三产联通融合的海洋产业生态体系,推动我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建立“市级协调、国企引导、基金领投、园区配套”产业发展模式,建设集成电路先进装备园等3个产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额359亿元,增幅126%。传统产业升级“焕新”步伐加快,组织向社会开放24个国企高质量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青啤集团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名单,助推国有资本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新成效。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年均拨付5亿元国有资本预算资金支持科技创新项目,刚性保障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超过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出资人政策供给加快完善,出台完善市直企业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保障政策,工资总额等薪酬激励政策向企业科研人员倾斜。为企服务再升级,组织新质生产力务虚会、政策宣讲会、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在清华大学举办两期市直企业负责人科技创新培训班等10余次活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市直企业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30多个,其中省级及以上56个。青啤集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国际一流生物发酵研究中心,地铁集团全国首个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SC)示范工程——地铁6号线顺利通车,相关技术在德国举行全球发布仪式,青岛市算力调度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召开市直企业科技创新大会,评选十大创新成果、十个创新标兵和十个协同创新案例。
四是系统集成改革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3-2025年),创新配套实施7个专项工程、91项改革任务、281项改革措施,提前3个月实现年内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的目标,国企改革跑出加速度,为明年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奠定坚实基础。改革专项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在全域国企落实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优化企业家培育生态,全力打造企业家创新创业沃土”“坚持政府引导、平台赋能、场景驱动,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新模式”“发挥国企党建与发展研究会作用,以党建引领带动中央企业和地方融合发展”等3项工作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区域性综改试验标志性成果清单,在全国推广。累计11户企业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行动”“科改示范”企业,入选数量居计划单列市第2位。
五是国资监管取得新成效。深入企业开展国资综合监督检查,开展6个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企业整改问题278个,办结问题线索37件,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国资监督工作闭环机制不断完善。制定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办法,实行企业预算审核并强化刚性约束,向企业发送提示函9份、警示函2份,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法治国企建设不断深入,推行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开展合规管理提升行动,市直企业普遍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在市纪委监委指导支持下,持续推进清廉国企建设,推动企业制定文件1300余个,阳光采购平台累计成交项目4334宗,节约资金约1.34亿元。推动企业瘦身健体效果明显,企业管理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超过91%的企业法人层级控制在四级以内,实行清单化监控,确保管理到位、风险可控。
六是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青岛去年成为北方第二个主城区全部“煤改气”的城市后,能源集团在首个供热季压减煤炭消耗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万吨。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国企行动在前,青岛啤酒厂获评全球首家食品饮料行业“可持续灯塔工厂”,城投集团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引进12家上下游企业,水务集团获评全国首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并有两个减污降碳案例亮相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海水淡化规模达34.1万吨/日,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约占全国七分之一,为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出国资贡献。
七是服务企业取得新成效。牵头举办“企地共建·走进青岛”“2024中欧企业家青岛论坛”等活动40次,对接项目159个。常态化走访驻青国企党建与发展研究会280家会员单位,“驻青国企机场会客厅”揭牌启用,以党建为纽带开展精准服务。完善与市直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对接机制,制定实施市国资委领导干部联系监管企业工作办法,按时开展安全生产督导、协调解决企业困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八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效。23家市直企业和31家中央、省驻青企业党组织关系由隶属市委调整为隶属市国资委党委,管理党委数量增至66个,形成国资系统“1+23+42”党组织体系,党领导国资国企工作制度不断健全。董事会决策运行进一步规范,董事会非现场会议和书面传签次数分别下降89.58%、84.21%。推行外部董事报告工作机制,提交10项重大风险报告,监督作用日渐增强。董事会建设向子企业全面延伸,纳入董事会应建范围的336家子企业100%建立董事会。
回顾一年来的国资工作,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覆盖各级次企业的穿透式监管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下一步,市国资委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在“聚民智”中用好“改革之策”,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和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两项改革任务为抓手,推动国资国企争当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排头兵,不断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创新领先、功能突出、治理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国企,不断践行为民初心,做好民生服务,为全市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作出国资国企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