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财政局2024年工作要点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4-02-29
字体大小: 打印

2024年,市财政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加强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坚持稳字当头,以加强收支管理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1.加强财政收入组织。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走向,加强经济财政运行监测和形势分析,进一步挖掘税收增收潜力,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争取2024年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

2.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落实好“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控一般性支出和新增资产配置,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腾出资金优先保障“三保”等刚性支出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3.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坚持预算和绩效一体化,将预算绩效管理由树立理念、搭建框架、拓围扩面向夯实基础、提出重点、提质增效转变。落实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评估机制,加强重点绩效评价,强化绩效结果运用。

二、坚持综合施策,以提升政策效能支持高质量发展

1.优化完善稳经济“政策包”。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分批次出台“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清单,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2.落实税费支持政策。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推动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落实落细,让经营主体应知尽知,确保应享尽享。

3.用好用足政府债券。做好2024年政府债券项目储备,积极争取新增政府债券和再融资债券额度。探索建立专项债券资金全周期监管机制,确保债券资金安全规范使用。提前批专项债券一季度启动发行,快发快用。

4.加强财金协同联动。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担保贷款、信用增进等方式,支持经营主体发展。推进数字经济基金、园区基金等省、市重点基金设立,研究出台促进政府引导基金规范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一体化改革,研究组建市级融资担保集团。高质量举办2024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

三、坚持突出重点,以强化资金投入服务保障重大战略

1.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实施新型研发机构“经费包干+负面清单”制。

2.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种业振兴行动,扩大“种子金”规模。加强农村综合改革项目管理,争取国家、省级试点试验绩效评价结果优秀。

3.服务实体经济振兴。聚焦重点产业链,用好产业奖补、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政策措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以商招商及社会化招商支持政策,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4.支持城市更新建设。深化运用“政府投资+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模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统筹资金支持跨海大桥高架二期、唐山路快速路等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筹集保障性住房4000套,完成433个老旧小区改造。

四、坚持人民至上,以兜牢民生保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1.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保持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0%左右,统筹资金支持办好2024年市办实事。

2.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完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举措,用好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公益岗补贴等政策,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适当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低保、困难群众补助标准。强化养老服务政策供给,扎实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城乡全覆盖。提高托育机构婴幼儿入托补贴补助标准,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展托育服务。

五、坚持守正创新,以狠抓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1.深化财税领域改革。紧盯中央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动向,加强政策研究和对上争取,谋划实施一批牵引性、撬动性强的改革举措,释放更大发展活力。规范功能区财政管理体制,合理确定财力分成比例和经费补助数额,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强化国有金融资本监管,落实落细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试点。

2.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持续完善预算管理改革框架体系,加快推进各项配套管理措施落地,深入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保障重大战略、重要任务落实。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扩大实施范围,强化功能作用,健全收支管理,提升资金效能。

3.加快数字财政建设。升级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稳步推进新业务功能开发和上线运行。依托一体化系统数据开展财政运行监测,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和数字化监测水平。

4.加强对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增发特别国债分配额度,缓解我市项目建设资金压力。积极申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示范城市。深入创建国家普惠金融示范区。

六、坚持底线思维,以防范化解风险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

1.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将基层“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建立范围清晰、标准明确、动态调整、应保必保的“三保”清单制度,足额编制“三保”支出预算,确保不留硬缺口。健全完善基层财政运行监控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基层财政转移支付帮扶。

2.牢守债务风险底线。树立底线思维,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持续化解存量、严控增量,全力打好地方债务风险防控主动仗,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3.加强财会监督力度。构建“1+N”财会监督制度体系,聚焦预算执行、财经纪律等方面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完善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效能。深入推进财政法治建设,坚决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不断提升财政工作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