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供销社2024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4-12-03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市供销社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青岛市人民政府《推动供销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为契机,持续深化综合改革,高质量推进“供销促共富”工作,在去年获得全国总社、省社综合业绩考核双“一等奖”基础上,各项工作又取得新成效。预计全系统销售总额221.7亿元、同比增长5 %,利润总额1.26亿元、同比增长5.2%。

一、当好农业生产“田保姆”,推动小农户接轨“大农业”

一是提质扩面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2023年,青岛成为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唯一计划单列市,“青岛经验”在全国供销系统内推广。今年主动对上争取,继续扩大试点规模,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2000万元,在莱西市、西海岸新区开展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农业全程托管服务面积20万亩,服务230余个村庄、1.6万户农户,补助资金、试点面积均较上年翻倍。通过“小田并大田”“减垄增地”等种植措施,助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升耕、种、管、收、烘、储、加、销各环节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全年预计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330万亩次。

二是全面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整合系统内农业生产服务主体,加快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推广新型农机作业、水肥一体化等高效农业技术,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适应农民需求,在西海岸、莱西市投资建设一批粮食烘干设备设施,每日可烘干小麦300吨、玉米180吨以上,粮食生产防灾减灾能力有效提高。积极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兜底农民稳产保收,系统参保农作物政策性保险约12.7万余亩,保额约1.1亿元。打造“实用技术”培训平台,培训跟着季节走、课堂围着地头转,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5000余人。

二、筑牢农资保供“压舱石”,保障粮食增收“基本盘”

一是健全完善农资经营网络。制定《青岛市供销社农资网络体系建设专项规划》,逐步完善农资保供“一张网”、农资经营“一盘棋”的新格局。发挥供销社市级农资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平度、莱西等农业大市布局设点,扩大农资供应规模。目前5个涉农区市社均成立农资集配中心,布设乡镇农资经营网点25个、村级农资网点76个,初步建成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配送中心为枢纽、镇村基层网点为终端的跨区域、跨层级农资经营网络,进一步发挥农资流通主力军作用。全年预计销售农资9万吨。

二是加快推进农资企业转型升级。挖掘农资经营服务内涵,拓展测土配方、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土壤改良与修复等业务领域,推进农资销售与技术服务融合发展。在即墨区、西海岸新区建设测土配方智能配肥站,西海岸、即墨、胶州等区市社所属农资公司积极参与政府补贴项目,实施“一喷三防”服务面积20余万亩。深入推进“绿色农资”升级行动,因地制宜为农民提供精准施肥用药技术指导服务,多措并举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三是深入推进优质农资品牌建设。与上游生产企业合作探索工贸融合发展道路,围绕本地土壤成分和种植特点,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打造“青供”自有农资品牌,一批质优价廉的产品在我市及周边地区推广使用,累计销售3000余吨,受到农户的认可和欢迎。加强农资质量监管,优化农资供应结构,严把进货、储存、销售“三关”,加强抽查检查,杜绝假冒伪劣农资通过供销社系统流入市场,实现农资销售20年“零投诉”,牢固树立“供销农资、放心农资”品牌形象。

三、拓展城乡居民“生活圈”,畅通要素流动“双车道”

一是聚力增强便民惠民保障能力。响应市政府号召,积极助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与青铁商业公司合作,打造“地铁口的菜市场”,首家主城区供销社生鲜超市在地铁2号线海信桥站开业,近期计划再开设5至7家。加快推进县域商业流通体系建设,全系统建成县域集配中心8处、乡镇综合服务站25处、村级综合服务社99处。同时,高标准推进位于西海岸新区的省级区域性粮食保障基地和位于城阳区的青岛供销重要农产品应急保障基地项目建设,联动供销社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点,加快构建全市供销重要农产品应急保障体系。

二是创新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双向通道,积极助力“消费促进年”,开展供销市集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等“六进”活动170余次, 组织农产品采摘、智慧农技装备展示、线上直播溯源等“农民丰收节”活动10余场。供销小栈亮相啤酒节等大型展会,供销花店、供销洗衣店、供销农场等新生业态蓬勃发展。大力发展网上商城、社区团购、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网上供销合作社”。“青供”“胶供”“即供”“青平供”等供销自有品牌多点开花、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农产品销售额86.9亿元、同比增长12%。

三是着力构筑流通网络多能多用。立足群众生活需求,推动各类网点功能联动、业务融合,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积极参与市办实事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建成运营西海岸新区区域快递集配分拣中心,日分拣量6万余件,助推快递下乡进村。利用服务网络因地制宜开展农产品购销加工、快递收取、金融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业务,发挥网络服务最大效能。依托农产品农贸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冷链仓储设施,畅通从产地直达消费终端的农产品上行渠道。

四、擦亮社有企业“金招牌”,延伸乡村振兴“产业链”

一是持续深化社有企业改革。重视发挥社有企业的为农服务支撑作用,将巩固流通服务优势、提升为农服务本领作为社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市社和区市社参控股企业分别达到15家、106家。加强社有资产管理,加快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建设数字资产运营系统,对资产变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溯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盘活存量社有资产,清理僵尸企业7家,资产管理步入健康轨道。目前全系统社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61亿元。

二是积极扩展经营发展内涵。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挥供销社系统渠道、品牌和信誉优势,积极拓展电商物流、石油能源、职业教育、康养助餐、再生资源等多元化服务。系统内两家大型连锁商超青岛永旺商业有限公司、青岛利客来集团积极参与家电以旧换新行动,销售并回收各类家电万余台,销售额3500多万元。西海岸新区供销社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数智颐养”新路径,通过“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提供以助餐、助医、助浴等“六助”为基础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惠及社区居民334万人次。城阳区供销社打造“阳光供应链”生鲜配送区域标杆品牌,不断探索商业发展新模式。

五、打造基层组织“桥头堡”,拓宽服务群众“快速路”

一是大力实施基层社质量提升行动。以示范基层社建设为抓手,锻长板、补短板、提质量,对基层社实施分类改造,统筹推进各项业务开展。今年率先将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西海岸新区海青供销社建设成为省级示范基层社,其他区市社分批推进,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培育“千县千社”示范基层社19家,基本实现示范基层社涉农区(市)全覆盖,全市供销社组织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农服务的基层基础更加牢固。

二是稳步提升基层社综合服务功能。做强“老本行”,发展新业态,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半径,不断提升联农带农、促农增收能力,把基层社办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西海岸新区、莱西市、平度市等地基层社积极收购当地特色农产品,解决农民“卖难”问题,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即墨区供销社在鳌山卫镇、龙泉街道创建新型基层社,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打造“供销人家”民宿品牌,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

2024年,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民的要求和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2025年,我们将牢记为农服务宗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工作重点,以加快建设示范基层社为工作抓手,一体谋划、同步推进“三件大事”“五大发展”,持续开展“供销促共富”工作实践,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作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