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大数据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一年来,通过数据“搭台”、各方“唱戏”,数据价值活力迸发,数据场景百花齐放,数据基建底座坚实,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挑大梁”。我市连续多年进入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百强榜第一梯队,获评“2024世界智慧城市使能技术大奖”,作为全省唯一城市入选国家首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数据流通利用方向),数据要素生态指数列全国第6位。
一、坚持向统一要质效,全面增强数字青岛动能
持续深化“机构、规划、项目管理、基础设施、数据开发利用、应用平台六统一”工作模式,以数字青岛统筹为抓手,不断提升全域数字化转型质效。高标准编制《数字青岛2024年行动方案》,聚焦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文明、数字基础设施开展“六大标杆工程”,纵深推进58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数字青岛2.0工程建设。出台《关于加强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统筹的实施方案》,推动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统建共享,全量提级审查各区(市)新建信息化项目,形成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一盘棋”格局。
二、坚持向数据要价值,全面释放数据要素潜能
持续深化“以公共数据运营撬动数据要素市场”改革,深入挖掘公共数据资源价值,推动社会数据资源融合应用,不断激发供数动力和用数活力,培育全链条数据要素生态。
(一)建强全市数据底座,让数据“供得出”。正式实施政府规章《青岛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全量汇聚电子公文、标准地址、医疗、交通等数据超2240亿条,发布首批高质量数据共享开放清单454项,在工业制造、海洋、交通、服装、橡胶等领域形成高质量数据集800余个,政务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超99.7%。
(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让数据“流得动”。在全省率先出台数据要素发展财政支持政策。在全国率先实现数据交易完全场内交易、金融监管闭环和全流程线上平台业务闭环,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被纳入国家“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倡议”体系。启动全国首个海洋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海洋数据流通交易额超过2458万元。创新“以数招商”模式,举办数据要素供需对接会、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产业研讨会、2024第二届公共数据运营大会、第二届数据资产价值大会等全国性会议。数据要素产业园聚集数据企业92家,全市挖掘培育数据企业超过400家。
(三)放大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让数据“用得好”。建成全国首个公共数据运营平台交通专区、养老专区和乡村振兴专区,推出青易核、青易药、青易行等11大场景,上线全国首个电子健康证明“数据核验”等99个数据产品,参与发起编制的《公共数据运营年度发展报告(2023)》在数字中国峰会成功发布。形成“数据要素×”案例和场景362个,53个案例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0个案例获“数据要素×”山东省分赛一等奖,7个案例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专项赛道第一名和第三名。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运营全链条”实践,在全省完成首个企业数据资源入表实践,地铁集团、真情巴士集团、北岸集团等企业基于数据产品在全省率先实现数据资产增信或质押融资。
三、坚持向场景要作为,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一件事”和城市运行“一个场景”“双12”改革,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延伸服务触角,连续推出96个社会有感、企业有感、群众有感的数据应用场景,累计减少办理环节超150个、减少材料超200种(份),办理效率平均提升60%,推动政务服务更加普惠便利、务实管用。
(一)在公众侧,公共服务更为便捷。持续深化“爱山东”应用,上线“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专区,推出教育、就业、就医、退休、养老、身故等26个个人服务“一件事”和企业开办、投资、运营、变更、注销等108个企业服务“一件事”。归集证照数据700余万条,完成155类电子证照与实体证照同步归集、同步制发、同步更新,推出政务服务、社会生活等领域“无证明”应用场景137个,累计为市民办事减免提交纸质材料超3800万份。上线全省首个“一码通城”综合服务平台,新拓展10个“鲁通码”应用场景,市民可享一码通行、一码办事、一码入园、一码就医等数字化便利服务,超36万人次通过亮“鲁通码”享受“一元通乘”服务。
(二)在政府侧,政务协同更加实效。以数据为驱动,围绕“全市一个数字机关”推进部门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全市406个业务系统、1.3万个服务事项全面接入“山东通”,“网上办、掌上办”覆盖率达100%。“领导驾驶舱”创新数据管理和决策支撑,实现34个专题场景2100项城市运行指标的全方位监测管理。依托城市云脑资源打造“城市(社会)管理一张网”等跨部门跨层级综合应用,城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探索推进政策问答、智能派单、公文生成等领域大模型应用落地,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三)在城市侧,智慧城市更具成色。持续深化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我市成为全省首批五星级智慧城市标杆城市。高规格举办2024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创新大会,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样板。推动“未来街区+智慧社区+数字家庭”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十大“未来街区”试点建设。全市70%的社区启动智慧社区建设,3个社区获评省一类标杆型智慧社区。持续开展“智慧便民设施进社区”活动,促成10余家智能设备供应商与社区签署合作意向协议。
四、坚持向基建要支撑,全面积蓄数字经济势能
持续深化“高速互联、高效调度、开放普惠、安全可靠”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数据流通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循环,支撑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不断夯实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一)“全市一体化算力网”梯次布局。推动全市通用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新一代超算资源互联共享,全市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总数5.7万余架,算力总规模达到4100P(智算算力规模达到1067P),存力规模超过8000PB,总体利用率达60%。配合推动青岛市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中国算力平台(青岛)城市节点,成功接入9家高质量算力资源,促成算力交易超2200万元。
(二)“政务新型基础设施”提质增效。率先建成并启用“智慧低空”一体化共享平台,打造10个政务创新应用场景,全市无人机累计飞行1万余架次,形成飞行成果7.6万个,有效提升管理及资金使用质效。建设全市一个视频AI“算法仓”,累计整合20大类433种智能算法,为城管等10余个部门推送各类事件400余万件。依托统一物联感知平台,汇聚融合感知设备41类19万个,形成物联感知专题库12个,为跨部门跨领域应用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三)“云网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完善政务云两地三中心高可用架构,推动计算、存储、安全设施升级改造,支撑全市各级各部门700余个政务信息系统上云用云。加强对省政务外网青岛骨干节点监测和管理,组织开展局域网优化升级,打造“一网多平面”高速网络服务能力。加强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攻击处置,组织开展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圆满完成重要节点网络安全保障,有效保障政务信息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与市委市政府要求和市民群众期盼相比,大数据工作仍然存在短板不足,数据产业规模还不大,公共数据运营规模融合效应还不强,数据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全域数字化转型工作创新性和普惠性仍有不足。
2025年,市大数据局将继续围绕数字中国、数字山东战略部署,坚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主线,全面完善数据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更高层次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以数据深度赋能让全体居民生产生活更便捷、更舒心,城市治理更高效、更精准,向着打造数字中国标杆实践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