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发展改革委2024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4-12-03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发展改革委以“打头阵、当先锋”的标准和干劲,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竭力办好民生实事,以实干实绩开创发展改革工作新局面。一年来,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上级资金争取再创佳绩,“两重”“两新”等重大政策落实有力,区域合作“朋友圈”进一步拓展,一批交通、教育、医疗等重大民生工程再结硕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夯实经济稳健向好“基本盘”

一是经济运行提质增效。扛牢稳增长责任,扎实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建立先行指标监测机制,推动全市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99.1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持平全省,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

二是政策供给精准有效。加强政策集成化供给,聚焦稳就业、扩内需、强产业等领域,先后出台两批“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88项政策举措,拿出“真金白银”助力经营主体发展。出台落实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任务清单,确保政策红利加快释放。1-10月,在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上,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240.9亿元。

三是项目投资落地成势。优化项目督导服务,加快建设1392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二期)、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等一批大项目顺利推进。截至10月底,1031个省市县重点建设类项目年度累计完成投资3363亿。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市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56.5%、61.8%、6.9%。争取上级资金创新高,其中,448个专项债项目通过国家审核,争取额度500多亿元;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50多亿元,支持54个项目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35亿元,同比增长125%,用于109个惠民生、调结构项目建设。

二、创新引领促转型,激发重点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是增强创新驱动力。加强产业研究谋划,牵头研究构建全市创新型产业体系,着力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启动建设青岛产业研究院,有序推进产业项目研判等工作。建好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服务业创新中心、场景应用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助力产业转型提档升级。加快推进“仲华”热物理实验装置、空天动力研究所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全国科技创新大局。我市基因和细胞诊疗、空天信息、虚拟现实、深海极地开发4个产业集群入选省未来产业集群。

二是建强重点产业链。深入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行动,优化“链长制”工作运行机制,抓牢89项年度重点任务,牵头做好全市产业链招商。加速优质产业资源向8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集聚,目前8个园区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5个。抓好牵头的4条产业链,集成电路龙头项目进展顺利,物元项目研发大楼主体结构完成;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京东方47条产线投产;出台全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巡检、应急、运输、观光等多场景业态正在加快培育;国内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启动建设,青岛首座商业运营加氢站建成投用。

三是做强现代服务业。出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十条”,“一业一策”出台十大现代服务业方案。每年安排5000万元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优质服务业企业发展,1-10月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3.7%。加快建设总投资3732亿元的229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争取26个项目入选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力提升行动,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8%,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2.7%。

三、扛牢使命抓落地,绘就重大战略部署“实景图”

一是当好先行区龙头。勇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强龙头”使命,117项年度重点任务全面完成,综合性区域、产业园区、企业三类24项省试点纵深推进,332个省、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加快建设。8个产业集群获评省支柱型雁阵集群、19家企业获评省头雁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二是用好双碳战略试点。印发实施《国家碳达峰试点(青岛)实施方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带动消费突破百亿元。争取我市获批国家首批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陆域工程完工,一期用海获国务院批复;总投资500亿元的三峡远海风电项目启动选址评估。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达580万千瓦、占总装机52%,年可发绿电90亿度以上。

三是抓好区域战略合作。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董沂铁路成功立项,集装箱码头等四大港口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极大提升青岛港对沿黄流域腹地辐射能级。印发实施全市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跨区域合作再结硕果,推动我市先后与北京海淀区、深圳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出台青岛都市圈建设方案,推动省政府出台济青高质量发展轴带方案,青潍两市签署同城化战略合作协议。

四是绘好发展规划蓝图。持续推动全市“十四五”规划落地,22项主要指标、138项重大战略任务和259个重大工程进展顺利。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开门编规划,开展68个前期课题研究,召开专题座谈调研活动30余次,谋划论证一批支撑规划实施的重大事项和重大工程项目。会同自规等部门研究提出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争取国家赋予青岛更多使命任务。

四、惠企利民优服务,构筑共建共享共富“幸福圈”

一是让企业更具活力。在全国率先完成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整合,建成“青融通”平台,助力5688家企业获得贷款1045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超六成。持续抓好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培育,已累计为3900余家本地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落地项目900余个。常态化举办“政益企·共发展”民营企业政策宣讲会,架起政企常态化沟通桥梁。

二是让市民更加舒心。获批全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全方位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聚力打造齐鲁康体公园等一批儿童友好空间改造项目。加快建设城阳、莱西2个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区,创新评选10个市级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特色乡镇(街道)。统筹推进全市以工代赈工作,今年已吸纳务工6347人、发放劳务报酬1.25亿元。深化物业、民办学校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市场物价保持总体平稳。

三是让城市更加美好。1-10月,全市新增电动汽车充电桩2.76万个,提前超额完成“市办实事”任务目标。华电青岛9F级重型燃机、岛城500千伏输变电等项目建成投运。总投资91.5亿元的官路水库完成投资53.5亿元。出台“平急两用”建设实施方案,86个项目通过省级审核。印发实施全市城郊大仓基地建设方案。夏粮集中收购56.98万吨,粮油储备规模居全省首位。持续开展油气管道保护安全专项治理。全力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今冬明春保暖保供,时刻守护城市安全。

一年来,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升,民生保障和惠企服务还需加力。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市民评议、行风在线等渠道共收到社会各界700余条意见建议,目前已全部办结,需要长期推进的也在持续落实。

2025年,市发展改革委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力稳增长、抓项目、谋战略、促改革、惠民生,激情干事、创新争先、担当有为,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多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