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财政局2024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4-12-03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市财政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强化重点领域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1-11月,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246.3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略有增长。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453.2亿元,其中民生支出1083.8亿元,占比74.6%。

一、用好财政政策“工具箱”,筑牢经济稳增长“压舱石”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争取新增专项债券额度581亿元,增长16.4%,11月中旬全部发行完毕,支持全市282个重点项目建设,涉及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争取40.1亿元增发国债资金,3月底前全部分解下达,有力推进官路水库等33个项目建设。用好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5.5亿元,支持工业、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

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出台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举措,统筹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市级配套资金超24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其中,汽车、家电领域补贴资金达18.7亿元,带动消费金额超140亿元。安排市级资金5000万元,支持实施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发放家电消费券政策,推动释放潜在购房需求。

帮助企业发展壮大。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1-10月,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为企业减负240.86亿元。改革涉企产业类政策资金兑现方式,减少中间拨付环节,推动涉企资金直达快享。组建市融资担保集团,持续做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截至10月底,全市在保余额131.76亿元,累计受惠经营主体7780户。

深化财金协同联动。出台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政策,每年安排22亿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发挥政府引导基金“耐心资本”作用,撬动社会资本设立144支基金,总规模1459亿元,累计直接投资青岛项目530个,投资额264.7亿元,其中17家企业成功上市,100余家企业获评独角兽、隐形冠军、瞪羚等称号。

二、提升财政投入“引领性”,积蓄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安排资金9亿元,支持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出台“建设科技强市五年行动计划”,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策期内市财政资金预计投入59.7亿元。推进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截至目前资金规模已达15亿元,对科创项目形成滚动支持。

赋能“人才强青”战略。稳步提升人才投入占比,安排人才专项资金8亿元。出台一系列人才“安家”政策,给予最高500万元财政补助;向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发放购房券,支持人才安家落户。推出“人才金、人才贷、人才债”,全方位打造财政金融赋能人才链条,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

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累计投入4.3亿元,支持海洋工程研究院、蓝色种业研究院、“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等海洋高能级平台建设,引导释放海洋高能级平台产业效能。以第一名成绩成功入围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获得4亿元中央资金支持,推动我市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

支持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安排市级资金10.9亿元,支持规上制造业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带动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额超90亿元。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统筹中央、市级资金约4亿元,支持制造业领域6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高标准农田补助标准,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贴息政策,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统筹资金1.1亿元,支持全市1.3万台农机购置和报废。统筹市级以上资金15.4亿元,高质量建设9个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1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三、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市财政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超10亿元,通过政府兜底安置就业、鼓励市场主体吸纳就业、提升技能促进充分就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等措施,支持城镇新增就业30.6万人,新设城乡公益性岗位1.65万个。

增强老年群体幸福感。连续第20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增幅达到3%,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20元。安排资金近2亿元,支持构建养老机构、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养老站点三级市场化服务网络。市级新增养老助餐支出9700万,全市累计1395家助餐机构投入运营,今年以来服务老年人超过1600万人次。

支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目标要求,稳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支持深化教育改革,保障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智慧教育赋能等工作顺利推进。支持全市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70所,改造农村薄弱幼儿园50所。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惠及学生5万多人次。

保障群众就医需求。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一档、二档分别达到每人每年880元、800元,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支持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二期等33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不断改善就医环境。

提升社会救助水平。七区城乡低保标准实现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1115元。建立“双挂钩”的社会救助动态调整机制,特困、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标准增幅与低保增幅挂钩,均较去年提高6.7%-8.7%,均为全省最高。

四、深耕财政管理“责任田”,管好为民理财“钱袋子”

抢抓机遇对上争取。获批上合国际枢纽陆路启运港、全国首批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等19项国家、省级试点示范,获得上级财政奖补资金36.7亿元,创历史新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

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水平。出台一揽子制度文件,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管理、非财政拨款资金管理、市级特定目标类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扩大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覆盖范围,收入收缴比例提高至30%。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关口前移,强化财政支出政策和项目事前功能评估论证,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健全“1+N”财会监督制度体系,硬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提升财政法治建设水平。

坚决贯彻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健全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长效机制,出台10个方面45项细化措施,严控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大幅压缩论坛、节庆、展会等经费,办公用房大中型维修改造坚持“非危不修”,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健全和落实分级责任体系,强化“三保”预算编审、专户管理、预警监测等措施。下达区(市)转移支付283.42亿元,增长17%,对财力相对薄弱的平度、莱西两市继续给予18亿元财力补助,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

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成立市区两级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专班,建立统筹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化债制度体系。统筹用好财政金融政策工具,扎实推动各项化债措施落实落细,坚决遏制增量,妥善化解存量,确保到期债务全部接续,全市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今年以来,通过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各种渠道收集到1388条市民意见建议,已全部按时办结。

一年来,财政运行情况总体平稳,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受房地产形势变化、化解地方存量债务等因素影响,财政增收不及预期,各级财政收支平衡面临一定压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距离市民期盼还有差距,还需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新的一年,财政部门将始终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把各项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落实到位,强化重大战略和基本民生保障,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贡献财政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